《尚书·大禹漠》中有言:“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勤俭节约,不管是对于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家庭,都是非常必要的。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些皇帝大力提倡节俭,例如宋太祖赵匡胤、汉文帝刘桓、隋文帝杨坚等等,还有清朝时期的道光皇帝更是节俭到了令人为之侧目的地步,但是他的儿媳妇,也就是慈禧太后,却与这些“前辈”截然不同。
大多数古代帝王都会推行节俭,至少在口头上推行节俭,同时禁止生活腐化奢靡。清朝的道光皇帝便是一个非常节俭的皇帝,自从他登基当上皇帝以后就要求宫廷上下厉行节俭,将每年40万两白银的宫廷开支砍去了一半。此外,他还颁布了一份《御制声色货利谕》表达自己要节俭治国的理念,其中说到:“百姓足,君孰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于足?”
▲道光皇帝画像
01
道光皇帝规定,让下属各省不再进贡蔬菜、水果、药材等土特产,因为这些东西都是民脂民膏,停止进贡便能减轻老百姓的负担,避免浪费。同时道光皇帝还下令,不再增加修建皇宫里面的宫殿楼阁,只需要保留日常维护即可。
道光皇帝自己的日常生活也非常节约,他要求后妃们都穿棉布衣服,连自己的衣服破了,也是打上补丁继续穿。在吃饭的时候,每顿饭也不会超过4样菜肴。不过道光的节俭对于一个皇帝来说也确实有点过分,以至于有作秀的嫌疑。毕竟道光皇帝的陵墓可是修得富丽堂皇,美轮美奂。
▲慈禧剧照
等到慈禧太后掌握大权之后,就连作秀也不做了,慈禧太后的生活,可谓方方面面的奢华挥霍光是专门为慈禧太后做饭的寿膳房,就有超过300多人工作,100多个炉灶。她洗一次澡是要用掉100多条新毛巾,平日的衣服首饰更是极尽奢华之能事。
02
慈禧喜欢抽烟,于是连她抽的烟也非常讲究。慈禧抽烟是有专门的人伺候着的,点烟肯定不用自己点,就连烟管也不用自己拿着。一般伺候她抽烟的是贴身宫女,宫女要拿着烟管,轻轻送到慈禧太后嘴边,然后点燃烟。这个动作说得简单,但是这个宫女的手如果稍微走一下,或者姿势不对,就会让慈禧太后感到不舒服,那么这个宫女也就很有可能会遭到惩罚。因此在当时,宫女在正式为慈禧太后拿烟管点烟之前,至少要用热水练习半年以上。
▲清朝宫女剧照
当慈禧太后吸烟的时候,也会有专门的人为她拿着水烟袋。慈禧太后用的水烟袋质地是银的,不是从市面上买的成品,而是在京城中专门有两个店铺,为慈禧太后制作水烟袋以及其他烟具。这两个店铺一个叫同台盛,一个叫双盛泰。
同台盛为了让慈禧太后更加满意,专门花费高价从藏区购买了一批寺庙里面用的藏银祭祀用器。因为当时的人认为这些东西是长期被香火熏染,所以充满了佛家灵气。这些藏银制品被融化后,再加入纯银,以此来作为慈禧太后水烟袋的原材料。
▲清朝水烟袋(拆开的)
03
水烟袋的水仓中有过滤用水,这也是水烟袋名称的由来。一些贵族在吸食水烟时会往水里面勾兑蜂蜜,这样会让水烟口感更为醇香。慈禧太后的水烟袋中也要加上蜂蜜,但是她所用的蜂蜜却并非寻常蜂蜜。
蜂蜜虽然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食品,但是由于蜂种和采集蜂蜜的植物有所不同,蜂蜜的质量和价格可说是天差地别。慈禧太后所使用的蜂蜜则是长白山特有黑蜂蜜,因为其驯养困难、物种稀罕,因而物以稀为贵,蜂蜜成本也随之水涨船高。而这些珍贵无匹的蜂蜜,除了慈禧太后以外,别人很少能够使用。
▲兰州水烟
慈禧太后抽烟所用的烟丝也是专门为她所制。当时兰州是上好的烟叶产地,在兰州有一块最好的烟田被划分出来单独种植,不但有人专门伺候,而且还采用的是五泉红泥沟的薪水对之进行灌溉。而且这块烟田所采用的肥料也与众不同——童子尿。这一块烟弹到了收获的时候,往往能得到几千斤烟叶。然后当地官员在这几千斤烟叶中挑选出30斤,制为烟丝后,派人专门送往京城,特供给慈禧太后使用。
结语
近代历史专家在研究慈禧太后的衣食住行时,发现不管是用品还是食品,每一样都奢华精致。都不由感慨,清朝难怪会亡。在整个中国已经满目疮痍的时候,慈禧的吃穿用度也从来没有缩减过。因此在清朝末期,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救国图存,纷纷要求推翻封建帝制,只因他们知晓这样的掌权人,是不可能把中国带向生路的。
参考资料:
《尚书·大禹漠》
《御制声色货利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