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始皇害怕对儿子们分封造成分裂,但为什么,他也不立太子呢

秦始皇害怕对儿子们分封造成分裂,但为什么,他也不立太子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488 更新时间:2024/1/22 4:59:51

之所以很在意祖先,是因为中国是“祖先崇拜”国度。也就是说,自己一生的事业,都是祖先积累下的“阴德”带来的。没有祖先积累阴德,就没有自己现世的一切。因此,每一个中国古人只要成功了,第一件事就是回去修祖坟,或者对祖先进行大肆封赏。

之所以很在意后代,是因为自己所创造的基业,是需要后代传下去的。而且,每个人的基业,也只有交到儿子们的手里,才会传得久远。同时,才会对自己有好处。因为只有儿子们,才会把自己放在庙堂之上给予祭祀。而这些祭祀品,才是自己百年后在阴间的“庙食”。没有这个“庙食”,自己是无法在阴间“生存”下去的。

而且对于这两方面“在意”,中国古人重视程度也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他们都更重视子孙后代把基业传下去。因为虽然祖先很重要,但是给不给祖先“封赏”,实际上已经“命中注定”了。而让子孙后代把基业传下去,则直接关系到自己百年后“庙食”的问题。

武则天画像)

当年武则天在选择究竟传位给侄儿还是儿子的时候,狄仁杰就提醒她,传给儿子,百年后可以获得“庙食”,可是传给侄儿,谁给你“庙食”呢?不是说武承嗣武三思这些人不给,而是在“阴间”,没有侄儿给姑妈“庙食”这样的规矩啊。

咱们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表明,一个人创立基业以后,对自己的儿孙们进行封赏,有多么重要。我们看秦始皇后世的那些皇帝,从刘邦开始,害怕江山被夺,皇位不稳,都在拼命地打击开国功臣,坚决不给他们封王。但是对自己的儿子,却都在拼命地封王。

虽然这些皇帝也知道,如果给自己儿子们封王,儿子们将来可能打架,因此,总会对藩王进行抑制。但是封王这个行动,却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有一些皇帝,甚至忍不住就想给藩王们更多的权力。比如司马炎,比如朱元璋。而他们给藩王们更多的权力,也造成了后世“八王之乱”“靖难之役”这样的悲剧。

为什么皇帝都想给所有的孩子权力呢?毕竟孩子都是自己身上的血脉,自然都心疼他们。从“自私”一点的角度来看,只有给予更多的孩子照顾,才会获得更多的“庙食”。

(秦始皇画像)

但是,秦始皇却非常奇怪。他在当了皇帝以后,对自己的儿子们一个都不封。不但不封赏他的儿子们,对他们也不进行培养教育。唯一对其中有个儿子进行了教育的,也就是扶苏。但是,准确地说,秦始皇对扶苏不是教育,而是惩罚。秦始皇其他的儿子们,究竟干过什么,有什么能力,我们一概不知。现在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除了扶苏以外,其余的几个人,都是胡亥在杀他的兄弟们的时候,留在这场惨烈屠杀中的名字。

秦始皇不对他的儿子们进行分封,造成的结果也是严重的。一是这些儿子们很容易就成为胡亥的刀下鬼。在面对胡亥的残杀的时候,他们没有任何一点反抗余地。二是后来整个大秦帝国被风起云涌的起义军攻打的时候,并没有任何一个宗室成员可以站出来,带领大军与起义军们作战,保卫他们的大秦江山。

那么,秦始皇难道就没有想过这样严重的后果吗?

我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秦始皇觉得,他根本就不用考虑这个问题。为什么说他根本就不用考虑这个问题呢?

(一统江山的秦始皇)

秦始皇统一了江山以后,可以称得上是自信心爆棚,他认为他的功绩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在各方面都努力标榜自己这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特点。比如,他要修建一座“三百里”的阿房宫,作为自己的宫殿。比如,他要拥有数量可怕的成千上万的妻妾。比如,他要修一座巨大的围墙,把自己的国家围起来。比如,他要在“三皇五帝”中各取一个字,作为自己君王的名号,表明自己比“三皇五帝”都厉害得多。

由于秦始皇对自己的功绩这么自信,因此,他对自己的身体也非常自信。他觉得自己一定能够活非常漫长的时间,完全可以长生不老。就算身体衰朽了,他也要通过寻找长生不老的药物,来让自己一直往下活。而且他对这个也非常有信心。

既然秦始皇认为,自己能够活很久,能够长生不老。那么,他肯定就能够一直庇护着儿子们,不用封王了。

否则,我们就没办法理解,如果说秦始皇是为了避免分封制造成国家分裂,才不分封的话。为什么他也不立接班人呢?就算是临死的那一刻,他也只是说让扶苏回来办理后世,但是并没有明确说明要立扶苏为太子。

(参考资料:《史记》等)

更多文章

  •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错过一个不亚于诸葛亮的路人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是真是假,刘备三顾茅庐与诸葛亮的关系,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去哪里

    刘备最初的时候,从司马徽那里知道了卧龙凤雏的名字,于是就希望这两位人才可以助自己一臂之力,后来从徐庶这听说诸葛亮的住处后,就三次去诸葛亮家中,希望他能够出山帮助自己,刘备第一次去拜访之时,曾遇见了一位路人。当时这人也是穿着黑色的袍子,手还拄着一个拐杖,在路过刘备身边的时候,刘备还以为他是诸葛亮,后来

  • 刘邦手下厉害的九员大将,超强阵容,想不赢项羽都难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刘邦十大猛将,刘邦最厉害的手下是谁,刘邦手下最强四大将军

    第九 樊哙樊哙。西汉开国元勋,大将军,左丞相,著名军事统帅。为吕后妹夫,深得汉高祖刘邦和吕后信任。后随刘邦平定臧荼、卢绾、陈豨、韩信等,为刘邦麾下最勇猛的战将。早年以屠宰狗为业,曾在鸿门宴时出面营救汉高祖刘邦。封舞阳侯,谥武侯。四川宣汉县有樊哙镇。当年樊哙在老县城那一带经营狗肉生意,泗水亭长刘邦爱吃

  • 如果刘备做了皇帝,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能得到善终吗?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正史中刘备真的让诸葛亮当皇帝吗,刘备关羽张飞简介,刘备为什么能马上重用诸葛亮

    刘备一直是以忠义仁爱标榜自己的,无论对人民,对下属都好的不得了,与关羽张飞同吃同睡同洗澡,见到诸葛亮后更是如鱼得水,其他人物也多是如此,所以他们愿意死心塌地的跟随刘备,可这一切是在大业未成之前,按照历史的逻辑,开国皇帝一定会杀一批功臣,尤其是像刘备这样的草根皇帝,可对比刘邦和朱元璋。先看看张飞,刘备

  • 曹操五大错,错睡一人,错留一人,错放一人,错杀一人,错信一人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曹操错杀的两个人,曹操一生错杀的人有哪些,曹操错杀二将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这五点原因便是曹操一生中做出最错误的五个决定,分别是错睡一人,错留一人,错放一人,错杀一人,错信一人,那么这些令曹操失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曹操首先是错睡一人、曹操的好色在历史上也是非常有名的,而且他不仅仅是好色 ,更是喜好寡妇,在与张绣交战之际,既然羞辱了张绣的婶娘,原本大好

  • 夜读丨当感到迷茫时,不如读一读刘邦的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刘邦的经历和感悟,刘邦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刘邦的人生深度解析

    文/民生周刊在中国历史上,皇帝的出身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生在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五谷不分;另一种是有权有势、敢抢敢夺;还有一种则是出身普通,不靠财力,不拼家世,凭借际遇与实力逆袭而上。显然,第三种类型的人是最难做的,但也最令人佩服。在这一类皇帝中,汉高祖刘邦最为耀眼夺目。出人头地,要付真心在

  • 三国人才辈出之际,哪些谋士能在众多鬼才之中,名列前五?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三国谋士排名一览表,三国中四大鬼才谋士,三国时期三位顶级谋士

    郭嘉可谓是天纵英才,他短暂的一生只有三十八年,但他闪耀的才华却足以让在壮年戛然而止的生命历程熠熠生辉。曹操与袁绍争雄之际,比之袁绍曹操兵微将寡地少,曹营不少谋臣武将对曹操的结局持悲观态度,但国家挺身而出,提出了所谓“十胜十败”之论,为曹操打下了一针强心剂,最终帮助曹操下定决心,与袁绍一决生死,结局大

  • 被迫北归曹操的他,留在曹营后,是否真的做到一言不发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为什么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短视频,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好吗,三国谁进曹营一言不发

    徐庶,字元直,常年和诸葛亮、司马徽等名士交往,他们经常聚集在山林深处一起谈古论今、畅聊天下大事,是一个胸怀天下的隐士。也是因为他那胸怀天下的秉性,最后还是选择了辞别隐居山林的日子,选择了出仕这一条道路。于是就这样化名为徐福的他来到了刘备帐下,成为了刘备当时的军师,也是诸葛亮出山之前刘备最为倚重的人之

  • 诸葛亮骂得最有名的一句话,没有一个脏字,不懂的还以为在夸人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诸葛亮说的霸气话,诸葛亮骂死王朗完整版白话文,诸葛亮夸人名言

    诸葛亮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我们熟知的诸葛亮,殊不知诸葛亮也经常拿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别看诸葛亮躬耕南阳,人家那是实打实的富裕家庭,世代公卿不说,岳父是天下数一数二的名士,跟皇亲贵族也沾的上边,再加上诸葛亮本身能力并不逊色与他人,骄傲自负也是在常理之中。作为文人,谁还没点傲气呢?而诸葛亮用能力

  • 蜀国初定若关羽守汉中,张飞守荆州,刘备能否一统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刘备不伐吴蜀国能一统天下吗,刘备在失去荆州后可以拿下关中吗,刘备第一次见张飞关羽

    荆州的丢失也是有些偶然因素,谁能想到关羽败得会这么快。他的失败也让刘备不得不起兵试图夺回荆州,这个地方对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惜他也没办法有进一步的突破,自己反而被打得全军覆灭。蜀汉的国力受到极大的损耗,刚刚立国的蜀汉内部还出现了很多乱子,幸好诸葛亮处置得当,才又让国家稳定了下来。有人提出,要是刘备

  • 面对三个劲敌,麾下缺少两个将帅,这才是诸葛亮伐魏失利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诸葛亮伐魏全部过程,诸葛亮论将帅在哪部分,诸葛亮论将帅之道

    按照陈寿的说法,诸葛亮的人品和才能,是可以跟管仲和萧何相提并论的,连年北伐又都无功而返,主要责任不在诸葛亮没能力,而是他生不逢时,遇到的对手实在是太强大了:面对三个劲敌,麾下缺少两个将帅,这才是诸葛亮伐魏失利的原因。在陈寿看来,诸葛亮北伐,天时地利人和一样都不占:对手有英主、能臣、良将,诸葛亮单打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