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为什么我会说李世民“没得选”了,得从李治的亲哥哥,同为嫡子的大哥太子李承乾、二哥魏王李泰夺嫡说起。
公元619年,太极宫承乾殿中传来了一声啼哭,李世民与长孙氏的嫡长子降临这个世界,因为其生于承乾殿,所以,他的名字便叫李承乾。
因为这是自己的嫡长子,所以李世民对他尤为重视,为了培养李承乾,可以说是掏心掏肺。在李承乾刚5岁时,李世民便为他展开了孔子第31世孙孔颖达与周易大学者陆德明当他的师傅。
公元626年,刚刚通过铁血手段上位的李世民,二话不说就把年仅7岁的李承乾,立为皇太子,做自己百年之后的继承人。
公元630年,李世民又把已经83岁且颇有贤名的李纲给请了出来,让他担任李承乾的老师。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李纲之前辅佐过得太子没有一个好下场,如隋朝的废太子杨勇、唐朝的李建成,这两个人没有一个有好下场,李承乾是他辅佐的第三个太子,至于最终的下场,大家这都知道。所以说李纲那个“太子终结者”的称号不是没有道理的,不过这些都是后话,我们暂且带过,起码在当时李纲的名气还是很响的。
但是,不知道是李世民只顾着李纲的名气没有注意到他的黑历史,又或者是11岁的李承乾无所谓,总之李纲成了李承乾的老师,李承乾又对他十分的尊敬,心生无数敬畏,一年后李纲去世时,李承乾还特意给他立了一块碑。
两年后,也就是李承乾13岁时,李世民便开始培养他的理政能力,只要自己外出什么的,通通由李承乾监国。可见,当时的李世民是真心实意把李承乾当作自己的继承人培养的,而且十分信任。
后来,有一次李承乾生病了,李世民急得团团转,这可是自己的嫡长子啊!可不能有事!于是又请和尚,又修寺庙、大赦天下之类的,想为自己的儿子积点德,让他赶快好起来,甚至还为他从印度弄来了位高僧,就是不知道当时的李承乾用不用喝恒河水或牛尿啥的。
总之,最终的结果就是在李世民的一顿瞎折腾下,李承乾的病好了。
李承乾的病好了,李世民又开始了对李承乾的教育,继续学习为君之道和帝王之术。毕竟,未来大唐的江山还是给李承乾的。而李承乾也不负李世民的期望,成功长成了李世民期望的样子,起码在李世民眼中是这样的。
公元635年,唐高祖李渊驾崩,作为“孝子”的唐太宗李世民自然是要为自己的父亲服丧的。至于服丧期间的政事处理,李世民则全权交给了年仅16岁的李承乾。而李承乾还干得不错,这让李世民十分满意。所以,在李世民服完丧后,特意颁布了旨意“细务仍委太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自己只处理一些大事,小事情由太子决定即可。
我们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李世民对李承乾到底有多宠爱和信任了。只不过,李世民宠溺的可不止太子李承乾,他对自己的三个嫡子都十分宠溺,尤其是老二李泰。
李泰,生于620年,比老大李承乾小一岁。在李泰8岁时,便被李世民封为了越王、扬州大都督,总督十六州军事;14岁时,李世民又让其兼领了左武侯大将军、雍州牧;16岁时,李世民又打算让他搬到了皇宫中的武德殿居住。
这个时候,魏征站了出来,据理力争,让李泰住进武德殿置太子于何地?这才让李世民打消了这个恐怖的念头。
但是,李世民是那种容易齐心的人么?显然不是,于是他就把李泰的儿子李欣接进了宫中抚养。然后,李世民又给李泰在魏王府中弄了个文学馆,引召天下学士。
李世民这一通操作下来,直接把老大李承乾搞懵逼了,自己老爹是想干嘛?准备废了自己?
这不得不提李世民真的是太“作”了。
比照之前的历史,李建成是长子,李世民是次子,然后李世民取代了李建成;前隋时,杨广是扬州总管,如今李泰是扬州大都督;自己老爹李世民,当年是雍州牧,如今李泰现在是雍州牧;自己的亲大伯李建成的老师是李纲,自己的老师也是李纲。当年李世民便是在自己府邸开设文学馆,引招天下学士,现在李世民又在魏王府为李泰开设文学馆。
你说这一桩一件的,你要是李承乾,你懵逼不?
或许李世民压根就没有想那么多,但是,这并不代表李承乾和李泰没有想法。夺嫡之争,已经无法避免。
其实,说到底,这件事也不能怪李世民太多,毕竟谁家的父母,都“更喜欢”小儿子,就像我一样,家中两兄弟,爸妈更钟爱于弟弟。
当长子出生时,爸妈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对其疼爱有加,这样的爱在未来分给其他孩子时,会让他变得焦虑。等小儿子降临后,因为前面已经有兄弟了,他就会想方设法从自己的口中夺食。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父母在批评老大时,老二老三就会提醒自己不能犯和老大一样的错,甚至特意表现给父母看。
如果你不信你可以去看看身边有两三个孩子的家庭,到底是不是这样,这也是我的亲身经历。
至于老大,因为没有可以参考的“模板”和成为弟弟的“参照物”,自然是要吃大亏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李承乾与李泰的夺嫡之争中,李承乾处处落于下风,反而是李泰步步为营,逼得李承乾喘不过气来,李泰单方面的“屠杀”,也逼得李承乾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李承乾与李泰的夺嫡之争。
其实,一开始刚李承乾还是游刃有余的。在李世民心中,李承乾作为自己的嫡长子,也是一个聪慧的娃,所以小小年纪便开始监国,特别是李渊驾崩时,李承乾监国还受到了李世民的赞扬,并下达了“细务仍委太子”的旨意。
可是,仅仅过了一年,也就是636年之后,李承乾便开始“昏招百出”,变成一个不折不扣的痞二代,哪里还有一点儿皇太子的样子。
首先,李承乾竟当起了小偷,招聘了许多逃犯,时不时跑到别人家里偷鸡摸狗的,然后把偷到的牛羊鸡狗统统带到东宫,宰杀了之后与东宫的侍卫们撸串喝酒。
酒喝多了,李承乾又和他们玩起了cosplay,而且最喜欢的就是扮成了突厥的可汗,甚至还cos自己去世的场景,让所有人围着他大哭,还有一些侍卫为了讨好李承乾模仿突厥人划破自己的脸,以示对“可汗”的悼念……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总之,李承乾就是各种荒唐,简直就是当年的李元吉转世。
只不过李元吉喜欢女色,而李承乾好男风。
有一次李承乾去听戏,发现一个叫称心的戏子长得十分的“俊俏”,二话不说就把人给“包养”了,每天一起吃饭、一起出行、一起睡觉,总之要多“恩爱”有多“恩爱”。最终,太子妃受不了了,跑到李世民面前告了状,李世民直接气得吐了一口老血,二话不说就把这个戏子给咔嚓了。
这可把李承乾气坏了,直接几个月不上朝,还在东宫里给人修了个衣冠冢,每日祭奠,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李世民驾崩了。
李世民看在眼里痛在心里,自己那么的英明神武,怎么就生了这么一个玩意?显然李承乾不适合当太子了,但是,此前李承乾是如何让自己欢喜的,李世民是真不愿废掉太子。
于是,李世民相继派出了包含于志宁、杜正伦、孔颖达、张玄素等诸多大学者去当李承乾的老师,希望李承乾能变回曾经的样子。
一开始时,李承乾还会装装样子,可是越到后来越受不了老师们整天对他叨叨叨,于是他直接派人把张玄素给打了一顿,甚至还暗中谋划准备除掉于志宁、张玄素他们。
那么,原本是“别人家孩子”的李承乾,为啥会黑化成这样呢?
我以为,除了李泰的步步紧逼外,还与长孙皇后的离世有大关系。
公元636年,长孙皇后去世,这成为继魏王李泰外,压倒李承乾的最后一根稻草。
母爱总是光辉的,最疼爱弱小的孩子,长孙皇后除了是李世民的贤内助外,她也是李承乾最大的依靠。
长孙皇后还在时,李承乾心里有事可以和自己母亲说,脚疾的自卑,会有母亲的安慰。
可是现在随着长孙皇后的离世,李承乾失去了唯一一个宣泄的出口。
或许有人会说,李世民也很疼爱李承乾。可是,李世民的诸多表现让人看来,似乎更爱李承乾的两个弟弟。特别是老二李泰的很多用度,在李世民的授意下已然超过了李承乾的规格,要知道李承乾才是太子啊!老三李治就更不用说了,被李世民养在宫中,日日悉心教导。
三兄弟中只有李承乾像个孤儿一般,一个人被冷落在东宫。
你以为李承乾真的是在胡闹?我看也不见得,当了这么多年的太子,他难道不知道,自己的这些行为很荒唐?
他当然知道,他不过只是想要的就是引起父亲的注意。
然而,李世民不知道啊!他觉得李承乾太荒唐了,缺少教育,以后怎么接自己的衣钵,于是,他派出了一大堆人去给李承乾当老师,要他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然而,这些所谓的老师到了东宫之后都干了些什么。于志宁说他是秦二世、孔颖达更是逮着李承乾有什么不对就骂什么,张玄素更是激烈,要知道这个老学究当年可是直接怼李世民说他不如隋炀帝,这样的人你说会怎么怼李承乾?
你说,在这群人的“细心教育”之下,李承乾会有什么反应?
终于李世民注意到李承乾了,只不过注意的点是觉得李承乾在邪路上越走越远了,最终,李世民让自己的“杀手锏”魏征去辅佐李承乾,希望能把李承乾拉回正路上来。
但是,换成魏征就真的有用么?
有没有用我不知道,不过在李承乾眼中肯定是不好的,毕竟魏征原来可是辅佐过李建成的,自己老爹先是让李纲做了自己的老师,现在又是魏征,李承乾又要多想了,自己老爹到底想干嘛?
所以,在李世民的苦心经营下,李承乾不仅没有任何改变,估计还被自己老爹吓得半死。
反观李承乾步步不顺之时,老二李泰正一步步获得李世民欢心,对李承乾步步紧逼。不断结交朝中大臣,让他们在自己老爹面前说自己好话;当然了,自己也不能停下来,各种拍李世民马屁,讨老爹欢心。
李世民十分得意自己的书法飞白体,于是李泰便时常模仿飞白体。李世民喜欢引召天下文人编撰书籍,于是李泰也跟着召集了一大批文人,整出《括地志》,献给李世民。李世民十分怀念长孙皇后,于是李泰便在龙门石窟为长孙皇后开凿了宾阳南北两洞……
李泰一顿操作下来,把李世民理的无比畅快。甚至我们都看不出李泰是在拍马屁。喜爱书法、尊重文学、孝敬父母,哪个不是天经地义?若非我们知道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夺嫡,甚至如今许多人连批评的他的资格都没有。
试问,一个像李泰这么“懂事”的孩子,哪个父母不喜欢?
当然了,李泰的付出也得到了巨大的回报,李世民对李泰的宠溺,达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
李泰长得太胖了,可是爱子心切的李世民非但不让他减肥,还害怕李泰上朝太辛苦,便下旨特赐他可以坐着轿子上朝。
李泰嫌自己的府邸太小了,李世民二话不说就把大唐芙蓉园赐给了他;又将洛阳一座占地约30万平方米(相当于半个故宫的大小)的宅邸赐给了他。
李世民还觉得李泰的月钱太少了,一个劲的给,最终用度都超出了李承乾。
后来李泰觉得大臣轻视他,李世民不分青红皂白就把三品以上的大臣给叫了过来大骂一顿。
骂了一顿后,李世民还不解气,要求他们以后在街上遇到包含李泰在内的诸多亲王时,必须下马下轿站在路边行礼,否则严惩不贷。
礼部尚书王珪忍不住,以不合礼制为由站出来反对,李世民却不以为然的给了他们一个惊天暗示:万一哪天太子挂了,你们能确定这些亲王不会是君主?李世民这句话直接震惊了所有人,就是不知道李世民是有心还是无意,但是我可以知道的是李世民这句话绝对冲击到了李承乾,最后还是魏征站了出来,提醒李世民这话的份量有多重。
最终李世民听取了魏征的意见,收回成命,并多次表示不会将李承乾给废了。
但是,显然李世民的那句话,成为压垮李承乾的“最后一根稻草”。
被逼到“绝路”上的李承乾,终于开始反击了。
原本李承乾只是想干掉老二李泰,但是,当他让人上书弹劾李泰后,却发现一点用也没有,李世民压根不信,还下令要把这个弹劾的人给抓起来。
一次失败,按理来说李承乾应该再接再厉,继续弹劾或者想办法讨自己老爹欢心才是。可是李承乾失去耐心了,既然老爹如此偏爱老二,那逼宫吧!
李承乾首先拉下水的是东宫的侍卫首领贺兰楚石,随后贺兰楚石又将自己的老丈人侯君集拉下了水。
原本侯君集作为李世民的老臣,是不会参与造反的。可是640年时,侯君集带领唐军灭高昌的时候,手脚不干净“拿了”许多“不该拿”的宝贝,李世民知道后将他丢到了大狱中。虽说后来在岑文本的求情下,李世民把他给放了。这让侯君集心生隔阂,老子辛辛苦苦为你打天下,不就贪污了点东西么?你至于把我丢进大狱中去么?我还要不要面子了?
所以,侯君集很快便被李承乾给拉拢了过去。
但是,侯君集因为经历过“玄武门之变”,知道李世民的手段,心里不免犯嘀咕,因此他和李承乾结党后,害怕得整宿睡不着。
于是,作为老狐狸的他决定把时任太子詹事的张亮也拉下水,这样也可以给自己壮壮胆。
为何拉空了张亮,便可以给自己壮胆呢?
这要从张亮的经历说起,当年玄武门之变,便是他为在洛阳招兵买马,后来张亮被李建成抓了起来,各种酷刑用了个遍都没有用。这样的人有心机,对自己够狠,而且李世民对他十分信任,将他拉拢了过来,可以大大提高成功率。
别看人家张亮现在只是个太子詹事,但之前人家可是相州大都督府长史啊,而彼时的李泰又正领相州都督一职。
也就是说,张亮同时还是老二李泰的人,这样的人要是拉过来,办起事情来,可就方便许多了。
只不过,令侯君集和李承乾没想到的是,张亮不仅没被拉过来,反而是知道他们准备谋反的消息后,觉得这是扶李泰上位的好机会,于是二话不说转过头来就跟李世民打了小报告。
但是,李世民知道消息后,他并没有采取动作,反而觉得张亮是李泰的人,认为这是对李承乾的诬告,所以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甚至在后来评定凌烟阁24功臣时,还把侯君集给放了进去,位列第十七。
另一方面,侯君集在拉张亮下水的同时,李承乾也是一步一个脚印,没停下来。
李承乾拉拢了自己的亲叔叔李元昌、表哥赵节、妹夫杜荷、李安俨等人下水。此外,李承乾招募了100多位死士,准备放手一搏。
待到一切准备就绪后,自己的妹夫杜荷给李承乾制定了计划,由李承乾装病将李世民给诱骗到东宫,然后尊李世民为太上皇,同时诛杀李泰,这样大事可成。
只是可惜,643年4月,李承乾准备动手之时,却被千里之外的李祐将他的计划给打乱了。
李祐,李世民的第五个儿子,他于643年3月,举兵造反。
李世民知道后大怒,直接让李绩前去平叛。哪知道,还没等李绩的大军赶到,李祐便被自己的手下给捆了起来,送到了李世民面前,最后,李祐被李世民含着泪赐死了。
亲手结果了自己儿子,这让李世民十分的难受,然而事情哪有这么简单,因为马上有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令他陷入痛苦的深渊。
643年4月,在处理李祐谋逆案中,李承乾的一名卫士受到了牵连,这名卫士为了活命,直接将李承乾意图谋逆一事给供了出来。
李世民一时失了魂,自己两个亲生儿子都要谋逆,这让李世民想起了当年的玄武门之变。我想,这一刻,李世民肯定无比理解玄武门之变时李渊有多痛苦,可又能怎样呢?该处理的事情还是要处理。
李承乾犯了谋逆之罪,按照唐代的律法,原本是要明正典刑的,可是,李几天之前,李世民才刚刚亲手“结束”了一个儿子的性命,此时他再怎样都对李承乾下不了手。
最后,李世民只是将包含李元昌、侯君集、杜荷、李安俨等在内的啊“从犯”明正典刑,而作为主犯的李承乾,也仅仅只是被贬为庶人,流放黔州。并在流放后的次年,李承乾也因为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去世了。
在李承乾谋被废黜太子之位后,李世民的嫡子,只剩下两个分别是李泰和李治。
至于立谁为太子,大部分的大臣都选择了站在李泰这边,因为撇开了李承乾,那么李泰便是名义上的嫡长子,且李世民本身就很喜欢李泰。但是,这个时候长孙无忌站了出来,力挺李治。
一方面,李泰在此前状告大臣对他不恭,其中就包括了长孙无忌,两人算是接下了梁子。另一方面则是李承乾过于强势,这样的君主不利于自己掌控,而李治生性懦弱,这对长孙无忌来说更是有利。
当然,李世民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显得十分犹豫。
李世民喜欢老二李泰没错,但他同时也喜欢看盘李治。李治自幼养在自己身边,长孙皇后走时李治才7岁,哭的那叫一个撕心裂肺,这可把李世民心疼坏了。老二能力好,可以压住群臣,老三召人怜惜,然而过于懦弱,容易被控制,到底选谁,这可把李世民愁坏了。
李泰见到李世民犹豫不决,李泰便天天往宫中跑,又是给李世民当保姆,又是心理医生,安抚李世民因为两个儿子谋逆受伤的心灵。
最终李世民被李泰感动了,李泰又贴心又懂事,这样的好孩子不立他为太子,还能立谁?就这样,李世民当面表示要立李泰为太子。终于,熬了这么多年,总算就要成功了。
然而,李泰到了这个时候还是不放心,害怕李世民反悔。于是,他又开始作死了,直接对李世民说:臣有一子,臣死之日,当为陛下杀之,传位晋王。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自己有一个儿子,等到我死的时候,一定将他杀了,传位给晋王李治。
原本母慈子孝的场景突然一变,李世民直接愣住了,他不敢相信这是李泰所说的话。李泰竟然说要杀了自己的儿子李欣?虎毒尚且不食子啊!李泰的话让技李世民一时间竟不知如何回答,一种莫名的不安,在李世民心头涌动。
所以,第二天,李世民便将几个幕僚给喊了过来,并将李泰的话复述了一遍给他们听,要他们帮自己分析分析。
很快,李泰的谎言便被李世民的幕僚给拆穿,他们对李世民说,陛下百年之后,魏王占了天下,他又怎么可能真的杀死爱子,并传位给晋王呢?陛下如今打算立魏王为太子,那么就要考虑晋王的人身安全。
原本李世民还抱有一丝希望,现如今完全破灭。其实,作为帝王,最能揣度人心,他又怎么会不知道李泰的心,只是不愿意接受。短短几天时间里,两个儿子先后谋逆,现在又来一个不孝子,甚至可能手足相残,你说李世民难受不?李世民只能默默流下眼泪写下“我不能尔”四个大字。
李泰得到消息后,知道大事不妙,自己的太子之位怕是要没了,而且可能永远失去李世民的信任,于是他打算一不做二不休,逼迫自己的亲弟弟李治自尽。
于是,他找到李治,并对李治说到,你与叔叔李元昌关系密切,现在李元昌已经畏罪自杀,你应该怎么做?
李治本来就比较胆小,被李泰这么一顿恐吓下来,直接吓出毛病来了。
随即,李世民便发现了李治的异常。在自己的逼问下,胆小的李治这才把事情的原委说了出来。
李世民原本抱着的最后一点希望,也跟着彻底破灭,李泰若是成了皇帝,自己另外两个嫡子老大李承乾、老三李治,必定被其所杀,骨肉相残成为既定事实。而此时,被废黜的李承乾跟自己的老爹告了李泰一状,说自己之所以谋逆,亦是李泰逼的。
事情到了这一步,已经没有什么好说的了,李世民看透了,也伤透了。
643年4月7日,即太子谋逆案爆发后的第6天,李世民下旨将李泰的护骑遣散,并将李泰给幽禁了起来。
同日,李世民下诏,立自己的嫡三子,年仅15的晋王李治为皇太子。
至此,李唐历史上的第二次夺嫡之争落下了帷幕,李治成了最终赢家。两个儿子的谋逆,外加一个儿子的不孝,李世民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李治亦成为李世民彼时唯一的选择,前两个嫡子“废”了,就剩下李治这个一个“小号”了,想选别人也没得选了,还能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