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在76岁那年,得到两个年轻貌美的男宠,这两个男宠分别是张昌宗和张易之,他们整天花天酒地,人们也难以接受这样的事情。而武则天作为女皇,她也有她的烦恼,在晚年期间一直考虑,到底是把皇位传给自己的亲儿子,还是传给侄子武三思。
狄仁杰见武则天如此烦恼便说,陛下见过人们为自己的母亲立碑,立牌位,立庙的,可见过谁为自己的姑姑做这些的,儿子和侄子相比较,当时是儿子更亲一点,若是武则天立儿子为太子的话,那么之后她仍能在太庙之中受到人们的供奉,如果立武三思为太子的话,那么之后可能就会被逐出太庙。
当时的习俗就是这样,狄仁杰说得并不过分,哪个人会长期去祭拜自己的姑姑呢?但几乎所有人都会长期祭拜自己的母亲。武则天听罢,思考许久,最后决定将儿子接回长安,立其为太子。难道武则天真的没有狄仁杰聪明,看不透这层利害关系吗?并不是,武则天一介女子,最后获得皇位,定是一个绝顶聪明之人。
其实刚开始她就想把皇位交还给儿子,交还给李家,但现在她所烦恼的,并不是交给谁,而是怎样交还,如果其行动过于唐突,可能会失礼于人,或者落人口舌。武则天是一个深谋远虑之人,觉得此时的自己就和当初汉朝吕后一样,但吕后专政,吕家得势,在吕后去世后,吕家便受到各方面打击,最后吕家几乎没什么人活下来。
武则天也担心自己的娘家会变成这样,因此她要想出最妥当的办法,再把皇位还给李家。武则天生怕自己去世之后,李家和武家之间会互相斗争,于是她采用一个非常简单还有效的办法,让李家和武家和亲,将太平公主嫁给武家之人,还让李家和吴家的人在明殿上发誓,说李武两家绝对不互相伤害。
武则天活着的时候,千方百计地想让李武两家不要因权谋而互相争斗,但这种松散的联盟不可能支撑太久,所谓的誓言,他们根本不可能遵守。最终无论是李灭掉武,还是武灭掉李,对于武则天来说,都是不可以接受的,后来武则天还想出一个办法,便是找男宠。
公元679年,著名的美男子张昌宗得到太平公主宠幸,后来太平公主又把张昌宗介绍给武则天。此时武则天已经76岁,但她非常欣赏张昌宗,便把他留在自己身边,随后,张昌宗又推荐他的兄长张易之给武则天,说张易之无论是在才华还是在容貌上,都远胜于自己,于是武则天又让张易之进宫作男宠。
自此,张昌宗和张易之就在宫中陪伴着武则天,那武则天和张家两兄弟每天都在宫中干什么呢?有人认为他们定是在后宫行苟且之事,但武则天当时已经76岁,对男女之事早就失去兴趣。她不过是想要两个年轻青春的人陪伴在自己身边,他们时常一同赌博耍乐。
武则天给到张家兄弟很大的权利,让张家兄弟掌权,二人在武则天的支持之下,形成属于自己的新权力集团。在武则天的支持下,张家兄弟将原本属于李和武家的权利夺了回来。原本是李、武家两家的抗衡,如今还加入张家兄弟的势力,三家势力相互斗争,但谁都不能彻底使谁被消灭,由此达成一种默契的平衡。
据说当时,人们经常取笑武则天,76岁了还招男宠进宫,但大家在之后才明白武则天的高明之处。武则天招张家兄弟做男宠,根本目的并不是为自己取乐,而是为平衡朝中势力。让李武两家不斗争的方法,就是给他们再创造一个敌人,而这个敌人就是张家兄弟。
这样的话,三方势力互相牵制,这样才能达成一种平衡,而不同的势力之间可能也会进行合作一致对外,这种平衡对于武则天来说是件好事。
参考资料:
《唐享昊天乐·第七》
《新旧唐书》
《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