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空城计是虚构的。而据明代兵书《百战奇略》引用战例。却是真有的。只是当时城中并非仅有弱兵二千,而是有驻军一万余。兵书非野史,凡兵书引用战例,皆是有可信度的。而根据军事常识,凡主帅,则必有精锐亲军护卫。所以,兵弱是不可能的。同时主帅驻地,必亦是大军辎重屯集地。
那么真实情况就是,城内有甲兵一万,军械粮草充足。司马懿真要硬攻,可能会磕掉了门牙。
《奇略》曰:魏延等率蜀军主力东出,而司马懿督魏军约二十万西进。由于行军路线不同,使魏蜀两军错道而过,魏军就直扺了诸葛亮亲驻的阳平城。而所谓魏军二十万,也不可能全涌到阳平城下。军队行进不是逃难,要讲行军序列的。此处略过。
人们谈论演义中的空城计时,常说,城中仅诸葛亮等一干文臣,又无大将,难以一战。故而诸葛亮被迫行险。
如此说法,也是受了演义误导。古代打仗,绝不是像小说中一样,由两军大将出马单挑而定胜负。 决定战斗胜负的,永远是部队的训练、装备与军事组织体系。此为胜负关键,不论古今,皆是如此。
诸葛亮亦绝非文臣,勿用文武分道之后的明清文人去对标汉代的所谓文臣。两汉时文武一体,县令郡守以上的官员,少有文武之分,都是能上阵打仗的。诸葛亮身为蜀汉军事统帅。既然亲驻城中,岂说城中无大将?他自己就是蜀汉第一大将。
又问:那开打后,莫非让诸葛亮带队冲锋?
答:又有谁说打仗,就一定要大将提着长矛身先冲锋的?曹操《军策令》曰:“督帅尚不当亲战”况大将乎!
再看城中万余驻军,按汉代军制,每七百至千人为一营,则城内至少有十个以上营级建制。临战被甲执兵、先登陷阵,那是诸营校尉与军侯屯长们的事。
而大将的职责,就是指挥调度这十余营兵力。论指挥,三囯时能超过诸葛亮的,真不多。
诸葛亮的练兵之能,蜀军营阵之精锐,历年北伐战事中得到了验证,每让魏军不得不坚壁以避其锋芒。
直至诸葛亮病逝后,司马懿详细察看了蜀军遗留营地部置与丢弃的军书文册,深为之折服。叹曰:亮乃天下奇才也!这是史书中浓墨重笔记下的事。
所以,说诸葛亮因大将尽出而无一战之力,实乃不知兵之谬论。
那么,诸葛亮又为何要命诸营偃旗息鼓,而后大开四门洒扫呢? 因为主力不在,以万余兵力对十万大军,众寡悬殊。所以先示之以虚,实则就是用阳谋告诉敌军,城内是真有伏兵,敞开了门也不怕你打。其目的,当然是为了让魏军知难而退。毕竟统帅中军所在地,若是真让敌围困强攻,那也是很伤国家脸面与士气的事。
还有,古代攻城战,亦非想攻就能攻的。
类似这样的攻城,只能用于偷袭。列堂堂之阵攻城,必定要攻具器械齐备,弩砲齐发的火力掩护之下,才能展开攻击,否则就是自杀。
攻城并不是简单的搭个梯子蚁附攀爬,先得离城数里,择地挖壕沟筑营垒。数万大军驻扎地,必须与敌城保持安全距离,岂能草率行事?
然后四出伐木、由随军工匠制造攻城器械等等,这东西体积庞大,无法带着行军,只能现地制造。一切战斗准备就绪,没小半个月根本完不成。別以为,古代打仗只是提根长予拿一把刀拼杀一阵,打仗,自古至今拼得都是体系对抗。
但就算全部准备就绪,仍也不一定攻得下来。无他,就因为守城的是诸葛亮本人,守兵又是诸葛亲自训练出来的劲卒。
况且,魏军顿兵于坚城下,如果再让游弋在外的蜀军主力截断了粮道,那就犯了兵家大忌。而以司马懿之知兵,岂会干这事!
所以,撤军是双赢选择。皆大欢喜。而所谓司马懿忧兔死狗烹、养寇自重者,更是胡扯。东汉三囯,朝廷连部曲私兵都允许,更无猜忌强臣的习惯。魏明帝对司马懿,向来信重,又何来猜忌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