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现象在唐朝贞观年间是真的出现过吗?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现象在唐朝贞观年间是真的出现过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3440 更新时间:2023/12/5 17:50:02

唐朝贞观年间,真的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现象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在古代典籍中有非常多的记载。比如《战国策》中有“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韩非子》中有“国无盗贼,道不拾遗”;汉代贾谊《新书》中有“路不拾遗,国无狱讼”;唐代郑棨的《开天传信记》中有“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等等。

由此可见,这是古代的一种社会理想。既然是社会理想,显然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就如同古代说的“大同社会”一样,也仅仅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

然而,《资治通鉴》中,却真切地记载了唐太宗“贞观之治”时期,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现象。

《资治通鉴》上说:“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那么,“贞观之治”时期,真的实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吗?

我认为,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我为什么这么认为呢?

其一,盗贼永远存在。别说“贞观之治”时期,就算是咱们当下,富裕程度不知道比“贞观之治”时期高多少倍,但有谁敢出去不锁门呢?不锁门,你的家很可能就被“抄”了。盗贼在任何时候都是有的,再富裕的时代,都杜绝不了盗贼的存在。因为所有的富裕,都是需要付出劳动的。而盗贼却可以不劳而获,相当轻松,所以,总会有人铤而走险。

其二,贞观时间太短。任何一个盛世的出现,绝对不是一代两代能够做到的,更不可能在二十来年的时间(“贞观”经历了22年)里实现。

其三,贞观基础太差。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是在隋末乱世中起步的。隋朝末年,天下大乱,那么多势力,打了那么多年仗,早已把国家打得一穷二白了。“贞观之治”是在这样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发展的,时间非常短,实在不足以形成盛世。

其四,贞观消耗太大。唐太宗时期,也并不是完全就放手让老百姓生产,其实还在打仗。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让李靖率军和东突厥作战,最终灭掉东突厥;贞观八年(634年),唐太宗命李靖、侯君集等攻打吐谷浑,另立吐谷浑国王;贞观十三年(639年),唐太宗命侯君集、薛万彻等攻打高昌国,并设置安西都护府;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亲自率军征讨高句丽,最后粮草没了才班师回朝,而且此后就与高句丽纠缠不断,前后打了三年时间。

我们这里并没有把贞观年间,唐太宗发动的战争清理完,实际上还有很多次小型战争。算起来,唐太宗时期发动的战争不下十次。

要知道,如果古代不打仗,安安静静地搞几年生产,可能生产会多多少少搞上去。但是一遇到打仗,将给农业生产带来双重打击:一重打击是需要给军队提供粮草,老百姓自己的口粮不足;另一重打击是农业生产最主要的青壮去打仗了,无法提供足够的劳动力。既然唐太宗时期有那么多战争,老百姓怎么可能富裕呢?不富裕,怎么会出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呢?

其五,贞观税负不轻。老百姓要富裕,税收必须要少。但是,税收一少,就无法做打仗之类的事情。而且,我们在史料中也没有找到唐太宗像“文景之治”那样减免税赋的记录。由此可见,“贞观之治”时期老百姓的负担并不低。

既然又在打仗,又没有减免税收,又有盗贼,经历的时间又短,盛世显然是不可能形成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现象,显然不可能出现的。

既然不可能出现,为什么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面要那样说呢?

我认为,司马光其实是想表达一种形象性的说法,并不是实际存在的现象。是为了表现在唐太宗的治理下,唐朝社会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其中多有溢美之词,表达作者对这一个时代的肯定。

除此之外,司马光还以此来说明在“贞观之治”时期,社会风气出现的明显变化。“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实际上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不设防,不争夺,不互损。说明社会开始讲信任,社会道德变好。而这种社会道德变好,也与唐太宗在“善于纳谏”中,所倡扬的君臣之间互相信任,有莫大的关系。

总之,“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现象,在古代社会中是不存在的,但是“贞观之治”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人类走向理想社会的可能性。

更多文章

  • 南明算不算明朝?为什么正史不承认南明?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南明,历史解密

    南明要不要算明朝的一部分?明朝到底是结束于永历帝被害的1662年,还是郑克塽投降的1683年?这个问题,连专家学者都有点绕不过弯来。正因为如此,很多网友才有兴趣讨论。否则,铁板钉钉的事,有什么说得呢?一、历史教科书上也有些矛盾。我翻箱倒柜,找出了一本历史教科书。岳麓书社出的,1996年首版,1999

  • 诺曼底登陆,盟军死伤明明只有几千人,为什么要夸大其词说损失惨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诺曼底登陆,英国,历史解密

    诺曼底登陆是二战中由盟军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战役,代号“霸王行动”。这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行动,共有三百万盟军士兵成功穿越英吉利海峡,从根本上改变了二战的战争态势。艾森豪威尔曾说,登陆行动的第一天,是历史上最长的一天。那么,诺曼底登陆,是不是很惨烈呢?要说抢滩登陆作战,就不得不说说双方

  • 揭秘:历史上有哪些人使用过空城计?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三国,诸葛亮,历史解密

    空城计是我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种计策。要说它的使用,最广为人知的便是罗贯中的名著《三国演义》中。小说中,诸葛亮城门大开,并在城墙之上安然自若地弹琴。向来小心谨慎、缜密细思的司马懿不由得心里犹豫起来,诸葛亮的琴声越舒缓,司马懿的心弦越紧。撤退!司马懿自己把自己吓得差点尿出来了。其实,这个情节来源于西晋

  • 典韦是一名力量型的武将,他和赵云相比如何呢?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三国,典韦,历史解密

    三国时代群英汇聚,其中武将更是层出不穷,有名的没名的都想在乱世之中建立自己的功名。三国出现了如此多的武将,自然有人将众武将的武艺进行排名,最常被人提起的排名是这样的:一吕二赵三典韦。吕布的武艺高强,自然排在三国第一的位置少有人质疑。可是第二和第三谁强谁弱却是争论不休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

  • 春秋时期的晋国六卿指的是什么?三家分晋又是如何实现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晋国六卿,春秋,历史解密

    在漫长的争霸中,晋国力压群雄,一枝独秀,当了长达100多年老大。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正所谓“华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义看晋国”,晋国“尊王攘夷”,捍卫着华夏文明,一方面是晋国国君励精图治,自觉在东周王室衰弱后抗下重任;另一方面则是晋国内主要的十一个世族按照“长逝次补”的原则,轮流成为晋国执政

  • 古代师爷这个行业赚钱吗 这个行业很吃香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古代,衙门,历史解密

    在看古装电视剧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当升堂的时候往往会有一位师爷在官老爷的面前出谋划策,不得不说师爷还是有一定的本事的,但是说起师爷来我们能够想到的就是绍兴师爷,难道说师爷都是从绍兴来的吗?当然不是,其实这些师爷大多都是文人,而江南的文人特别的多,有不少的秀才或者是读书人如果是没有考上个一官半职的话就会找

  • 揭秘:清朝的“血滴子”是个怎样的组织?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清朝,古代,历史解密

    清朝的血滴子是一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秘组织,人们一提到他们都毛骨悚然,不寒而栗。据说他们使用一种特殊的武器,可以取敌人首级于百步之内。见到他们的人都成了刀下亡魂,无人知晓他们的真实面貌,他们留下的只是一个又一个的传说!那么,清朝的血滴子到底是何方神圣呢?今天,我们就从历史的蛛丝马迹中来探究一二!实际

  • 揭秘:杨坚真的是被杨广害死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杨坚,隋朝,历史解密

    中国历史上的隋朝,虽然历经时间并不长,只有37年,但是他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十分有能力的君王。凭着自己多年的能力跟魄力,在当时南北战争纷乱的年代,成功完成了国家的统一,成为皇帝之后,他并没有心安理得的享受荣华富贵,而是不忘做很多利国利民的事,将隋朝治理得十分安定。在隋文帝的治理下,

  • 汉献帝比刘备的辈分还要高几个等级 为何还要喊他叫刘皇叔呢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汉朝,汉献帝,历史解密

    在三国中,刘备的身份一直是他成长的奠基石和动力,因为按他的说法,他是皇室宗亲,而且被汉献帝称为刘皇叔,所以刘备后面一系列互动都是围绕这个,以汉室宗亲,皇叔的身份组建军队,建立自己的事业。那么,为什么汉献帝要称刘备为皇叔呢,他的这个身份到底是真是假?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刘备,自玄德,据说是汉高祖

  • 罗马教廷简介 教廷的兴衰发展史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罗马教廷,天主教,历史解密

    罗马教廷从古代罗马主教府发展而来,最初无固定机构。它是天主教会的中央行政机构,协助教皇处理整个教会的事务。教廷官方语言是拉丁语,但也采纳国际通用语言。教廷协助教皇处理政教事务、管理普世天主教会的机构,梵蒂冈城国的政府。简称教廷。教廷概况罗马教廷从古代罗马主教府发展而来,最初无固定机构。1588年教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