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顺治诏书说孝庄下嫁多尔衮,这诏书是真是假?

顺治诏书说孝庄下嫁多尔衮,这诏书是真是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819 更新时间:2023/12/9 9:21:20

关于顺治之母孝庄太后布木布泰有没有真的嫁给摄政王多尔衮,有人讳莫如深,有人矢口否认,也有人言之凿凿,以至于直到今天也没有一个定论。其实那些“慈禧的后人”大可不必为此事纠结,因为在游牧民族看来,兄弟甚至儿子继承哥哥和父亲的妻子,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

汉朝的和亲公主先后嫁给匈奴祖孙三代单于,唐朝皇帝娶了弟妹、父亲的才人甚至自己的儿媳妇,清朝皇帝亲王娶嫂子侄媳妇甚至先皇之妃,更不是没有先例。多尔衮和哥哥阿济格就曾分着笑纳了自己侄子肃亲王豪格的两个妻妾。

那么孝庄太后究竟有没有下嫁给摄政王多尔衮呢?抗清英雄张煌言的《建夷宫词》是不会有人承认的: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抗清义士的诗文“不可信”,但是歌颂清朝“帝德”“恩遇”“武略”“诤谏”的《清稗类钞》也明确地说:确实嫁了!此书给出的证据是一份偷出来的殿试考卷,根据那三份考卷的行文规矩,可以判定孝庄皇太后下嫁多尔衮,在当时是一桩美谈:“光绪间学士柯劭忞,先世有通籍于顺治初年者,试策卷尚在礼部,窃取而归,则见其上有‘皇父摄政王’字样,‘皇父’字双抬,与皇上字相并,颂扬之词,固先皇父而后皇上也。”

这位柯劭忞可是确有其人,曾在光绪十二年高中进士,并且进入翰林院当了庶吉士、编修,可见考试成绩不错。

熟知清朝行文规范的人都知道,无论是殿试考卷还是奏折文书,在提及皇帝的时候,都要有特殊的待遇:即使按照行文顺序应该写在竖行(当时文章为从右至左竖着书写)的中下部,也不能真的那么些,而是要另起一行顶格,而且一定要比正文高出,这就叫“双抬”。

该双抬而没有双抬,考生轻则试卷作废永远不许再考,重则追究刑责甚至发给披甲人为奴。官员如果写错了,轻则严旨申饬降职罚俸,重则丢了顶戴甚至脑袋——乾隆的皇后死了,有地方督抚在葬礼期间剃头而丢了脑袋。

在殿试考卷上让多尔衮享受皇帝待遇,而且是把歌颂多尔衮的话写在歌颂顺治的话之前,说明当时多尔衮的地位已经高于顺治——即使是孝庄太后,按规矩地位也要低于现任皇帝。

除了这份偷出来的殿试考卷,《清稗类钞》还给出了另外一个证据,这个证据就是“顺治皇帝诏书”:“太后盛年寡居,春花秋月,悄然不怡。朕贵为天子,以天下养,乃仅能养口体,而不能养志,使圣母以丧偶之故,日在愁烦抑郁之中,其何以教天下之孝?皇父摄政王现在鳏居,其身分容貌,皆为中国第一等人,太后颇愿纡尊下嫁。朕仰体慈衷,敬谨遵行,一应礼典,着所司预备。”

之所以在顺治皇帝诏书六个字上打引号,是因为这份“诏书”也是真伪难辨——清朝皇室后裔一直没有承认。这才是令人奇怪的地方:夫亡而妻改嫁,这在唐朝宋朝都不算啥丢人的事情,清朝自顺治亲政以后为啥坚决不肯承认了呢?

其实在笔者看来,孝庄有没有嫁给多尔衮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用平常心来看待这件事情:这既不能作为辱骂清朝皇帝不讲人伦大防的“证据”,也没有必要遮遮掩掩羞于齿。有时候历史需要真相,而真相是掩盖不住的——即使是八旗贵胄掌管礼部,太后下嫁的故事也是可以传播的,这似乎也是一种观念上的进步。

像乾隆皇帝那样因此收拾嫌水凉而不肯殉明的钱谦益,完全没有必要:“太后下嫁,敕礼部议礼,部议成书六册,名曰《国母大婚典礼》。其领衔者为钱谦益。闻当时百官贺表,亦出钱手笔。高宗见其书,疾谦益,故山著述见摈于时。”

这段记载的意思,就是明万历三十八年探花、东林党头目之一、清朝礼部右侍郎、《明史》副总裁钱谦益,是把马屁拍到马腿上了,而且还越俎代庖替很多大臣写了祝贺太后大婚的文章,最后被乾隆皇帝记恨上了,以至于他所写的书,也都被打入另册了。

至于这份试卷和诏书是真是假,笔者没有资格下结论。只是展示相关史料,提请读者诸君参详:孝庄到底有没有下嫁多尔衮?她即使真跟多尔衮结婚了,就一定是错误的吗?

标签: 顺治清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元朝最能敛财的官员,生前娶了四百多个老婆,死后却被拿来喂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元朝,历史解密

    必烈建立元朝,统治了汉人的江上,一开始元朝的财政开支不够,忽必烈需要一个能帮他敛财的人,改革赋税增加国库收入,这时一个叫阿合马的人冒出来了,他原本是察必皇后的陪嫁奴隶,后来结识忽必烈,仕途一直都很顺,阿合马精于理财,很快脱颖而出,忽必烈就让他当了中书左右部侍郎。阿合马负责管理财政税赋方面的事情,很快

  • 诸葛亮生平两次看走眼,看错了哪两个人?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诸葛亮,三国,历史解密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多智近乎妖”的形象,能借东风能借箭,能观天象能观人。其实我们知道,作者将蜀汉集团摆在了一个正统的位置上,诸葛亮恰好适应了“忠臣”这个角色,所以被美化一些很正常。真实的诸葛亮并不是完人,他也有看走眼的时候。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时,曾经拿出了《隆中对》,将天下大势分析得头头

  • 汉光武帝刘秀为什么在历史上的知名度不高?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刘秀,汉朝,历史解密

    汉光武帝刘秀作为东汉王朝的建立者,他的历史知名度为什么那么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之类的皇帝早已经化为尘埃的时候,他们的名气,他们的故事却反而有增无减,陆续被戏曲界、小说家、导演融入了他们的作品之中。可是汉光武帝刘秀融入泥土、化为尘埃时,却是真正的被时间所抛弃,被人们所忘却了,尤其中国的戏曲界,对刘秀

  • 大禹为什么要攻打三苗国?后来是什么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三苗国,上古,历史解密

    我们都知道大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人物,重要性在于虽然大禹不是夏朝的开国君主,但是他做好了家天下一切的准备工作,到大禹去世的时候,其儿子启已经实力相当强大,其他人已经构不成对其威胁,所以夏朝就这样子建立起来了。而这样的一个过程,其实非常艰苦。那么,从部落首领到王朝君主的过程之中,一定不是那么容易的过

  • 唐朝时期,酒的来源途径是什么?探索酒文化的发展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唐朝,酒文化,历史解密

    华夏有着悠久的酒文化历史,在不同的朝代有着独特的酒文化,酒文化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风气以及群众价值观的改变,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唐朝是古代历史上的盛世阶段,当时百姓生活的水平与其他朝代相比,显然更加富裕,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唐人的饮食文化中便出现了酒。不

  • 曹伯阳的称霸计划:他继位时曹国的局势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曹伯阳,春秋,历史解密

    1.曹国的内乱:曹平公在位只有四年就去世了,其子午继位,就是曹悼公。曹悼公在位的九年时间里,曹国并没有复兴,曹悼公也只是跟着晋国,郑国等大国一起参加一些会盟,在诸侯纷乱的社会里扮演一个配角,曹悼公去世后,其弟曹声公继位。曹声公第五年,曹悼公的弟弟通杀了曹声公,自立为君,就是曹隐公。曹隐公第五年,曹隐

  • 张飞和关羽都是一介布衣,为何武艺却如此高强呢?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三国,关羽,历史解密

    在《三国演义》中,武艺高强的人有很多,像什么,吕布,关羽,张飞,马超,赵云,他们的武艺高强,异常勇猛,都是那个时代一等一的猛将。但是按道理武艺高强的将领都是经过精挑细选,都是经过严格的训练和选拔的,但是关羽和张飞在没有跟随刘备之前,只是一介布衣,为什么跟随了张飞和刘备之后武艺却如此高强呢,感兴趣的读

  • 玄武门之变的导火索是什么?李建成主导的昆明池政变?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唐朝,历史解密

    历史上的昆明池政变是一次皇权之争,这次的主角便是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武德九年,六月一日。唐朝边境乌城传来战报,突厥数万骑兵围攻乌城。这次是李建成主动出击,李建成主动向朝廷推荐李元吉做统兵元帅率军北征,李渊同意。李元吉很清楚李建成推荐自己的理由,于是他向朝廷申请抽调秦王府的尉迟敬德、秦叔宝、程知节

  • 公孙述自称“白帝”,与刘秀争天下最后惨遭灭族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公孙述,汉朝,历史解密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公孙述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西汉末年,在王莽夺得天下大权之后,百姓生活也变得更加困苦,不久天下的豪杰们便纷纷揭竿而起。一时间,国家又陷入到连年的征战之中。在众多军阀中,当时占据蜀地的公孙述雄踞一方,他号称“白帝”,还与汉

  • 反清复明四大帝王:其中一位改名换姓,冒充崇祯十世孙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清朝,明朝,历史解密

    “反清复明”是反清民众提出的口号,希望推翻清朝,恢复大明统治。而事实上,清朝造反的人只是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真正恢复大明统治的少,大多数都是自立为帝王,成不成先过把瘾再说。下面就说说反清复明四大帝王,其中一位改名换姓,冒充崇祯十世孙。舒光富(1814—1855)。贵州遵义人,乳名舒大,幼读私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