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后来和氏璧流传到赵国的赵惠文王手里,赵惠文王很是珍惜。但这件事情不知怎么的,被秦昭襄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赵惠文王同大将军廉颇及大臣们商量:要是把和氏璧给了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受骗;要是不给呢,就怕秦军马上来攻打。怎么解决没有确定,想找一个能派到秦国去出使的大臣,却没能找到。
这时,宦者令缪贤推荐了他的门客蔺相如,称他“其人勇士,有智谋。”于是赵惠文王就接见了蔺相如,并问他是否能用和氏璧来换取秦国的15座城池,蔺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偏弱,不能不答应秦国的要求。”赵惠文王又问:“那要是秦国得了我的和氏璧,不给我城池,怎么办?”蔺相如说:“秦国请求用城换璧,赵国如不答应,赵国理亏;赵国给了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池,秦国理亏。两种对策衡量一下,宁可答应,让秦国来承担理亏的责任。”赵惠文王说:“谁可以派为使臣?”蔺相如说:“大王如果确实无人可派,臣愿捧护宝璧前往出使。如果15座城池归属赵国了,我就把宝璧留给秦国;城池不能归赵国,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地带回赵国。”赵惠文王于是就派遣蔺相如带好和氏璧,西行入秦。
[var1]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的诚意。可是和氏璧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只见蔺相如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看着挺好,可是有一点小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和氏璧”有瑕疵,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让他指出来。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体靠在柱子上,对秦王说:“您想得到和氏璧,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在殿堂上恭敬地拜送国书。为什么要这样呢?是尊重秦国的威望以表示敬意!如今我来到贵国,大王得到宝璧后,传给姬妾们观看,这样来戏弄我。我观察大王没有给赵王十五城的诚意,所以我又收回宝璧。大王如果一定要逼我,我的头今天就同宝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蔺相如手持宝璧,斜视庭柱,就要向庭柱上撞去。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撞碎,坚决请求他不要如此,并召来主管的官员查看地图,指明从某地到某地的十五座城邑交割给赵国。
[var1]
蔺相如分析秦昭王不过用缓兵之计,城池是不可能给赵国的,就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赵王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赠送宝玉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这才能把宝玉献上。”
秦昭王为了稳住蔺相如,于是就答应斋戒五天。回到住处后蔺相如便派他的随从穿上粗麻布衣服,怀中藏好宝璧,从小路逃出,把宝璧送回赵国。五天过后,秦王发觉这件事,但追击已经来不及了!蔺相如说:“如果您真心诚意地用十五座城池来换赵国的和氏璧,只要派一个使臣去,赵国马上就会送和氏璧给您,至于我欺骗了您,请大王治我的罪吧!”来秦国大臣有人要把蔺相如拉下去处以极刑,秦王却因敬重蔺相如的勇气,又担心,杀了蔺相如会与赵国交战,便放他回到赵国去了。
这也就是成语“完璧归赵”的典故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