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生性多疑、果于杀戮,在他手底下做官需要怀揣十二万分小心,稍有不慎,轻则在朝堂上被打屁股,重则被杀头灭族,结局都没得好。出于避祸就福的天性,闯祸的臣子们大都想尽办法求生,而所用的手段却各不相同,其中以监察御史袁凯的策略最奇葩,也最“重口味”。那么袁凯用了什么办法来求生呢?他最终能否达到目的?
袁凯是元末明初大才子,在朱元璋手下担任监察御史
袁凯是元末明初的大才子,写得一手好诗,其风格浑厚深沉、真挚含蓄,很有“诗圣”杜甫的味道,所以被明朝大文学家何景明赞为“明初诗人之冠”。读书人学而优则仕,袁凯也并不例外,只不过由于政策的限制,他在元朝只做了一个芝麻绿豆大的小吏,跟他的满腹才华毫不相称。
等到明朝建立后,袁凯才迎来人生的转机,因为学识渊博被朱元璋任命为监察御史,成为皇帝的近臣。袁凯感激于朱元璋的提携,在御史的职位上尽职尽责,工作很是卖力,曾提出过不少的良言苦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朱元璋的滥杀。
袁凯劝谏朱元璋,挽救很多人的性命
在正史当中有这样一则记载,称朱元璋开国后滥杀功臣,袁凯便出来委婉劝谏,说这些将军们都是赳赳武夫,没有多少文化,对君臣之间的礼节并不熟悉,不如请都督府延请一帮儒生给他们讲授礼节知识,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懂礼、行礼,以此来保全家族性命,也能使皇帝不背负“滥杀”的恶名。朱元璋认为很有道理,便下令施行,由此挽救很多功臣的性命。
武臣恃功骄恣,得罪者渐众,凯上言:“诸将习兵事,恐未悉君臣礼。请于都督府延通经学古之士,令诸武臣赴都堂听讲,庶得保族全身之道。”帝敕台省延名士直午门,为诸将说书。见《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三·文苑一》。
可朱元璋是个反复无常的皇帝,袁凯尽管小心再小心,但终究还是“摸了老虎屁股”,因为一句话差点掉脑袋。原来朱元璋为培养太子朱标,便让他参与国家大事的决议,遇到杀伐决断之事往往会征求他的意见。朱标天性仁慈,嫌老爹杀伐过滥,所以经常对送过来的死刑案件进行减刑处理,由此惹得朱元璋老大不高兴。
朱标经常申请减轻死刑犯的判罚,引起朱元璋的不满
某天,朱元璋又看到太子送过来的减刑申请,便向袁凯问了一个两难问题,即自己与太子的决断到底孰是孰非。袁凯既不敢说皇帝错了,又不能开罪储君,所以给了一个模棱两可、无比圆滑的回复,说皇帝的判决合乎法律,太子的申请讲究仁义,都有道理。
平心而论,袁凯的回答十分得体,本该得到皇帝的赞许。没成想老朱勃然大怒,痛斥袁凯是个“两面派”、奸猾小人,令后者大为惊恐。袁凯自知大祸临头,便假装精神错乱,由此被免官放还故里(“后帝虑囚毕,命凯送皇太子覆讯,多所矜减。凯还报,帝问‘朕与太子孰是?’凯顿首言:‘陛下法之正,东宫心之慈。’帝以凯老猾持两端,恶之。凯惧,佯狂免,告归”引文同上)。
朱元璋怒斥袁凯是奸猾小人,很想处死他
朱元璋虽然放袁凯回家,但心中对他的“精神错乱”仍然将信将疑,便派特务到他的家中进行监视,若情况不符则格杀勿论。袁凯提前听到风声,知道如果不使用极端方式自污,决不会让皇帝打消疑虑。在绞尽脑汁苦想多日后,袁凯终于想出一条绝妙好计-装狗吃屎,每天用一条狗链子将自己拴在屋外,趴在地上细嚼一段段跟大便一般颜色、形状的东西。
所以等到特务潜入袁家观察时,看到的是一幕幕令人极度作呕的场面,差点没吐得七荤八素。在观察多日后,这帮特务确信袁凯已疯,便返京向皇帝复命。朱元璋听到汇报后也差点没忍住吐,最后摆摆手,算是彻底中断对袁凯的调查。
朱元璋被袁凯蒙骗,下令中断对他的调查
然而老朱想破脑壳也猜不到的是,袁凯装疯吃掉的东西,其实并非真正的大便,而是用炒面伴砂糖做成的糊状物,只不过弄成大便一般的形状,来欺骗外人而已(“景文既以疾归,使家人以炒面搅沙糖从竹筒出之,状类猪犬下,潜布于篱根水涯,景文匍匐往取食之。太祖使人觇知,以为食不洁矣。”见明人陆深所著《金台纪闻》)。
袁凯为求生避祸,不惜采取如此下贱自污的手段,虽然难免被后世嘲笑,但却也因此躲过皇帝的诛杀,从手段为目的服务的原则来看,未尝不是一场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