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此人因说错话要被朱元璋杀头,拼命想出一计脱险,知道的人都想吐

此人因说错话要被朱元璋杀头,拼命想出一计脱险,知道的人都想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537 更新时间:2023/12/26 16:37:27

明太祖朱元璋生性多疑、果于杀戮,在他手底下做官需要怀揣十二万分小心,稍有不慎,轻则在朝堂上被打屁股,重则被杀头灭族,结局都没得好。出于避祸就福的天性,闯祸的臣子们大都想尽办法求生,而所用的手段却各不相同,其中以监察御史袁凯的策略最奇葩,也最“重口味”。那么袁凯用了什么办法来求生呢?他最终能否达到目的?

袁凯是元末明初大才子,在朱元璋手下担任监察御史

袁凯是元末明初的大才子,写得一手好诗,其风格浑厚深沉、真挚含蓄,很有“诗圣”杜甫的味道,所以被明朝大文学家何景明赞为“明初诗人之冠”。读书人学而优则仕,袁凯也并不例外,只不过由于政策的限制,他在元朝只做了一个芝麻绿豆大的小吏,跟他的满腹才华毫不相称。

等到明朝建立后,袁凯才迎来人生的转机,因为学识渊博被朱元璋任命为监察御史,成为皇帝的近臣。袁凯感激于朱元璋的提携,在御史的职位上尽职尽责,工作很是卖力,曾提出过不少的良言苦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朱元璋的滥杀。

袁凯劝谏朱元璋,挽救很多人的性命

在正史当中有这样一则记载,称朱元璋开国后滥杀功臣,袁凯便出来委婉劝谏,说这些将军们都是赳赳武夫,没有多少文化,对君臣之间的礼节并不熟悉,不如请都督府延请一帮儒生给他们讲授礼节知识,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懂礼、行礼,以此来保全家族性命,也能使皇帝不背负“滥杀”的恶名。朱元璋认为很有道理,便下令施行,由此挽救很多功臣的性命。

武臣恃功骄恣,得罪者渐众,凯上言:“诸将习兵事,恐未悉君臣礼。请于都督府延通经学古之士,令诸武臣赴都堂听讲,庶得保族全身之道。”帝敕台省延名士直午门,为诸将说书。见《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三·文苑一》。

可朱元璋是个反复无常的皇帝,袁凯尽管小心再小心,但终究还是“摸了老虎屁股”,因为一句话差点掉脑袋。原来朱元璋为培养太子朱标,便让他参与国家大事的决议,遇到杀伐决断之事往往会征求他的意见。朱标天性仁慈,嫌老爹杀伐过滥,所以经常对送过来的死刑案件进行减刑处理,由此惹得朱元璋老大不高兴。

朱标经常申请减轻死刑犯的判罚,引起朱元璋的不满

某天,朱元璋又看到太子送过来的减刑申请,便向袁凯问了一个两难问题,即自己与太子的决断到底孰是孰非。袁凯既不敢说皇帝错了,又不能开罪储君,所以给了一个模棱两可、无比圆滑的回复,说皇帝的判决合乎法律,太子的申请讲究仁义,都有道理。

平心而论,袁凯的回答十分得体,本该得到皇帝的赞许。没成想老朱勃然大怒,痛斥袁凯是个“两面派”、奸猾小人,令后者大为惊恐。袁凯自知大祸临头,便假装精神错乱,由此被免官放还故里(“后帝虑囚毕,命凯送皇太子覆讯,多所矜减。凯还报,帝问‘朕与太子孰是?’凯顿首言:‘陛下法之正,东宫心之慈。’帝以凯老猾持两端,恶之。凯惧,佯狂免,告归”引文同上)。

朱元璋怒斥袁凯是奸猾小人,很想处死他

朱元璋虽然放袁凯回家,但心中对他的“精神错乱”仍然将信将疑,便派特务到他的家中进行监视,若情况不符则格杀勿论。袁凯提前听到风声,知道如果不使用极端方式自污,决不会让皇帝打消疑虑。在绞尽脑汁苦想多日后,袁凯终于想出一条绝妙好计-装狗吃屎,每天用一条狗链子将自己拴在屋外,趴在地上细嚼一段段跟大便一般颜色、形状的东西。

所以等到特务潜入袁家观察时,看到的是一幕幕令人极度作呕的场面,差点没吐得七荤八素。在观察多日后,这帮特务确信袁凯已疯,便返京向皇帝复命。朱元璋听到汇报后也差点没忍住吐,最后摆摆手,算是彻底中断对袁凯的调查。

朱元璋被袁凯蒙骗,下令中断对他的调查

然而老朱想破脑壳也猜不到的是,袁凯装疯吃掉的东西,其实并非真正的大便,而是用炒面伴砂糖做成的糊状物,只不过弄成大便一般的形状,来欺骗外人而已(“景文既以疾归,使家人以炒面搅沙糖从竹筒出之,状类猪犬下,潜布于篱根水涯,景文匍匐往取食之。太祖使人觇知,以为食不洁矣。”见明人陆深所著《金台纪闻》)。

袁凯为求生避祸,不惜采取如此下贱自污的手段,虽然难免被后世嘲笑,但却也因此躲过皇帝的诛杀,从手段为目的服务的原则来看,未尝不是一场胜利。

更多文章

  • 水浒故事:双鞭将擒敌,霹雳火暴击,宋江第二次摆九宫八卦阵全胜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水浒传宋江排九宫八卦阵,水浒传宋江故事带图,水浒中的双鞭是谁

    这让兀颜光决定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他的儿子兀颜延寿从小受到父亲的培养,已经长成一名出色的战将,因此他主动请令担当先锋官,兀颜光一方面是为了锻炼儿子,增长些经验,另一方面更是相信自己这位虎父无犬子,自然同意,大军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宋江很快就得到消息,立刻作迎敌准备,梁山好汉在进攻上当然是充分展示自身的神

  • 北宋最牛将领:屡次违反圣令,皇帝却不敢杀,还加官进爵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北宋著名的军事将领,北宋十大隐藏名将,北宋四大猛将谁最厉害

    在北宋初期,赵匡胤夺得中原政权之后,在宋朝周围围绕着的,还有大大小小将近十个政权,在太祖,太宗两朝都被一一的攻破而降服于大宋。宋太宗时期,还进行了两次北伐,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在979年(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进行了第一次北伐战争,在高粱河兵败之后,辽军南侵,与宋军在满城会战。太宗命各个将领进行布阵

  • 将清明上河图放大,看出一尴尬场景,树下睡觉小伙在干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清明上河图隐藏秘密,清明上河图上的隐藏小细节,在清明上河图中最可能看到的事情

    中国发展至今,更换了许多朝代。其中,每个朝代都有自己代表的一项工艺。所以,如今我们的博物馆中放置着许多知名的瓷器与画作等一系列物品。说起画作,就不得不提《清明上河图》,它出自宋朝最繁荣的时期,作者是宋朝著名画家张择端。想必大家都知道,一幅画作的诞生是作者付出了极大的心血,而这幅《清明上河图》更是将人

  • 假如朱元璋迁都成功,或许明朝不会那么快灭亡,满清铁骑很难入关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多数人应该听过“天子守国门”这句话,这是朱棣迁都之后才有的事情,在这之前,明朝的都城是南京,据说当时在选择哪里定都时,朝臣们一直争论不休。明朝建立前,朱元璋并不知道将哪里定为国都才好,当时元朝的残余势力在北方很猖獗,江南相对而言,经济基础要比北方好很多,朱元璋经过反复思考就将大明的国都定为了南京。在

  • 朱元璋带儿子拜师,老师:不听话能打吗?朱元璋的回答堪称经典!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元璋拜师三个建议,朱元璋拜师完整版视频,朱元璋是怎么教育儿子的

    给儿子“找老师”他深知言传身教的道理,多次亲自给儿子们上课,教授他们政治和军事上的知识,还时不时让皇子亲自带兵“演习”。可涉及到文化课,朱元璋就无能为力了,因此在培养长子朱标时,他决定找一个学问渊博的人来做老师。身边有能力的文臣却寥寥无几,因此朱元璋也在想办法招徕谋士。这时有人向他推荐了两人,一个是

  • 金军围困开封时宋朝为求和挖地三尺,甚至以人抵债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金军入侵宋朝的反击,宋朝金军南侵详细资料,北宋第一次开封保卫战

    金军二度南下围困开封,朝廷为求和挖地三尺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八月,金国以张觉事变为由南下攻宋,并于次年初渡过黄河,包围北宋都城汴京,虽因汴京守御使李纲拼死抵抗而未能破城,但还是成功迫使宋廷赔偿大量金银,并以以康王赵构、太宰张邦昌为人质,并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然而,令北宋朝廷没有想到的是

  • 金世宗发妻为免遭完颜亮侮辱自尽,为表追念世宗终身未立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沈筝和完颜煌后续,金世宗简介,完颜洛绒个人资料

    金世宗完颜雍和皇后乌林答氏的爱情故事就是那样的纯真,甜美与无奈。作为金国的第五位皇帝,完颜雍在当皇帝之前的日子完全可以用悲惨来形容。因为他从小丧父,母亲后来出家为尼,成人后又接连遇到两位暴君,要说唯一的幸运就是遇到一生中的最爱——乌林答氏。完颜雍和乌林答氏在5岁时就订了娃娃亲,两人两小无猜,青梅竹马

  • 裹红头巾是元末农民军共同的特点,朱元璋并非靠韩宋政权起家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及至正十五年(1355年)二月,刘福通等立韩林儿为帝,建都亳州,国号宋,改元龙凤。刘福通起义后,各地农民纷纷起义揭竿而起,他们也都手持红旗,头裹红巾,身穿红衣。然而穿红衣、裹红巾、打红旗就是农民出身的起义军,就归属于刘福通、韩林儿部分么?其实并不是,史学界公认的“非红巾军系”的私盐贩子张士诚,实际上

  • 落魄时赵匡胤投靠王彦超,被10贯钱打发走,当皇帝后如何处置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赵匡胤打天下过程,赵匡胤在位时有多厉害,赵匡胤后期实力

    宋太祖画像王彦超和赵匡胤的关系非同一般,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时的那个托就是王彦超。当时赵匡胤请所有武将一起喝酒,并且咳嗽了两声表示:各位老哥们,打了这么多年仗,也没有好好享几天福,我这心里不是个滋味啊!其他武将全都蒙在鼓里,一个个还以为赵匡胤是在体恤大家,一边喝酒一边表示:不辛苦不辛苦,咱们还能干个三十

  • 洪武年间沐英手下最多三万军队,靖难时沐氏积极支持建文帝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建文大帝,明朝朱沐英简历,万历为什么承认建文

    文中提到的西平侯沐英,是太祖朱元璋的养子,洪武十年(1377年)被册封为西平侯。洪武十五年(1382年)七月,云南已经大部平定,傅友德和蓝玉奉旨班师,但是沐英却被朱元璋留在当地镇守。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太祖皇帝并没有让沐英世镇云南的念头,他告诉养子:“抚绥平定,当召尔还”。那么问题来了,明军主力走了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