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平之战,赵国用一次次“最优”的选择换来了最后的惨败

长平之战,赵国用一次次“最优”的选择换来了最后的惨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4436 更新时间:2024/1/16 13:44:17

这场战争发生在战国时期,交战双方是赵国和秦国。主要人物有赵国国君赵孝成王,秦国国君秦庄襄王,赵军统帅先是名将廉颇后期被“小将”赵括替代,秦军先是名将王龁后期被战胜白起替换。

想必大多数人一提起长平之战,第一反应就是“纸上谈兵”。对这场战争的大概印象是秦国派大军入侵赵国,赵国派出名将廉颇进行防守,双方就长平这个地方开始了拉锯战。

[var1]

长平之战局势

而廉颇正确判断了赵国的优势在于靠近本土作战,补给线短,秦军战线拉得太长,补给存在问题的优势,采取了正确的打持久战的策略。果然,秦军久攻不下,补给又出了问题,眼看赵军胜利在望。这时,秦军使用了反间计,愚蠢了赵王居然中计了,让没有实战经验的赵括替代了廉颇。

青年的赵括刚成为统帅,就转守为攻,主动出击,结果落入了秦军的圈套、全军覆没。所以,赵国的这场战争失败的第一责任人毫无疑问是纸上谈兵的赵括,他不应该改变廉颇持久战的策略。第二责任人是赵王,不该听信谗言,中了秦国的反间计。

[var1]

赵括剧照

对长平之战的这种印象乍一看上去很有道理的样子,但是一旦我们走近这场战争,就会发现这场战争其实另有奥秘。

那么,就让小编和大家一起从头开始回顾这场著名的长平之战。

首先,秦国最初的目标不是赵国,而是韩国。此时的韩国自申不害变法失败后已经一蹶不振,军事实力只能算二三流的国家,完全无法与秦国匹敌。自然,在秦军的攻势下,韩国连连败退,丢失了大片土地。同时,也切断了战略要地上党郡与韩国的联系,使上党郡成为了一块孤地。

[var1]

上党地图

按当时韩王的意思,既然上党已经孤悬国外了,你们要不就投降秦国算了。但是,上党军民很有骨气,他们不愿投降虎狼之秦。不过上党军民也知道单凭自己的力量无法抵抗秦军。正好,上党郡也与赵国接壤,如果自己归附赵国,一来当秦军进攻时能有赵国强大的军事实力作为支援。二来秦赵开战,也能缓解韩国的压力,也算是曲线救国了。于是,上党郡郡守就上书赵王,请求归附赵国。

对于接不接受上党郡的归附,赵国的朝廷其实有两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是当然得接受。理由是上党郡是战略要地,易守难攻。同时上党郡还有17座城池,换做平时,赵国出动数十万大军攻打也未必能攻下其中几座城池,现在这17座城池白白送上门来,为何不要呢?

第二种意见是不能要。理由是秦军为了拿下上党郡是花了大力气的,耗费钱财、人力无数,如果赵国此时接收上党,秦国必定调大军来攻打赵国,而赵国此时还没有做好与秦国爆发全面战争的准备。

[var1]

赵孝成王剧照

最后赵王拍板,接收上党郡。自然,秦国是不能接受这一结果的,所以秦国集结大军,以王龁为主帅,陈兵秦赵边境。这时,赵国别无选择,以廉颇为统帅,率兵抵抗秦军,于是,两国大军就在长平这个地方展开了对峙。

在我们印象中,廉颇身为战国四大名将,自然是百战百胜。但是,在长平之战一开始,廉颇也是选择主动出击,但是由于赵军是临时集结,而秦军已是有备而来,所以廉颇三战三败,不得已才采取长期防守的战略。

[var1]

廉颇剧照

另外,我们总认为赵军是本土作战,补给线短,秦军远离本土作战,后勤补给运输困难,只要赵国这样一直拖下去,秦国必定无功而返。

但是事实恰好相反,最先坚持不下去的反而是赵国,赵国甚至曾派出过使者到秦国请和,不过双方条件没谈好,只能不欢而散。

小编在这里也给大家做下简单说明。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奖励耕种,拿下了巴蜀之地,同时兴修水利,国力已是七国之首。而赵国的改革虽然强化了赵军军事实力,但在国力这方面是远不及秦国的。同时,其余五国看长平之战胜负难料,如果站错了队怕日后遭到报复,故都持中立的态度,谁也不帮。在战争后期,赵国国内已无粮可调,就算是赵王,也只能喝粥度日。

[var1]

秦王剧照

但是,秦国国内状况虽然好过赵国,但是在这样拖下去也会极大损害国力,所以就使出了我们熟悉的反间计:在赵国散布谣言,说秦国不怕廉颇,但很害怕赵括担任主帅。

其实,赵王不是因为中了秦军的反间计才撤换廉颇的,而是赵王早已对廉颇不满。原因是赵国已经坚持不下去了,廉颇却还在那里干耗,此时的赵王已经有了临阵换将的打算,不过由于廉颇德高望重,一时不知道该用谁去替换廉颇。

正好被秦国的反间计一提醒,想起来赵国还有一个年少成名的赵括,同时,赵括的父亲赵奢也是赵国名将,还打赢过了秦军。于是,赵王下定决心,以赵括替代廉颇。

[var1]

赵括剧照

这个换将的行为确实是赵王最大的失误,但是,这个失误不是说替代廉颇的人是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而是说赵国换将的这个行为给了秦军一个明确的信号,赵国要主动进攻了。

而秦国在明确了赵军的战略意图后,也展开了部署。第一,征调全国的适龄青年加入军队并派往前线。第二,用白起替换王龁为帅,但请注意,这个换将行动是作为秦国天字号机密来对待的,如果谁走漏了风声,立刻处死。

而这两点重要信息赵括是不知道的。所以当赵括在制定赵军的进攻计划时,秦军已经做好了围困赵军的计划,只等赵军上当。

所以,最后的战争过程也完全如秦军所料,当赵军发动进攻后,白起命令秦军佯装败退,将赵军引入包围圈,当赵军进入包围圈后,切断赵军退路,对赵军完成了合围。四十天后,赵括战死,赵军弹尽粮绝,随后投降。

在了解了整个战争的过程后,再让我们来分析赵军战败原因。小编个人认为,赵括并不是主要责任人,赵国战败的主要责任在于赵国的朝堂。

[var1]

赵括战死

第一,赵国和秦国的目标不一样。赵国的目标是称霸,而秦国的目标是统一六国。所以赵国做的战争准备只是局部战争,而秦国做的准备是全面战争,是灭国战,这个差距在战争后期决定了战争走向。为了战胜赵括,秦国最后把全国的所有余粮和全国15岁以上的男性都动员到前线了。

第二,赵国朝堂在长平之战的所有决策都是“应激反应”。首先是接纳上党郡,但是又没去准备与秦国的全面战争。其次,在相持阶段,赵国见坚持不下去了,居然想去求和,可以看出赵国朝堂一开始就没想过要打赢这场战争,只是想把秦军赶走就行。后议和不成,又想速战速决。可以说,赵国一开始就没有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

[var1]

白起剧照

而我们反观秦国,秦国的战略目标就很清楚,歼灭赵国的有生力量。并且,秦国在确定了这个战略目标后,就一直执行了下去,不管是两军对峙时国内勒紧裤腰带保证前线补给,还是战争最后动员全国力量对赵军完成致命一击。可以说,秦国的所有资源,全部战略战术,都在围绕这个目标。

[var1]

赵王剧照

我们再看看赵国,赵国似乎每时每刻都在选择当时的最优选择,让自己利益最大化或减少损失,所以导致了赵国的最终目标不断更改。以占了上党郡这个便宜开头,以赵军被全歼这个大亏结束,可以说是必然的。

更多文章

  • 晋国是如何从实力雄厚到三家分晋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晋国是怎样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晋国是怎么被分为三家的,三家归晋晋国存在多久

    [var1]晋国是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在与秦、楚、齐等国较量的过程中,有明显的优势。主要是因为整体实力较高,其中有六卿异姓士族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为晋国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从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晋国可以说成也公卿,败也公卿,正是因为对他们的重用,才导致了政权无法控制,君臣之间更是失去了信任,因此

  • 战国初期魏国为何能成为第一霸主?辉煌过后,又为什么迅速衰落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战国时期魏国最强时期,战国时期魏国的衰落,战国风云纪录片魏国

    [var1]然而在战国初期,秦国并非是首屈一指的强大帝国,而魏国的强大在当时却有目共睹。魏国的军队在一段时期内甚至没有败绩,连地域广袤的楚国都是魏国的手下败将,其战斗力可想而知。但是到了战国中期,魏国却逐渐沦为了一个三流国家,为何一个曾经称霸于世的强国会在短时间内急速衰落,这期间魏国究竟经历了怎样的

  • 齐桓公遭人用剑顶住肚子,被胁迫归还土地,但他却占了大便宜,为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齐桓公简介,齐桓公为何惨败,齐桓公的真实事件

    [var1]齐桓公便以周天子的名义给鲁国发了块“木板”(那会儿没纸),责问鲁国为什么没来开会,给你们一次机会,补办一次会议,要是在不参加,周天子就要讨伐你们鲁国了。鲁庄公手里拿着木板,也是一筹莫展。去吧,估计凶多吉少,不去吧,还是凶多吉少。怎么办?“凉拌”。于是在1800年后武松打虎的阳谷县境内,齐

  • 如果秦始皇不统一六国,秦国还会不会早亡?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秦始皇不统一六国秦国还会灭亡吗,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秦国发展历史,秦国统一六国完整版

    [var1]有些人说,如果秦始皇没有统一中国,秦国也就不会这么快灭亡了,但是这个说法实际上是不成立的。因为秦始皇统一中国,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当时的秦国为了迅速在短时间内让自己的国家壮大起来,实行商鞅变法。秦国的壮大,势必会召来其他国家的危机感,即使秦国没有主动发起战争,其他六国也终究会想尽办法铲除秦

  • 看看2000多年前的春秋历史,秒懂俄罗斯、乌克兰为啥走到这一步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300年前的乌克兰与俄罗斯,乌克兰与俄罗斯战争历史,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历史故事

    如果真的存在此类疑惑,那证明咱们还是比较“纯真”;要搞清楚其中是非曲直,其实不需要看专业的战略分析,中国历史就是现成的百科全书。但凡看懂春秋历史你就会发现:俄罗斯、乌克兰这类性质的冲突,早在近3000年前就屡见不鲜。很难界定所谓的正义、邪恶,在国家利益、政权存亡面前,这些概念不值一提;经过了近300

  • 为说服荆轲,太子丹不仅杀无辜美女,还杀无辜将军,到底值不值?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荆轲死得有多惨,太子丹砍了女子手送荆轲,荆轲

    [var1]秦国大军在战国时代,是比较勇猛的存在,而燕国与之相比,则显得不堪一击。因此到了第二年的时候,王翦便燕国的都城蓟城。燕王喜和燕太子丹是软弱之人,他们见到此情此景赶紧率兵东撤,企图保住辽东之地。[var1]然而,秦国怎么可能就此善罢甘休,放过刺杀秦王的罪魁祸首,因此继续乘胜追击。最为有意思的

  • 秦始皇灭六国为什么只有燕国是被彻底灭绝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秦始皇灭燕国,秦始皇什么时间灭的燕国,秦始皇时期燕国是怎么统一的

    [var1]“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无论陈胜,还是项梁、刘邦,打的都是“楚”国的旗号,显然不是楚国;楚汉之际田氏争齐,先有田儋、田荣、田横一脉自立为王,后有齐王建之弟田假被拥齐王,更有项羽分封诸田裂齐而封,显然也不是齐国;张耳陈余虽在陈胜时期拥立武臣,后武臣被杀,他们还是不得不找到了赵王歇,拥立为赵

  • 一天一个典故系列——“曹刿为何能助弱小的鲁国战胜强大的齐国”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关于曹刿的典故,曹刿如何分析齐国,曹刿鲁国齐国差距

    史上著名的战役“长勺之战”就是曹刿助鲁庄公赢下的战役在公元684年强大的齐国要准备攻打弱小的鲁国这场战争无疑输的概率非常大实力悬殊但是历史往往会证明弱小不一定会输这场战役就是史上为数不多以少胜多的战争之一根据《左传》记载此次鲁国的胜利离不开曹刿的功劳[var1]在曹刿知道齐国要攻打鲁国的消息时便主动

  • 长平之战后赵国残余240余名士兵,对于当时的影响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长平之战赵国真死了40万人吗,长平之战后赵国还有多少军队,长平之战失败后的赵国

    在春秋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当代历史学家公认为是“春秋”与“战国”这同时时期两个阶段的分水岭事件。这一点是毋容置疑的,那么在“春秋”与“战国”这两个阶段里面自然也有相应的分水岭事件。我们就来说一下“战国”时期的意见分水岭事件。虽然战国中期秦国一家独大的已经有了很明显的区别,但是那个时候也只是我们

  • 长平之败的隐情,赵括不是主要责任人,该负责的是赵孝成王!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赵括兵败长平的小故事,赵孝成王和赵括的故事,长平赵括

    [var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一个大变革时期,当时社会的发展也影响了今后几千年的走向。在战国中期至后期的这段时间里,估摸着长平之战是最受关注的,因为长平之战也是秦国走向强大的一个重要证明之一。原本秦国只是想要韩国的上党地区,怎奈赵国在这个时候横叉了一杠子,这也就导致了后来的长平之战,从此赵国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