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包拯第35代后人:从不外出打工,一辈子只干了一件事情

包拯第35代后人:从不外出打工,一辈子只干了一件事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3779 更新时间:2024/1/19 15:57:25

历史中的北朝代中,出现了一位以明察秋毫出名的断案神奇人物。他每次都可以作出正确的判断明确的选择,不会让好人心寒,也不会让一个坏人逃走。而关于他的学作品和影视资料,更是多到不胜枚举。

他就是以黑黝黝的面容,青白色的月牙著名的包拯,也被百姓们称为“包青天”。那么,历史上的包拯是什么样的?至今为止,他的第三十五代后人,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情的原因又是什么?

神化包拯护天下之道

历史上包拯确有其人,他生活在北宋时期,长相清秀容颜焕发,不同于我们今天在影视剧作品之中看到的样子。在任官的几十年之中,他敢于直言进谏,对任的特权行为都铁面无私,为朝廷清廉做出贡献,也为百姓生活提供保障。

在北宋时期,整体的社会环境看似一片祥和,其实暗流涌动。内忧外患随时准备撼动朝的统治,也就不免出现官僚蛀虫。包拯的出现却让他们闻风丧胆,这样一来,地方百姓就称他为“包青天”,并将他的故事编辑成册流传下去。

后来,包拯的故事传遍了大江南北。每一个地方的人,都期望有这样的百姓官,可以为贫苦人说话,这样的希冀,也使得包青天的形象,在人们心中深深地扎根。为了突出包拯铁面无私的形象,人们选择用黑色来象征他。

同时也根据传说,将其看作是星宿下凡,便有了在额头上像月牙的印记。从此之后,这样的形象使得人们将他看作天上的神明,来参拜供奉,以期望庇护自己和家人们顺遂平安

孝肃分明刚正不阿

包拯一生清明正直,去世后追封职位和予以谥号。后人除了称作“包青天”、“包龙图”之外,便有了“包孝肃”,而他也正是用实际的行动做到了孝肃分明。包拯年少考入进士,在离家很远的地方做官。

因为想到年迈的父母无人照应,便请求是否能在近一点的地方当官,朝廷答应了他的请求。许久之后,他觉得还是不方便照看父母,便直接辞官回家了,直到赡养父母至离世,才重新任职。

在做百姓父母官的几十年之中,包拯也留下了很多清廉正直的逸事,以此来警醒后世,切不可为贪官。如在端州任职时,这个地方以端砚闻名,因此贿赂的风气日益盛行。他便下了一道指令,严令限制端砚的数量,不得行贿赂之事。

这道命令一下,很多人的目光就放在了包拯的身上,看他是否能够成为表率。事实也确实证明,他在做这里做官的三年之内,不曾受收任何东西,真正做到了清明。

薪火相承传递精神

后人为了能够纪念包拯的孝与肃,早在他去世之后,便立起了“包公祠”。而每一位包家的后人,也谨记着包拯的遗训,守护着这一片祥和净土。等到了第35代后人包先良的时候,事情发生了转变。

那时候,包先良的身份已经不再是朝廷的官员,而是一位普通的农民。在他生活的村子里,人们都有了更高的追求,一个接一个的离开了村庄,前往更有前景的地方去奔波。但他并没有离开,依然守护着祠堂。

日子渐渐地过去,村庄只剩下了一些妇孺和幼儿。农田无人耕种,劳动力的大量流失,也让包先良担忧着村庄的未来。每至日落之时,他的内心便有了无限的追忆。在他小的时候,村子里的人包括自己,都喜欢在祠堂听老人们讲述包公的故事。

每个人的童年之中,都将包公作为自己的榜样,充满了敬意。但是,人们都有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权力,即使是家的村庄,也不能留住在这个时代之中,更有追求和梦想的年轻人。

包先良也曾经犹豫过,是否要离开家乡去更好的地方发展,但又想到自己的根在这里,实在无法割舍,还是选择留下。每当太阳升起时,他都会先去整理自己的容貌,满怀敬意地去祠堂清扫。

年复一日,作为祠堂的守护者,他也与时代的潮流融合在了一起。虽然,也有很多人并不赞同他的留下,死守着这个没有太多意义的祠堂。但其实,许多的人开始对古代历史人物的故事产生了兴趣。

包先良发现这个现象之后,便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诚心邀请大家来游览参观包公祠,了解相关的故事。而当人们来到这里之后,对这里的每一个地方都感觉到欣喜和热爱,更对包公的故事肃然起敬。

慢慢地,这里的游客也越来越多,包先良便当起了讲解员,将自己幼时听到的故事讲给每一个来访的人。而祠堂作为一个旅游的景点,能够在了解人文关怀的同时,也以此继续传递着包公的孝肃精神。

于是,村里的人慢慢地也回到了熟悉的地方,这里也恢复了往日的热闹,孩子们也重新聚集在祠堂里,听包先良讲着包拯的故事。后来,还有关心包先良生活的人提议,可以收取进祠堂参观的相关费用,以此来改善他的生活。

包先良拒绝了这个提议,尽管,他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为了守护祠堂,他的积蓄也很大程度的花在了这里,可以说祠堂蕴藏着他一生的心血。但是,他并不想让这种纯粹的精神被世人诟病。

结语

包先良的一生也就只做着一件事情,以他的赤诚以及对村民和游客负责的心态,传递着自北宋时期便流传下来的关于包拯的故事。因此,包拯的形象也始终竖立在我们的心中,永不褪色,并以此为榜样不断激励我们。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更多文章

  • 曾经疆域广阔强大无比的元朝,为何短短98年就灭亡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上真实的元朝有多可怕,中国历史上真实的元朝,元朝最鼎盛的时期疆土有多大

    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元“中统”。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次年迁都燕京,称大都。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战取胜,南宋流亡政权灭亡。元朝统一全国。元朝的疆域空前广阔,今天的新疆、西藏、外蒙古、云南、东北、澎湖及南海诸岛,都在大元统治范围之内,还包括西伯利亚大部

  • 嘉靖帝先后迎娶的“四任皇后”,结局如何?看完后都明白了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嘉靖三个皇后的下场,嘉靖有哪几个皇后,嘉靖皇帝皇后结局

    嘉靖帝是明朝十六个皇帝中,皇后最多的一位君主,从这点来看,嘉靖帝是不是很花痴啊,他在位45年时间里,曾先后迎娶了四位皇后,并且这四位皇女最后的结局都是很悲催的!第一任皇后,陈皇后,元城(今河北大名县)人,嘉靖元年(1522年),当时嘉靖帝才16岁就迎娶了陈氏皇后。嘉靖七年(1528年),嘉靖帝应邀张

  • 朱元璋在农妇家过夜,离别时农妇问:怀上咋办?朱元璋给她一物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朱元璋母亲来找朱元璋,朱元璋去世后如何安葬,朱元璋死后怎么处理后事

    在古代,到了可以谈婚论嫁的年龄,如果两个男女,都特别的中意对方,那么两个人就会把彼此身上的贴身饰品拿出来,当作定情信物,一般就是玉佩或者锦囊。据小编查阅资料了解朱元璋曾经在还没有称帝的时候,也是为一位妇人留了一件信物,到底是咋么回事呢?朱元璋曾在一位农夫家过夜,离别时农妇问:怀上咋办?朱元璋给她一物

  • 朱元璋深夜批阅奏章,宫女送上一碗粥,思考片刻道:立刻把她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自幼出身贫苦,后来参加起义军反元,又与陈友谅、张士诚大战,历经九死一生,终于登上了皇位。登上皇位之后,朱元璋的疑心病就犯了,他担心自己的出身太低,那些功高震主的老臣们不服他,可能会谋朝篡位。所以他建立了著名的特务机构——锦衣卫,来监视百官,并且在政权巩固后不久,就开始大肆屠杀功臣,34位开国功

  • 李自成围攻北京时,崇祯为何宁可自杀,也不带着锦衣卫高手突围?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李自成怎么处理崇祯,崇祯皇帝锦衣卫,锦衣卫与李自成

    锦衣卫主要活跃在明朝时期,他们的创立者是明太祖朱元璋,前身是拱卫司。最初,锦衣卫是朱元璋为了搜集军事政治方面的情报而创立的,是明朝专有的军政搜集情报机构。后来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巩固自己的统治,赋予锦衣卫巡察缉捕的权力,掌管刑狱。但没过多久,朱元璋就将其废除,锦衣卫这个机构直到明成祖朱棣上位才得

  • 历史上的纪晓岚,真的敢斗和珅吗,和珅:他不配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和珅与纪晓岚,历史上纪晓岚能斗过和珅么,纪晓岚与和珅到底斗过没有

    纪晓岚纪晓岚的家庭和很多文人的历史名人的家庭很相似,家里也曾经有人做官,但是到了纪晓岚这一代,也基本上到了靠他改换门庭的地步了。纪晓岚比较争气,八岁就被当地人称之为神童,在纪晓岚十一岁的时候,父亲觉得绩效是个人才,带纪晓岚入京入读书生云精舍,用现在的眼光看,纪晓岚的父亲这是相当于给儿子找了个最好的重

  • 丰绅殷德妻子是嘉庆妹妹,和珅被嘉庆杀害后,两人关系有无破裂?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和珅儿子丰绅殷德下场,和珅后人 丰绅殷德,丰绅殷德与和珅是父子关系吗

    其实,和珅早就猜到了自己的结局,在乾隆去世之后,果然嘉庆开始处理和珅了,速度之快,早就超出了和珅的意料。要知道,当年被处理的可不仅仅是和珅一个人,丰绅殷德作为和珅的儿子,自然不能被嘉庆忽视。不过事实却让人大吃一惊。嘉庆可是丰绅殷德杀父仇人,所不解决了丰绅殷德,难免丰绅殷德时候会搞出什么乱子来,这样的

  • 明知道大清洗运动是错误的,为何没有人站出来阻止斯大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伴随着苏联档案的解密,很多被斯大林故意隐藏的历史真相逐渐浮出水面。特别是关于大清洗运动,很多人也正是因为这场大清洗运动才厌恶斯大林的。但是让我们想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很多人明明知道大清洗是错误的仍然没有站出来阻止他呢?首先我们要明白,大清洗运动又叫肃反运动,说白了就是一场政治运动,是斯大林用来打压异己分

  • 乾隆病危时警告嘉庆:别杀和珅!嘉庆偏不听,15年后才恍然大悟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和珅出生在官僚家庭,但是他的父母早逝,只留下了和珅和他的兄弟。他从小就尝到了世间的苦涩,所以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决心要脱颖而出。在那之后,和珅经常熬夜阅读以增加他的知识。他长大后掌握了四种语言。后来和珅成功的成为了一名御前侍卫,经常的陪伴在乾隆的身边,也让乾隆慢慢的认识了这个人才。有一次,西藏的

  • 清朝真的得国太易吗?大家都知道原因,只是不敢说而已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尤其是唐宋元明清这五个朝代之中,宋朝陈桥兵变就夺取了皇位暂且不谈,其他几个朝代都是一场又一场战斗打出来的天下。 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今人提及这几个朝代的时候,往往都会说清朝得国太易,而很少会说宋朝得国太易。 关于宋朝我们暂且不谈,就清朝得国太易这个说法,究竟是从何而来呢?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人们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