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蜀汉名臣,三国时期最著名的人物之一。
其人在蜀汉开国皇帝刘备去世后,受遗诏辅政,以一己之力扛起了让蜀汉政权延续、及汉室复兴的责任。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诸葛亮的写照。
不管是在三国时期,还是之后的各朝代,乃至如今,诸葛亮的评价都是很正面的。甚至被誉为“千古第一名相”。
回到三国时期,哪怕是蜀汉政权的敌人,诸葛亮的敌人,同样对他赞不绝口,也对他表示相当的尊重。
公元263年,曹魏以举国之兵攻伐蜀汉,主帅钟会率军来到汉中后,就曾专门派人去拜祭诸葛亮。
《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记载:
秋,魏镇西将军锺会征蜀,至汉川,祭亮之庙,令军士不得於亮墓所左右刍牧樵采。
诸葛亮在蜀汉政权中的声望,即使在他死后数十年,依旧居高不下。
对诸葛亮表示一定的尊重,对于收买蜀汉政权的民心有相当的作用。
钟会祭拜诸葛亮,或许就是为此,因为他本人没有去拜祭,只是“遣人祭诸葛亮之墓”,目的仅仅只是为了收买人心。
但是同时,钟会对另外一位已故蜀汉重臣,却表现出了相比起诸葛亮,更高的崇敬之心,不但亲自去拜祭,还亲自为其扫墓。
这位得到钟会最高礼遇的已故蜀汉重臣是诸葛亮的接班人、蜀汉前大司马、大将军蒋琬。
钟会来到蜀地后,因为不知道蒋琬葬在何处,还专门给蒋琬的儿子蒋斌写信,询问蒋琬墓的地址,表示要亲去拜祭。
《三国志·蒋琬传》中记载:
魏大将军锺会至汉城,与斌书曰:“巴蜀贤智文武之士多矣。至於足下、诸葛思远,譬诸草木,吾气类也。桑梓之敬,古今所敦。西到,欲奉瞻尊大君公侯墓,当洒扫坟茔,奉祠致敬。原告其所在!”
蒋斌回信表示感谢,并告知钟会,父亲蒋琬葬在涪县。
钟会得知,率大军来到当地后,真的亲自去祭拜了蒋琬,“会得斌书报,嘉叹意义,及至涪,如其书云。”
钟会为何对待蒋琬如此上心?
史书没有记载任何钟会对于蒋琬的评价,无从得知他对于蒋琬真正的感官。
但是,和拜祭诸葛亮一样,拜祭蒋琬,用以收买蜀汉人心的目的,大概是一致的。
当然,蒋琬在蜀汉政权中的声望比不上诸葛亮,但以当时的情况而言,拜祭蒋琬的重要性,对于钟会来说,大于诸葛亮。
因为蒋琬的儿子蒋斌当时是汉中守将之一,“(蒋琬)子斌嗣,为绥武将军、汉城护军。”
当时,蒋斌正在前线跟随姜维抵御曹魏大军,面对的就是钟会。
曹魏军队当时是分兵两路,另一路由邓艾率领,走阴平道偷袭蜀汉腹地,钟会率领的曹魏主力被姜维拦在汉中至剑阁一线。
蜀汉政权的中心是在成都,因此,对于曹魏前线诸将领而言,谁先进占成都,谁才能获得伐蜀的最大功勋。
因此,和邓艾不对路的钟会显然不愿意看着对头成功,比自己先进成都,拿下最大的功劳。
但钟会是曹魏大军的主帅,他必须跟着主力走,按照正常的军事步奏攻打蜀汉,正面攻打汉中。
蜀汉在汉中集结了全部主力军队,统帅姜维也是沙场老将,还有地利优势,钟会久战无功。
既然打不赢,就只能怀柔了。
拜祭诸葛亮和蒋琬的目的就在于此,寄望得到蜀汉军队及当地百姓的好感,降低他们抵抗的心理。
特别是拜祭蒋琬,蒋琬的儿子蒋斌就在汉中前线,镇守汉城的蒋斌正在率军跟钟会大军对峙。
对蒋琬表现出更高的礼遇,没准能获得蒋斌的好感,方便招降其人,打开前线进展不利的口子。
当然,以上分析是我个人的判断,未必准确,或许钟会是真的欣赏蒋琬也说不定。
毕竟,相比起诸葛亮去世时钟会还未成年,蒋琬主政蜀汉时,钟会已经开始了解天下大事,他或许对蒋琬有更深的了解。
如果钟会拜祭蒋琬的目的是为了从蒋斌身上尽早打开突破口,他也没能达成愿望。
直到邓艾率军打到成都,逼迫后主刘禅投降时,钟会依旧被姜维、蒋斌等拦在剑阁,寸步不得前进。
刘禅命令蜀汉军队向钟会投降的诏书到达前线后,蒋斌才跟随姜维,正式向钟会投降。
蒋斌投降后,钟会对待他的态度依旧相当友好,视其为友。
但钟会的态度也直接影响到了蒋斌及蒋家的命运。
他们被视为钟会的人,在后来的成都之乱中,全部被杀,《三国志·蒋琬传》中记载:
后主既降邓艾,斌诣会於涪,待以交友之礼。随会至成都,为乱兵所杀。斌弟显,为太子仆,会亦爱其才学,与斌同时死。
蒋斌在前线跟钟会眉来眼去时,大概也没想到会有如此严重的后果。
参考文献:《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