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
原因就在于光绪这个人能力不行,而且性格又相对软弱,并且极度缺乏主见和决断力。
即便没有慈禧,或者说即便慈禧没有掌权,同治皇帝去世了之后,光绪即位了之后,权力也会落到奕訢手中。
光绪在1898年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扶持之下发动了维新变法,看似很有进取心,实则却不然。
他之所以会发动变法,根本原因其实是为了想以变法为契机,从慈禧手中夺回皇权。
可是,他在这个过程中却明显没有占据主导性,也缺乏了一个帝王所应该具有的格局和决断力。
光绪当时表面上已经亲政了,可是实际上手上却几乎没有一点权力,至少朝政仍然由慈禧把持。
而且手握兵权的大臣,也都属于慈禧这一方。
所以,光绪手中根本没有一兵一卒,他在这个时候妄图以变法而夺权根本就是与虎谋皮。
这个时候的光绪最应该选择的就是蛰伏,要么暗中发展势力并拉拢朝中大臣,要么什么也别做。
其实对于光绪而言,最稳妥的办法就是什么也不做,而是熬,而是等!
光绪生于1871年,慈禧却生于1835年,只要光绪有那个耐心熬,那么慈禧百年之后,权力自然回到他手上。
然而光绪却在康、梁等人的鼓动之下失去了一个帝王所应该具有的决断力,任由康、梁等人牵着鼻子走。
哪怕是后来光绪妄图拉拢袁世凯以一举除掉慈禧,也一样是在康、梁等人的鼓动之下所为。
光绪作为一个帝王,从来没有过自己的判断和主见,这一点就注定了光绪这个人的结局。
即便没有慈禧,光绪这样的能力,他难道就能在成年之后真正地掌控权力了吗?恐怕还真未必。
倘若没有慈禧,谁又能够压制得住奕訢?
到了那个时候,光绪不过是从被慈禧控制变成了被奕訢控制而已,根本上并没有太大的变法。
哪怕没有慈禧和奕訢,光绪这样的性格和能力,他就算亲政了,权力也一样还是会落到权臣手上。
光绪发动了维新变法之后,得意忘形的翁同龢也一度凌驾于光绪之上。
所以,哪怕没有慈禧的阻碍和控制,光绪皇帝其实也很难得志,这是光绪自身原因所导致的结果。
而有了慈禧之后,只是让光绪皇帝抑郁不得志有了一个更加合理,或者说更让人同情的说辞罢了。
慈禧是一个极度贪恋权力的人,咸丰尸骨未寒,她为什么就迫不及待联合奕訢从顾命八大臣手中夺权?
原因不仅在于顾命八大臣掌权之后对慈禧和慈安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打压,更在于慈禧对于权力的渴望。
同治皇帝即位于1861年,一直到了1873年17岁那年才亲政。
可是,他真的亲政了吗?并没有,权力仍然掌控在慈禧手中。
同治皇帝在1875年驾崩了之后,慈禧才选择了让奕譞的儿子载湉当皇帝。
同治病逝之时才19岁,又无子嗣,按说应该从宗室子弟当中选择同治的子侄辈作为嗣皇帝。
然而慈禧才耍了一个心机,她没有选择同治的子侄辈,而是选择了同治的同辈。
她为什么这么做?
原因就在于清朝从来没有过太皇太后听政的先例,她如果选择让同治的子侄辈继位当皇帝,那她便不能继续听政。
毕竟当时慈安尚在,慈禧想要以太皇太后的身份继续听政,可能过不了慈安这一关。
而选择了同治的同辈,那么慈禧也就堵住了悠悠众口。慈禧之所以会在同治的同辈当中选择光绪,原因也不复杂。
第一,光绪的生母是慈禧的亲生妹妹。
第二,同治病逝之时,光绪年仅4岁,慈禧可以此为由继续听政掌权。
第三,光绪的生父奕譞始终唯慈禧马首是瞻,是慈禧的忠实拥趸。
奕譞对慈禧有多忠诚?
当无数人都希望慈禧能够归政于已经成年的光绪的时候,奕譞站了出来,极力劝阻慈禧。
当慈禧已经装腔作势地让光绪亲政了之后,奕譞又一次站了出来,跪着哭着恳求慈禧继续把持朝政。
这些原因就促成了慈禧选择了光绪。
慈禧之所以选择光绪当皇帝,并不是因为光绪适合当皇帝,而是因为让光绪当皇帝更有利于她继续掌权而已。而慈禧这个人不仅是一个贪恋权力的人,更是一个极有政治手腕的人,光绪根本就不是慈禧的对手。
不仅光绪不是慈禧的对手,咸丰、同治和奕訢三人也一样不是。
论政治手腕,咸丰、同治和光绪三人联手可能也不是慈禧的对手。
奕訢是道光皇帝的儿子当中能力最强的那一个,可是当他遇到了慈禧之后,仍然还是输给了慈禧。
慈禧手腕如此之厉害,又掌权多年,性格软弱而又没有主见和决断力的光绪自然也就只能被她压制。
而光绪皇帝之所以一生抑郁不得志,自然也离不开慈禧对于权力的贪恋和手腕的厉害。
不过,我始终认为光绪皇帝之所不得志,归根结底还是在于他自身能力太弱,而不应怪对手太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