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相争,其实没什么道德高下之分,也不存在复不复仇的概念。
两国的国君家族虽然都来自中原华夏,但长期偏居东南一隅、与少数民族混居融合的现实,使得他们都沦为了断发纹身的“蛮夷”。所以在早期的春秋史料中,两国压根没留下多少记载,可谓难兄难弟。
春秋中期,持续百年的晋楚争霸将无数小国裹挟其中,吴、越也难以独善其身。为了制衡楚国,晋国主动联络、帮助吴国发展;而为了给吴国添乱,楚国也联合越国,就这样,吴王阖庐、越君允常开始了战争。
当然了,即使抛开大国博弈的元素,以越国的地理位置,他若想与华夏文明保持联络,也必须首先应对吴国。说两国是天生的死敌,并不为过。
但在相差悬殊的国力面前,只要吴国未被其它因素干扰,越国压根不是对手。
[var1]
鸠浅
起初的吴国,对于越国的威胁并没放在心上,而是把精力集中于问鼎中原、挑战曾经的霸主楚国。周敬王十五年(前505年),趁着吴王阖闾率大军占领楚国郢都、国内防备空虚之际,勾践举国伐吴,让阖闾惊出了一身冷汗。
此后,吴国才真正留意起身后这个不起眼小国,很长一段时期内将精力集中往南。
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年),吴王阖闾亲自率军伐越。实力处于下风的勾践兵行险着,派出三波敢死队在吴军阵前自杀;吴兵被这一场面惊呆,因此放松戒备,却被越军主力偷袭,其后全线大败而退,吴王脚拇指受伤,并因此而死。
临终前的阖庐交待儿子夫差,必须要报这一奇耻大辱。一旦吴国集中精力,越国毫无与之抗衡的机会。仅仅过了三年,勾践就面临着被围会稽山上的绝境。
对于夫差接受勾践投降,后世争议颇多。但若结合那个时代的特征,我们站在夫差的立场上,其实并不难理解这一决定。
在春秋时期,争霸还是主流、赶尽杀绝并不受欢迎;而争霸既要凭武力,更得靠信义、仁德。越国并不是吴国进军中原的主要敌人,若对放下武器、俯首称臣的勾践穷追猛打,吴国付出惨重代价事小,在中原各诸侯国中造成“穷兵黩武、得理不饶人”的印象才更要命。
[var1]
夫差
更何况,在那个春秋信义尚存的年代,人们对堂堂一国之君作出的承诺还是比较有信任度的。但夫差君臣没料到的是,勾践并不是有规则意识的人。
勾践在国内卧薪尝胆、鼓励生产、招揽人才这些动作无需多言,单讲他对外是怎么迷惑、削弱吴国的。
首先,他对吴王、吴国极尽谦卑之能事,不仅自己俯首帖耳,还派重臣范蠡、柘稽等人前去吴国当人质;至于进贡、送礼、朝拜,那更是基本操作,让吴国上下都放松了戒心。江湖上甚至流传他替夫差尝大便诊病的传说;其次,分化、离间吴国君臣。勾践利用夫差与伍子胥的理念冲突,不吝重金收买吴国太宰伯嚭,挑拨、打压察觉出勾践复仇心思的伍子胥,使吴国内部再也没有对越国心生警惕的重臣;其三,鼓励夫差北伐,恶化吴国与中原各国的关系。勾践利用夫差急于称霸中原的雄心壮志,利用大夫逢同的建议,对外“结齐、亲楚、附晋”,孤立吴国。
同时,他采取各种方式鼓动吴国北伐,每当吴王决心未定时,勾践就采取诸如主动请求出兵助拳、送上象征武力的“屈卢之矛,步光之剑”等加油鼓劲;而当吴军付出惨重代价疲惫归来时,勾践则“率其众以朝吴,厚献遗之”,让夫差越发志得意满。
[var1]
伍员
在这一番组合拳下,越国埋头发展、实力逐渐增长;吴国一方面损失了伍子胥这样的能臣,另一方面被无尽的北伐消耗国力、人力,而且还招致了中原各国的排斥。
周敬王三十八年(前482年),当夫差率领主力北上伐齐、其后黄池会盟时,认为时机成熟的勾践终于撕掉了面具,率领全部精锐对腹地空虚的吴国发动了背刺。夫差不得不仓惶回撤,甚至迫于严峻的局势对越国低声下气。
但勾践并不会像夫差当年那样心慈手软。周元王元年(前475年),精疲力尽的吴国彻底被打崩,吴王夫差自杀,曾经威震天下的吴国灭亡。
而在吴国岌岌可危的几年里,由于勾践在前期的挑拨、分化,中原诸强态度出奇的一致:坐山观虎斗,坐视一个大国被吞并,这在秉大国承势力均衡的春秋战国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获胜的勾践,深刻吸取了吴国的惨重教训,他在徐州与齐、晋两强会盟,态度极其端正,丝毫没有当初夫差那样的趾高气昂;他恭恭敬敬地向周天子进献贡品,表态要当一个服从华夏秩序的乖诸侯。
回国后,他把当初吴国从楚国手里夺下的淮河流域返还给楚国,把吴国从宋国手里侵占的土地还给宋国,把泗水以东百里之地送给了鲁国,反正这也是原来吴国的领土,借花献佛、换得邻居们的亲善,不亦乐乎。
[var1]
鸠浅
在勾践的一番操作下,当时的越国地位是这样的:“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偏居一隅的小小越国,如今竟然成了春秋最后一霸,这样的场面,往前推个十几年,估计压根没人敢相信。
只可惜,“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勾践的后代最终忘记了祖辈的教训,重蹈乐吴王夫差的覆辙。
在勾践死后,雄霸东南的越国仍一度保持着强势地位,就像墨子说的那样:“今天下好战之国,齐、晋、楚、越……今以并国之故,四分天下而有之”。期间,越国趁机吞并了几个小国;战国初期,在田氏代齐的时候,越国甚至打起了齐国的主意,但在齐楚两强的威压下,越国的野心未能得逞。
接下来,天下变成了战国七雄的舞台,无力逐鹿中原的越国王室开始沉迷于内斗,不断发生弑君弑父的惨案,整个越国也步入了政局混乱、社会动荡、经济倒退的困境,越国国运不可阻挡的衰落下去。
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在位的越王无彊雄心万丈,计划继续祖先征伐中原的未竟梦想,首要目标仍旧是横在北方的齐国。
[var1]
齐威王派人忽悠越王“伐齐不如伐楚之利”,即声称当时的楚国国内空虚、是个软柿子。
楚国如果真的软,齐国为啥不去捏?然而,对于这种漏洞百出的话,无疆竟然深信不疑,他果真调转火力对付楚国。
可惜,一代雄主楚威王早已把越国的底细摸得一清二楚,并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他正愁没有开战的借口呢,无疆竟然送上门来,跃跃欲试的楚军猛扑过来,早已落后于时代的越军不堪一击,溃不成军,原有的吴地成了楚国的领土,越国王室分崩离析,各宗室纷纷自立门户,沦为了一盘散沙,争先恐后向楚国称臣,越国已经名存实亡。
瓯越、闽越,就是越国的残余力量,但已经失去了诸侯国的地位,再度沦为“蛮夷”。
秦朝时,百越被纳为郡县;而在秦末大乱时,越国宗室后裔站在刘邦一边,后来被封为闽越王;汉惠帝时期,分封另一位越国王室为东海王(东瓯王)。直到汉武帝时期,他们才被完全纳入汉朝,融入了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