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建立了北洋水师,然而因为清朝并没有改变国家制度,所以军事方面外强中干,最终导致了甲午战争的失败。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就开始了瓜分大清帝国的计划。而此时的政府的掌权者慈禧又跑到了哪里?在何处落脚?后来又是怎么回到北京的呢?
戊戌变法失败,义和团崛起
1898年,一场爱国救亡的运动在持续了103天之后,以光绪帝被囚,戊戌六君子被杀为结尾,宣告失败,史称戊戌变法。
此时清朝的内政已经混乱不堪,慈禧想要想将光绪废黜,但由于各国反对,迟迟不敢行动,这使得慈禧太后对西方各国怀恨在心。
就在这时,德国侵略山东的恶劣行径引起了山东人民的不满,当地被欺压的农民们被一个拳会组织起来,成立了义和团,进行反清活动
后来这样的义士团体一传十十传百,各个地方的有志之士都加入了进来,义和团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甚至惊动了清廷。
慈禧也听说了这个团体,就派了手下的军机大臣刚毅前去查看,刚毅回来后向慈禧禀告了民间义和团的规模,并建议慈禧可以利用义和团来对抗洋人的入侵。
由此,义和团在清廷的纵容下,进入京津地区,展开了所谓的灭洋活动。
当时的西方列强强迫清廷放开对传教士的限制,将传教士授予治法之外的权利,将清廷的法度踩于脚下。
这样藐视清朝的行为自然让义和团看不过眼,于是义和团的团民们开始攻击教堂等西方标志性团体。
毫无疑问这样的行动惹怒了西方国家,各个国家的公使都开始要求取缔义和团。而慈禧本就对西方的外族势力极度排斥,所以并未理会。
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1月27日,被惹怒的西方列强开始向清廷施压,又一次地要求清政府取缔镇压义和团,但依旧不见效果,义和团甚至还不断壮大,发展迅速,从那之后越来越多的清军士兵开始加入义和团,各大西方国家看清政府压根不想管,就开始扬言要以武力镇压义和团的暴动。到了5月份,各国的公使们齐聚一堂,开始策划如何出兵镇压平乱。在这次的会议上,八国提出可以一起联合出兵,以“保护使馆”的名义进军北京。
到了1900年5月30日,各个国家开始陆续调兵,其中英、美、法、俄、日、意、德、奥八个国家在北京以及天津等地的租界周围集结了将近两千多人的军队,妄图进攻北京城。
到了6月6日,西方各国的政府通过了战争提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正式爆发。
此时的慈禧对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实力如何根本没有概念,再加上她的排外心理作祟,于是慈禧脑子一抽,在6月21日十分自信的向各个国家“宣战”了,但慈禧没想到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北京就失陷了。
北京城失陷,慈禧仓皇西逃
1900年8月13日,联军进至北京城下,开始进攻各大城门,14日北京失陷,这个时候,慈禧才知道自己国家和西方列强的差距。于是在15日清晨,慈禧从紫禁城的后门跑路了,因为跑得匆忙,慈禧并没有带多少人,甚至连银子都没带多少。
就这样慈禧踏上了名为西巡,实则西逃的道路。一开始慈禧带着几人跑到了颐和园,各位王爷和皇室宗亲在路上就得到了消息,慈禧一到就看见一大帮人等着自己拿主意。于是大家在颐和园开了个小会,决定了这次的逃跑路线,决定一路向西。
那时候的百姓都知道八国联军打进来了,纷纷忙着逃难,但战乱时期的百姓总是最惨的,他们不仅要被军队搜刮,还要躲避战火。
所以慈禧在逃跑路上遇到的农户,要么是屋内空无一人,要么是穷得什么也不剩。慈禧就算是有钱也买不到什么吃食,最后饿得不行了,才拿着翡翠和一户农家买了几个窝窝头,慈禧被饿得头脑发昏,啃着窝窝头也觉得津津有味。
当时慈禧这次出逃本来就匆忙,身上的银子没几天就花光了。吴永在《庚子西狩丛谈》里写到“暮至贯市,帝及太后不食已一日矣。”可见当时太后的日子是真的不好过。以至于县令吴永献上去的小米绿豆粥和鸡蛋,都能让她感动到哭。
太后一行人一路向西,走到了山西祁县的时候,此地的富商乔致庸就提出了自己可以出十万两白银,来帮助慈禧度过这次的难关。
乔致庸决定出钱换字
于是慈禧就住在了乔家大院,走之前慈禧还带走了乔致庸所承诺的十万两白银。
虽说当时是乱世,但是乔家世代经商,家底深厚,这十万两白银不至于拿不出来。
这笔钱对于慈禧来说当真是雪中送炭,当即就问乔致庸想要什么赏赐。乔致庸非但没有狮子大开口,要王侯爵位,反而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这都是他们应该做的,无需赏赐。
如果太后一定要赏,就为乔家写几个字吧。乔致庸的态度让慈禧十分受用,于是欢欢喜喜地写下了“福种琅嬛”四个大字赐给了乔致庸。
可能从现在来看,十万两银子换四个字,是血亏的买卖。但是对于乔致庸来说,却是非常划算的一笔生意,因为当时乔致庸的志向就是要把生意做到全国,但是在任何时代过得太好都容易招人妒忌,再加上当时商人的社会地位并不像现在这么高,所以像乔家这样的大商户就必须在政界寻找自己的靠山。
而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还有谁能比慈禧更适合做一个为乔家挡风的大树呢?所以乔致庸才敢要慈禧亲笔题的字来作为帮助她的“报酬”。
而这四个大字也被乔致庸做成门匾挂在了乔家大院的门头,以后做生意的时候大家一听到慈禧太后的名头,都会给乔致庸几分面子。
也正是这四个大字,换来了乔家往后十余年的稳定。所以说商人是最不会让自己吃亏的,乔家大院能有当年的那般繁荣景象,想必与他们的聪明才智也分割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