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时的大清帝国早已覆灭,这位肃亲王府的十七格格,身份虽然尊贵,但终究未能赶上这个家族的荣华和鼎盛。格格的身份反而带给了她太多的颠沛和磨难,人们把她称为大清的最后一位格格,但实际上,大清王朝的末日余晖没有给予她太多的温暖和尊荣。
金默玉出生的时候,大清王朝已经灭亡6年了,但金默玉所生活的高门大院却依旧重复着王室的生活与做派,或许在溥仪的退位诏书上拒不签字的肃亲王是在用这样一种方式来维持着身为王室成员的最后一点体面。
金默玉4岁那年,一向身体康健的肃亲王暴病去世,不久之后,母亲也因病而亡,幸运的是她的哥哥们对她还算宠爱。
可是好景不长,父亲留下的产业在哥哥们的手中渐渐败落,各处的房产被一点点变卖。娇生惯养的王府公子哪里懂得打理家财,日子便一天天的艰难下去了,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娇贵格格也不得不去工厂做工维持生计。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金默玉的几个哥哥仓皇逃往香港,只给金默玉留下了100块钱和一所空荡的房子,大哥和二哥甚至连自己的孩子都没有带走。
彼时家里有9个人需要养活,而他没有任何的社会经验和生存经验,只能靠变卖部分家产为生,由于不懂市场价格,家产被人骗去了大半,无可奈何之下她做起了生意,给人织毛衣,开洗衣房,结果钱没挣多少账反而越赊越多。
1952年,远在日本的哥哥给她和家人寄来了一笔生活费,她用这笔钱开了一家小饭馆,总算不用再为生活发愁。
后来国家实行公私合营,她的小饭馆被国家收购,她也成为了中央编译局的一名职员,苦尽甘来,有了稳定的收入。两年之后,她遇见了国内知名花鸟画家马万里,两人结婚,婚后的生活幸福而平静。可生活往往在平静处突生波澜,在柳暗花明处横生风险。
1958年春节前夕,他在家中被人带走,很快就判了15年的有期徒刑,而遭遇这场牢狱之灾的理由很简单,她是满清贵族肃亲王的女儿,是汉奸川岛芳子的妹妹,就这样昔日的贵女成为阶下囚。
可就算受尽磨难,面对记者的采访,她依然坚定地觉得留在大陆,没有跟哥哥们去香港是最正确的选择。
15年的牢狱很长,长的仿佛耗尽了这位大清格格所有的高傲和娇贵,回首望去15年的时间也很短,只是在监狱中待了整整15年的她已经与时代脱节,她需要找一份正式的工作,可这谈何容易。
为了生活,这位骄傲的女子第1次想到了求人,她给邓小平同志写了一封求职信,本以为希望微茫,却不想很快就收到了邓公的来信。
在邓公的帮助下,金默玉成为了北京文史馆的一个馆员,晚年的金默玉生活稳定而平静,她将自己的全部积蓄都拿出来创办了一家日语培训学校,对中日友好交流作出的巨大贡献。
据有关部门文件记载,金默玉所创办的这所学校是当时国内设施最齐全的民办日语专修学校,这所学校就是后来的廊坊东方大学城的前身。
她的一生享过福,也受过苦,经历过磨难,也感受过新世纪的友善,她最后也为国家奉献了自己的力量,然而谈及这一切,这位了不起的老太太表现得始终淡然。或许对于一生坎坷的她来说,平静的生活便是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