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南宋时期,跟清朝有异曲同工之处。慈禧太后战败而求和,被迫卖国求荣,南宋则是不战而败,宋高宗主动向金求和,好在南宋有岳飞,宋高宗的江山才得以延续。
岳飞刚从军时,就配合当时南宋的名将韩世忠大败金兵,收复了6个城郡。
等到宋高宗不战而败,想要派秦桧跟金人议和时,岳飞首当其冲提出了反对意见,随后以一己之力带领军队收复了郑州、洛阳等地。他不仅保卫了南宋的江山,还大挫了金兵的士气。
遗憾的是,英雄总逃不过
“功高震主”
的宿命,岳飞也不例外,如此忠君爱国的英雄,最后下场悲惨。
而在这其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两个人,被岳飞的后世铭记在心,且再也没有通婚过。他们一个是与岳飞有血海深仇,而另一个则是对岳飞恩重如山,这究竟是哪两个姓氏呢?
抗金名将,含冤下狱
人们习惯性的把秦桧当成是害死岳飞的凶手,但是仔细想想,秦桧虽官至宰相,备受宋高宗信任,但是陷害朝廷重要官员的事情,真的就能如此顺利吗?说到底,秦桧只是一颗棋子,他背后的宋高宗,才是杀害岳飞的凶手。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秦桧职位虽高,却无权随意杀人。《宋史》记载,枢密院编修胡铨是一位八品小吏,他反对秦桧主和的想法,曾说道:“臣备疏属,义不与桧等戴天。”
这句话激怒了秦桧,秦桧一度想要先杀之而后快,最后却只能不了了之。这充分说明想要诛杀朝廷命官,不是一件易事,只有皇帝才有权力诛杀大臣,因而岳飞的死,只能是宋高宗下的命令。
起初,宋高宗对岳飞的评价很高。高宗曾多次褒奖岳飞:“卿苦寒疾,乃为朕行,国尔忘身,谁如卿耶。”“有臣如此,顾复何忧。”此时的宋高宗与岳飞,君臣和睦,国家太平。
但是,随着南宋朝廷的逐步稳固,岳飞与宋高宗之间开始出现嫌隙,又因为岳飞是一介武将,擅用兵却不擅长察言观色,时常冒犯宋高宗,因而高宗对岳飞更加不满。
岳飞为了一雪“靖康之耻”,坚持上书让宋高宗迎接宋徽宗和宋钦宗回南宋,还曾在张渚镇题词,内容写道:“应当深入敌方内部,兵刃对方的首领,屠戮对方的将士,迎接二圣回朝。”
如此决心闹得天下皆知,甚至成为当时官僚士大夫的口头禅。迫于舆论,宋高宗不得已做出迎接二圣的姿态。
但是岳飞的这个做法让高宗非常不舒服,若二圣回来了,自己该如何自处?是以宋高宗因为此事对岳飞充满了埋怨,这件事也为岳飞之后的悲惨下场埋下了伏笔。
在政治策略上,岳飞也与宋高宗背道而驰。向金求和本是宋高宗的政治策略,在建言三年的五月和八月,高宗就曾两次派人去向金朝议和,只是都惨遭拒绝。
岳飞对宋高宗向金低头求和的态度非常不满,对高宗直言:“对方不值得信任,和好也没什么用处,不为国家着想,恐怕会给人民留下祸患。”
这种直言劝谏让高宗深感不快,于是高宗联合秦桧,想除掉岳飞这个“麻烦”,但是突然发生的战事打乱了他们的计划。
绍兴九年七、八月间,金朝发动了攻击,为了自保,南宋不得不起兵抗击,岳飞带领士兵一路高歌猛进收复失地,宋高宗看到这样的情况并不高兴,他想到的不是国家保住了,而是岳飞手握重兵,会对自己造成威胁。
战事结束后,高宗担心几位大将功高震主,便开始逐渐收回兵权。张俊和韩世忠都服从命令交回了兵权和大量财宝,只有岳飞还统领着岳家军,这让高宗夜难入寐,又想起此前岳飞还对立储多有建议,心下更是对岳飞多了猜忌。
多重思量下,高宗认为岳飞的存在就是最大的隐患,于是决定与秦桧同谋杀掉岳飞一了百了。
虽然是宋高宗与秦桧合谋害死的岳飞,但是最大的锅却是秦桧一个人背了,因而岳氏一族对秦姓恨之入骨,下令后人不得与秦氏通婚。
血海深仇,永不通婚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看到这句话,人们脑中就会浮现出秦桧夫妇的跪像。这对夫妻因为陷害岳飞以致忠臣含冤,而死而备受人们的唾弃,至今他们立于全国各地的铜像还时常受到游客的谩骂。
血海深仇铭记在心。自岳飞死后,岳家便立下严格家规,岳家不论男女都不允许与秦姓通婚,一旦发现便要除名,就连跟秦姓的人交朋友,岳家的人也要思虑再三。
古代不像当今社会一样人口众多,那时地广人稀,适龄男女组建家庭并非易事,一旦要刻意避开某个姓氏去选取结婚对象,都会在原本就艰难的婚嫁问题上变得更加困难。但是尽管如此,岳家仍然坚持不与秦姓通婚,足以见得岳氏后人对秦氏一族的恨意。
秦桧为什么要陷害岳飞呢?他们之间有什么过节呢?
秦桧与岳飞的恩怨,与朝廷局势和个人利益有关。靖康二年初,金人来犯,将汴京洗劫一空,把宋徽宗、宋钦宗等三千多位权贵朝臣俘虏到了北方金国,这其中也包括秦桧。
宋高宗建炎四年,秦桧竟然从北方逃回了南方,还成功得到了官职。《宋史》记载,是秦桧在金朝说自己可以让宋朝和金朝议和,金朝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秦桧回到了南宋。
由此可见,秦桧是致力于让南宋与金朝议和的。但是岳飞的想法与他的主张截然不同。
在岳飞看来,一味的退让求和,是不利于国家稳定和人民生活的,他主张用武力来对抗金朝的进攻。
而秦桧本就是立下了“军令状”才回到了南宋,怎么能容忍岳飞破坏自己的计划,于是秦桧授意张俊,买通了岳飞手下的副统制王俊和统制官王贵,让王俊拿着张俊事先写好的“自首书”,去宋高宗面前诬陷岳飞,声称岳飞要和部下张宪谋反。
有了王俊和王贵做人证,宋高宗轻易就相信了岳飞企图谋反的事情,岳飞因而被捕入狱,百口难辨。
血海深仇无可逾越,岳氏不与秦氏通婚可以理解,但是岳氏后人还不与另外一个姓氏通婚,理由是感情太深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又是哪个姓氏呢?
挚友托孤,万死不辞
秦桧在害死岳飞后,深怕夜长梦多,为了永绝后患,开始对岳飞的家人赶尽杀绝。岳飞共有三个孩子,生死存亡之际,岳飞的妻子只能尽力帮助第三个孩子岳霖逃走。
而此时听到岳飞被害消息的贡祖文心痛不已,想要帮帮自己这个昔日的好友,奈何形势混乱无从下手。恰好这时,贡祖文收到了岳飞的信息,岳飞请贡祖文帮他救下自己的第三个孩子。于是贡祖文赶紧差自己的亲信四下搜寻岳霖的消息,希望能赶在秦桧之前救下这个孩子。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艰难的找寻,他终于在一片草丛中找到了岳霖。这个可怜的孩子,经历了危机四伏的逃生之路,精神和身体严重透支,如果贡祖文再不找到他,他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找到岳霖是一件幸事,但麻烦也随之而来,怎么才能更好的保护他?带在身边,会不会更危险?怎样才最稳妥?就在纠结的时候,贡祖文在岳霖身上找到了岳飞妻子李孝娥写给他的信,信中字字泣血:“祖文兄如面,霖儿托据,来时当报。”贡祖文看后非常难过,当即决定不论冒何种风险,都要将岳霖保护好。
贡祖文先将岳霖带回自己军中,借以躲避秦桧的追捕,后又觉得军中人多眼杂,恐出纰漏,为护岳霖周全,他主动上书请求辞官回家,这正好应了秦桧的心思。
秦桧知道贡祖文于岳飞交好,现在岳飞没了,贡祖文也主动辞官,自己的障碍就没有了,于是高高兴兴地劝说宋高宗批准。
辞官后的贡祖文先是带岳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贡家村,隔了一段时间后又觉得家乡也不安全,于是又带着岳霖去了江苏曲阿县,从此过起了“凿池养鱼,种柳盈岸”的清贫生活。
剧照
剧照
此后多年,贡祖文对岳霖视如己出。他悉心教授岳霖武功,又给岳霖传道授业,最后还给岳霖娶了一位贤惠的妻子。岳霖的人生,可谓是在贡祖文的手中获得圆满的。
因着这份如海的深情,贡氏成为岳家后人第二个不通婚的氏族,因为在岳氏后人眼里,自己与贡氏一族已经是一家人了,没有同姓通婚的道理。
但是话说回来,挚友托孤不少见,但是岳飞与贡祖文到底有何交情,能让原本深受皇帝信任的贡祖文不惜抛弃自己的仕途也要保护岳霖?可能是因为岳飞与贡祖文之间是莫逆之交的感情吧。
恩重如山,世代交好
岳飞与贡祖文的友情,是从靖康时期开始的。靖康时期,岳飞与贡祖文同时参加了抗击金朝的义勇军,两人自此一起开始追随当时还是康王的宋高宗。
时值金兵来犯,国家动荡不安。1127年5月,贡祖文因护驾有功,被封为“都总军将”,此后金兵持续进攻,贡祖文一路护送宋高宗南下建安,金人追击高宗到东海,打击不到无奈只能从镇江折返。
折返途中又遭韩世忠打击,只能潜逃到建康,在这里金人又遭到了贡祖文和岳飞的联合攻击。经此一战,贡祖文和岳飞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事后贡祖文因为战功显赫,被封为“武德大夫”。
贡祖文和岳飞之间的友谊深厚,不仅仅是因为两人曾经同仇敌忾并肩战斗过,更是因为两个人有共同的政治看法。
贡祖文虽比岳飞大32岁,但是两个人在政治方面的想法却是不谋而合,他们都反对南宋与金议和,认为一个国家不应该奴颜婢膝的向敌对国家讨生活。是以岳飞遭难后,贡祖文一直都想帮助岳飞,却总归是有心无力。
贡祖文为保护岳霖上书辞官,本来宋高宗是不同意的,因为相比于岳飞一介武将的勇敢和执着,贡祖文不仅有勇还有谋。
贡祖文性情豪爽,精于剑术的同时还有很高的学习天赋,《贡氏族谱》记载:“公性豪爽,精剑术,颖悟绝人,授经史百家,过目辄成诵,年甫弱冠,即驰声两河间。”
由此可见,贡祖文在学问方面得心应手。后来战争四起,为保卫国家,贡祖文弃文从武,从一介书生变为了保家卫国的将士。
建言三年,南宋朝廷局势突变,统制苗傅和刘正彦挟持了高宗和隆祐太后,想让高宗让位给魏国公赵旉。
当时贡祖文不惧危险,一直护卫在高宗左右,严厉的神情令当时的判臣贼子都觉得害怕,正是因为有贡祖文的忠心护卫,高宗才能安全地退位,并在不久后卷土重来重临帝王。因而听闻贡祖文要辞官,高宗很是不舍并想要挽留,在秦桧的劝说下才同意了这件事。
岳氏后人感激贡祖文的牺牲,于是下令岳氏后人此后不再与贡氏一族通婚,而两家人的深厚感情也一直从古代维系到今。
岳氏的宗祠中,至今还放有贡祖文的神位,而岳家人修订《岳氏族谱》,贡氏一族的人也不远万里,风尘仆仆的赶来参加,两家人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交往。
结语
岳飞为国尽忠,不论是反对宋朝向金议和,还是想要迎接二圣回宫,都是为了宋朝的江山社稷着想。
而高宗则犯了很多皇帝的错误,猜忌忠臣相信佞臣,这才导致了岳飞的悲剧。自古英雄难得有一个好下场,多半也都是因为这个原因,好在岳飞还有贡祖文这个挚友可以托付,终于保全了自己的血脉。
因着先祖被害这件事,千百年来,岳氏一族一直遵守规定,不与秦姓通婚,翻看他们的族谱,到现在也很难看到与秦氏通婚的记录。由此可见,世代的仇恨,即便历经岁月,也难以被释怀。
岳氏后人不与秦姓通婚是因为世仇,不与贡姓通婚则是因为恩情,两方对比高下立现,不知道得知此事的秦氏后人心里作何感想,是否会埋怨自己的先祖,干出这样遗臭千年的事情。
参考文献:
[1]曾开广.秦人严眼中的秦桧[J].中国文化研究,2017,(15):42-43.
[2]李柏禄、李严.也谈岳飞之死[J].唐都学刊,1988,(2):45-51.
[3]武宜瑾.贡祖文舍身胡岳霖[J].民间传奇故事,2021,(3):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