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们看好一个臣子首先要看其能否百依百顺,言听计从。
接下来再考验其他的本事。这就是帝王的心理。
和珅之于乾隆,邓通之于汉文。秦桧之于宋徽,来俊臣之于武则天。
贤臣有贤臣的用法,酷吏有酷吏的好处。
胡惟庸对于朱元璋来说就是一个有价值且好用的工具人。
和其他皇帝不同,朱元璋几乎是所有打工皇帝中微末时十分高调,上位后却极为低调的一位。
他能控制住除了权力外所有的欲望,可是就在这种克制的心境中,朱元璋变得越发自卑。
武将比自己勇猛善战,文臣又比自己智谋非凡。他时常又将自己带入了那个吃不饱饭的和尚身上。
对于权利的执着,也让他想利用小弟去敲打一下这些“居心叵测”之人。
胡惟庸就是个很好的人选。
胡惟庸剧照
有人说名字决定了一个人的起步,胡惟庸的“庸”字很好地概括了他的前半生。
如果不看结局的话,他的一生可以说也是一部血泪斑斑的逆袭史。
早年的胡惟庸与朱元璋就是前后院的老乡,和他们同时
濠州
出身的还有个书呆子李善长。
等到胡惟庸听说朱元璋在和州干了一番大事业后,立马屁颠屁颠地去投奔了这个和尚老乡。
危难时最见人心,胡惟庸是在朱元璋已经有了一番成绩后才前往投奔。
这在朱元璋眼里就比李善长低了一个层次,给胡惟庸的官职也都是一些低级的小官。
但胡惟庸是什么人啊。在家乡最不济还是一位私塾教师。于是带着几百两家产去看望了另一个老乡,李善长。
李善长对于老乡的拜访自然喜出望外,就答应了在朱元璋面前对其美言几句。
这看似风光的一幕却为后来的胡惟庸埋下了心酸的伏笔。
李善长剧照
老朱讨厌功臣么?不讨厌,他讨厌的是那些未立功勋却享受荣华的硕鼠。
这种人就是翻版的元朝贵族!胡惟庸恰好就在这些人之中。
每次老朱问胡惟庸吃多少饭可能都会心疼。可能胡惟庸还在一边感谢皇恩浩荡。
跪下的那一刻也就看不见朱元璋眼底的寒芒。
胡惟庸真正的本事如何,中人之资。
不过胡惟庸最大的本事还是“好用”。几乎前期朱元璋需要敲打一些人几乎都是这个“硕鼠”谋划和收尾的。
和猎犬一样,要想让它冲向猎物就要将它喂饱。
胡惟庸也就从洪武三年的中书省参知政事上开始一步步升迁,直到七年后一举进封为左丞相。
位高权重,真乃猎犬之宰。
譬之驾,惧其偾辕也。
这是刘伯温曾在胡惟庸进封丞相前,对朱元璋描述的预言。
“您用他驾车,车容易翻啊。”
随后得知胡惟庸为左丞相后,刘基立马退出政坛回归老家。可能他也猜到了朱元璋接下来要干嘛了吧。
胡惟庸自然也知道老大将自己放在这个位置上想要干什么,他很聪明地主动出击。
先是将淮西派首领,自己的老乡李善长以身患病痛为由,让其主动递交辞呈。并且对于淮西一党表现出完全没有兴趣。
朱元璋形象
朱元璋也就顺水推舟地收下了这一派系的官员。
紧接着又收买徐达的门房,让其日以继夜地去探听每日的生活起居。
最后徐达也明白了自己功高震主,于是就跑到了北面去戍守边境。后来也是因背疮发作和食用发物惨死北境。
胡惟庸除了在朝堂上成了朱元璋最优秀的狗腿子外,在私下的生活更是孝顺不已。
朱元璋有一段时间喜食河豚,但是又怕河豚的毒素闹出人命。于是胡惟庸每次都是第一个替朱元璋试毒。
后来更是为了不让鸟叫打扰到朱元璋起居,亲力亲为的学习狗叫驱赶鸟兽。
一代宰相何至于此,虽然这些小故事中不乏有民间的添油加醋,但总体大纲还是没有问题的。
狡兔死,走狗烹。
胡惟庸最终也没有逃过这个大自然的生存规律。此时的朝局中不应该存在的也就差不多只剩下他了。
但是能放下么?不能了。
给皇帝当狗拿到的权力比什么都要刻骨铭心。
胡惟庸剧照
胡惟庸为相数年,已成局势,自领胡党。
历朝历代结党营私者不计其数,但胡惟庸错就错在他的胡党中有很可观的一部分官员是曾经被朱元璋训斥或者惩罚过的。
再接着有密探声称胡惟庸老家宅子有祥瑞显世,并且最近又有北元等外邦使臣进出胡府。
本来还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朱元璋忍受不了了,
贪权尚可,卖国该杀。
可笑的是胡党在听闻朱元璋对胡惟庸起了杀心后,纷纷告发其结党营私、祸国殃民等乱国之举。
随后胡惟庸被判凌迟处死,所有曾经与胡惟庸有关的人也都被诛杀。
往后十年再听闻有投靠过胡惟庸迹象的权贵尽皆被抄家灭族,连曾经推荐过胡惟庸的李善长都不能幸免。
“村墟断炊烟,陇上无行人”
胡惟庸的事情令朱元璋感到了宰相的弊端,于是废除了这个传承千年的制度。
据史料记载,废除宰相的朱元璋一天批阅的奏章达到了数千封。
胡惟庸也有幸成了封建王朝最后一名宰相,只不过记入史书的方式可能略不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