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邦年少时有哪些经历?史记是如何记载的?

刘邦年少时有哪些经历?史记是如何记载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4558 更新时间:2024/4/1 9:38:08

众所周知,刘邦出身农民家庭,早年当过亭长,后投项羽,前206年称汉王,前202年称帝,是西汉的开国皇帝,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关于刘邦其人,历史上对刘邦的评述往往是不一致,甚至是互相矛盾的,史料中的记载为什么会是截然相反情况呢?其实,这是为了统治利益的需要,杜撰出来的。说白了就是为了给刘邦脸上贴金。比如历史家说他少有大志。怎么说的呢?说是刘邦在青年时代,因为服徭役,曾经到过咸阳,有一天,看见秦始皇御驾出游,于是“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一句羡慕皇帝出巡的仪仗阵势的话语,怎么就成了少有大志呢?

刘邦本是个沛县的小地主,所以才能做到泗水亭长。他有一个能善于持家,又能置业的父亲和几个兄弟。但他自己却是整日里游手好闲,不干农活,不顾家人,而是经常喜欢大吃二喝,孟浪于青楼之徒,历史古籍中有记载称其“好酒及色”,“不事家人生产”。因此,刘邦在自己父亲眼中就是一个“无赖”的儿子。

儿子在自己父亲的眼里是个“无赖”,但在史书中却是一个“仁爱之人”、“乐施好善”、“心胸豁达”的人,看史料是怎么记载刘邦的。刘邦做了亭长,益发无赖。据史籍所载,他交通沛县县吏萧何曹参,鱼肉人民,武断乡曲。吃饭喝酒不给钱,还要店家给他打折放弃债权,他“常从王媪、武负贳酒”,不给值,而勒令王、武两家“折券弃债”。又说他利用亭长之职横行乡里,无恶不作。史料说他常戴“竹皮冠”,到处逮捕农民,诬良为盗,勒索财物。就是做了这么多的恶事,为非作歹的刘邦,在历史家眼里还是一个良善青年。历史家却说他“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不仅此也,刘邦本来出身于一个小地主的家庭,但是历史家却凭空替他谎造一部贵族的谱牒,说他是帝的后裔。刘邦本来是他父亲太公的儿子,但是历史家却硬要诬蔑他的母亲,说他不是人种,而是人龙混种。刘邦本来又不会魔术,但是历史家却硬要替他制造一些神话,说无论天晴落雨,他头上都经常有一朵云跟随着他。从这些地方,历史家就找出了刘邦之所以由亭长而成为皇帝的历史根据。因此后来的开国之君,都企图证明自己不是人种。

据说刘邦微时曾经斩过一条蛇,这即使有之,也是种极平常的事;但后来刘邦做了皇帝,于是那些陛下的赞颂人,便把斩蛇的故事神话化,说刘邦所斩的那条大蛇,就是象征秦代政权的白帝子之化身;而斩蛇的刘邦,则是象征汉代政权的赤帝之子。斩蛇起义,是刘邦建汉称帝前近于神话的一个故事。

这个历史典故选自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古汉文的故事是这样的: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①,徒多道亡,自度比②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③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馀人。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行数里,醉因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④夜哭。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笞⑤之,妪因忽不见。后人至,高祖觉,后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秦始皇帝尝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⑥之。高祖即自疑,亡匿⑦,隐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间。吕后与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问之?吕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高祖心喜!沛中子弟或闻之,多欲附者矣。

上述文言文翻译成今天的白话文,大意如下:

刘邦在江苏沛县泗水当亭长的时候,奉命押送一批劳工去骊山(埋葬秦始皇的地方)。途中,许多劳工不辞而别,逃之夭夭。刘邦怕到骊山交不了差受责,索性决定把没逃走的也放了。他对劳工们说:“他们都走了,你们也都逃命去吧;我也从此不干了。”当时,有十多名劳工见他宽宏大度,很有才干,必成大业,便跟随他一块逃走。

有一天晚上,刘邦喝了几杯酒,乘着酒性继续赶路。夜色茫茫,径荒多棘。忽然,走在前面的人惊叫一声退了回来,向刘邦报告说:“前面有一条大蛇挡住了去路!”刘邦醉眼朦胧,朗声大笑说:“英雄豪气,所向披靡,何畏区区之蛇!”说着刘邦猛地前行几步,刷地一剑,把蛇斩为两段。即刻,中间闪出一条道来。刘邦率众继续前行。又行了数里,刘邦酒劲上来,醉卧道旁而睡。

后来,有人行至斩蛇之处,见一老妇痛哭流涕。

行人问道:“你为什么哭?”老妇说:“我的儿子被人杀死了。行人又问:“是谁杀死的?”老妇人说:“我儿本是白帝的儿子,化为蛇挡住赤帝之子的路,被赤帝的儿子杀死了(此处白帝被杀暗指秦朝当灭,赤帝斩蛇暗示汉朝当立)。”

行人以为老妇人之言不实,欲答之,但老妇人却转身不见了。

行人来到刘邦面前,报告了他的所见所闻。刘邦听后大喜,认为自己就是赤帝子,更加坚定了反秦起义的决心,随者对刘邦更加敬重,沛县弟子听说后都愿意归附他。刘邦先隐藏于芒砀山泽中,后又返回沛县,杀了县令,被拥立为沛公,举起义旗。此后,刘邦参加了陈胜吴广的起义,后又有刘、项之争,后又除去项羽,称霸中原,建立了一统汉基。

"斩蛇起义"虽然说的是刘邦建立大汉王朝之前的历史典故。讲述的说刘邦在丰西芒砀山泽斩蛇,举起反抗暴秦的义旗的故事,实际上就是宣扬、神话统治者,是为封建阶级利益服务的。 后来这一故事普遍存在于艺术作品中,京剧里面的《白蟒台》、《萧何月下追韩信》、《大保国》对此均有描述。看了刘邦斩蛇起义的故事后,您对此是怎么看的呢?

标签: 汉朝刘邦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春秋诸侯国之一:吴国的发展与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吴国,春秋,历史解密

    吴国(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473年),存在于长江下游地区的姬姓诸侯国 ,也叫勾吴、工吴、攻吾、大吴、天吴、皇吴。吴国国境位于今苏皖两省长江以南部分以及环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吴国的核心。国都前期位于梅里(今无锡梅村),后期位于吴(今江苏苏州),是春秋中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在吴王阖闾、夫差时达

  • 古代皇帝的生理启蒙老师一般是什么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古代,唐朝,历史解密

    拥有生理启蒙老师是封建时代的显著标志。在新时代中一说起封建文化,我们都嗤之以鼻,因为封建文化的糟粕,是阻碍现代文明发展进步的,但是就像上文所提到的,文明是需要进步的,文明所出的历史背景和历史环境,致使该文明有了它鲜明的时代特点。所以从这样的观点来看,封建文化也并不全都是不好的,它对现代文化有很强的借

  • 她是汉武帝最疼爱的女儿,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她是汉武帝最疼爱的女儿,最后结局如何?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在常人的印象中,公主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平日里锦衣玉食、养尊处优,生活幸福的不得了,不知羡煞多少民间女子。然而通过史实来看,生活不幸、命运多舛的公主并不在少数,就汉朝公主们来讲,最受汉武帝疼爱的卫长公主,堪称其中的“典型代表”。卫

  • 讨明檄文“七大恨”中有一个闹剧,让人啼笑皆非?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七大恨,明朝,历史解密

    且说,清太祖努尔哈赤要跟自己曾经的主人——大明王朝叫板,于是煞费苦心地编撰出了一个,为后来历代清朝统治者津津乐道的讨明檄文“七大恨”来。“七大恨”的最原始的版本未存于世,流传在世的版本众多,甚至同一版本中“七恨”的内容也往往重复、啰嗦、混淆不清。经清史研究专家孟森梳爬、厘清,最接近原始版本的,应该是

  • 古代皇帝作为王朝最高权力者 皇帝能随便杀平民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还不了解:古代皇帝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代皇帝掌握着生杀大权,那他可以随随便便杀人吗?很多人都认为当皇帝是天下最幸运的事情,当上了皇帝想干嘛就干嘛,有花不完的钱、后宫佳丽三千、每个人都得听从自己的命令……皇帝真的可以那么随心所以,为所欲为吗?其实不然,皇帝也有着许多的

  • 揭秘:春秋霸主晋文公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揭秘:春秋霸主晋文公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晋文公重耳是晋献公的一个儿子,从小气度不凡,好结交英雄豪杰,十七岁的时候身边就有贤人五人。晋献公立幼子为太子,怕重耳作乱,派人诛杀重耳,重耳闻讯后,带领随从逃走,从此开始了漫长的流亡生活。首先逃到狄国,娶妻生子过了十二年。这时晋

  • 张居正为大明续五十年国祚,崇祯称他为救时宰相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张居正,明朝,历史解密

    昔日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将作战穿的传统长袖服饰改为胡人的短衣长裤,因为胡人的衣服大都是皮革所制,所以便有了“改革”一词。所谓改革便是变革,革新,改变腐朽的的旧事物,然历代改革家鲜有善终之人,当年商鞅变法以强秦,商君却死于车裂,晁错为削藩而被腰斩于东市,明万历首辅张居正,开创万历新政,凭一己之力,为大

  • 秦国的弩箭射程真的达到792米吗 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对秦国弓弩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有人说秦弩的最低射程是792米,真实数据是多少呢?有人说秦弩的最低射程是792米,老实说冷兵器时代,这个射程有点让人不敢相信呐。毕竟用火药推动的三八大盖,射程也只有460米到800之间,这是最低距离,三八大盖的最高射程更是能够达到2400米

  • 郭嘉提出得“十胜十败”具体指的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郭嘉提出得“十胜十败”具体指的是什么?郭嘉面对曹操担心袁绍之事,提出“十胜十败”说法开解曹操。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建安二年(197年),曹操讨张绣新败,袁绍写信羞辱。曹操正担心自己不具备与袁绍抗衡的能力之时,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之说。他一连举出十条理由,以证明“公有

  • 宋真宗时期的大火是谁放的?凶手抓到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宋真宗时期,一场大火在东北风的引领下蔓延了开来,很快将宫殿、六座王府、中央官衙等烧了个干净。那么这场大火是谁放的?凶手抓到了吗?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1015年4月23日晚上,一场大火在荣王府点燃,本来只是一场小范围的火灾,但因为突然来了大风,火势迅速失控,从荣王府窜出,接连烧着了各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