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棣发动靖难之变时朱元璋的其他儿子态度如何?他们是如何抉择?

朱棣发动靖难之变时朱元璋的其他儿子态度如何?他们是如何抉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4269 更新时间:2024/2/2 20:30:24

朱棣在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起兵,打出了“靖难”旗号,准备推翻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统治。在朱棣起兵时,朱元璋二十六个儿子就已经有八个不在了。分别是老大懿文太子朱标、老二秦王朱樉、老三晋王朱棡、老八潭王朱梓、老九赵王朱杞、老十鲁王朱檀和老十二湘王朱柏以及老幺朱楠。

这其中朱杞和朱楠是夭折,其他都算是英年早逝吧。当然,如果老大朱标在世,朱棣也不太可能起兵靖难。抛去去世的八人,再加上朱棣本人之外,当时朱元璋还在世的儿子有十七人,其实这十七人对朱棣与朱允炆之间的态度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即支持朱允炆和保持中立以及支持朱棣。

支持朱允炆的人分别是老十五辽王朱植和老十九谷王朱橞

朱元璋当时还在世的十七个儿子中能明面表示支持朱允炆的其实只有两人,那就是皇十五子辽王朱植和皇十九子谷王朱橞。

先说说辽王朱植,他其实和朱棣关系还比较亲密,因为辽王的封地就在广宁卫,朱棣的封地北平都知道即现在的北京,而这个广宁卫就是现今辽宁北镇市,所以朱植和朱棣由于封地比较近的原因,两人关系还比较亲密亲密,没事互相走动。

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朱允炆害怕朱植与朱棣关系亲近而起兵响应,因此征召朱植到南京。

朱允炆的谕旨一到广宁,朱植二话没说就收拾铺盖卷准备去南京,而且当时朱棣起兵后已经派兵攻占了河北的卢龙和山海关,控制住了河北与辽宁的陆路咽喉,朱植走陆路是根本行不通的,但是朱植为了向朱允炆表示自己的忠心,从水路坐船到了南京。

朱植到南京之后,虽然朱允炆表面上对他礼敬,实际朱植处于被监视之下,而且朱允炆还削除了辽王护卫,实际就等于把朱植削藩了。

朱植与朱棣关系亲密为何不直接起兵响应朱棣,反而还坚持去南京面见朱允炆,其实主要是朱植与其他藩王不一样,他的封地与朱棣太近,朱棣起兵,朱植当时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接受朱允炆谕旨表现出支持朱允炆的态度,要么就是起兵响应朱棣,一同反抗朱允炆的削藩之策。

所以朱植从自身利益出发在朱棣与朱允炆之间选择了朱允炆,毕竟朱允炆当时是以全国敌朱棣一隅,从账面上来看胜率很高。

只不过朱植万万没想到表现出了支持朱允炆的态度,最终换来的却是被朱允炆的变相削藩。

朱棣成篡位成功称帝之后,他表面上并没有计较朱植当初没有支持自己的事,并且还把朱植藩国改为荆州,恢复了朱植的藩王护卫权,朱植赴藩国就藩后,朱棣还赏赐他两万两白银。

从面上看朱棣对朱植很好了,但实际上朱棣由于当初朱植没有支持自己,一直对他耿耿于怀,到了永乐十年(1412年)朱棣都懒得说明罪责,直接就说朱植有罪,削其王府三护卫,不过辽王世系却一直传承下去。

末代辽王朱术桂在南明灭亡后,赴台湾投奔郑成功,后一直被台湾郑氏尊奉为王,每当郑成功封拜官位时,他都会请朱术桂在旁监督,以示对大明王朝皇室尊重。后来清朝的康熙帝派施琅收复台湾,郑成功之孙郑克塽宣布投降,劝朱术桂一起头像,朱术桂婉拒了郑克塽投降邀请,在郑克塽出降前夕,朱术桂全家自尽而亡以殉大明。

再说说谷王朱橞,他的封地在张家口宣化,是边防要塞,而且也是北平的门户所在。这个朱橞是个骑墙派,他最初认为朱允炆胜率极大,于是他为了讨好朱允炆,公开宣布朱棣是图谋篡逆,并且响应朱允炆征召,率三千兵马赴南京勤王。

朱橞在离开宣化前夕,他还担心朱棣率兵攻打宣化,于是他命令王府护卫将宣化府三处城门堵塞,只留东南西北四门固守。

朱橞到南京后受到朱允炆礼遇和信任。朱允炆在朱棣兵临南京城下前夕,命朱橞镇守南京金川门,朱橞此时最清楚朱允炆大势已去,朱棣即将成功,于是朱橞打开金川门跪迎四哥朱棣入城,并恳请朱棣立刻即位主持大局。

朱橞这一番表现让朱棣十分满意,他也并没有计较当初朱橞支持朱允炆的事情,对他封赏有加,并将朱橞封国改到湖南长沙,还增加了他的王府护卫。

后来朱橞自恃对朱棣对自己信任,自己的护卫军也比较多,因此他开始图谋不轨,他妄图勾结同母哥哥蜀王朱椿谋反,结果被朱椿告发,于是朱棣震怒,削其护卫,将他废为庶人圈禁起来,朱橞后来在圈禁中去世,他的子嗣后人以庶人身份被朱棣迁徙到凤阳老家安置,自此谷王封爵废除。

其实除了朱植和朱橞表示支持朱允炆之外,第二代秦王朱尚炳和第二代晋王朱济熺由于当初在南京学习时期和朱允炆关系亲密,因此他们也是支持朱允炆,尤其是晋王朱济熺对朱允炆最为支持。

这就是因为朱元璋的第三子也就是第一代晋王朱棡与朱棣不和,朱棡向来和大哥朱标关系最为亲密,他一直嫉妒朱棣的能力和功劳,因此经常在朱标和朱元璋面前诋毁朱棣,不过朱棡在朱元璋去世前夕即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三月去世,如果朱棡多活几年,他要知道朱棣起兵造反,他肯定会直接率兵去攻打朱棣,不过朱棡若活着朱棣也未必敢发动靖难之役。

虽然朱尚炳和朱济熺只是在舆论上支持朱允炆谴责朱棣,在朱棣继位后两人也受到了清算。朱棣先是削除朱尚炳的秦王护卫,随后又派人抓了朱尚炳的秦王属官,吓得朱尚炳赶紧进京向叔叔请罪。

朱济熺后来被革除王爵,被弟弟朱济熿囚禁起来,后来朱济熿勾结朱棣次子汉王朱高煦图谋推翻明宣宗朱瞻基被废为庶人,朱济熺才被朱瞻基救了出来,朱瞻基让朱济熺的儿子朱美圭承袭了晋王爵位。

支持朱棣的人共有以皇十七子宁王朱权等五人

朱允炆继位后厉行削藩,他最先对五位叔叔动手,分别是皇五子周王朱橚、皇七子齐王朱榑、皇十二子湘王朱柏、皇十三子代王朱桂、皇十八子岷王朱楩。周王朱橚最先被朱允炆削藩废为庶人流放边关,之后轮到其余四人,这四人中以湘王朱柏最有骨气。朱柏是朱元璋诸子中最为孝义的人,他对待父亲朱元璋即敬佩也孝顺,朱元璋去世时朱柏悲痛万分,他想赴南京奔丧,却被朱允炆所阻止,由于朱柏没有见到朱元璋最后一面当时就已经有了想殉父之心,后来朱允炆削藩,他先是派军队化妆进入朱柏封地荆州城内,然后出其不意包围了湘王府,公布朱允炆谕旨捉拿朱柏。朱柏宁死不肯受侄子朱允炆羞辱,于是朱柏决意殉父,他居家自焚,因此湘王爵位也就彻底被废除。除却朱柏自焚之外,朱榑、朱桂、朱楩都被朱允炆废除封爵流放边关。朱棣在发起靖难之役后,朱允炆担心朱橚、朱榑、朱桂、朱楩四人响应朱棣,于是把四人召回南京囚禁起来。这四人肯定是在靖难之役中铁定支持朱棣的人,因为朱棣靖难成功他们还会有希望,否则就可能这辈子就被朱允炆彻底废为庶人,所以他们是支持朱棣的人,只可惜他们只能在心里默默支持朱棣,精神上与朱棣同在。最后朱棣成功当上皇帝之后,将他们四人放了出来,还恢复了他们的封爵,只是四人中除了朱橚之外,其他三人多骄纵不法,最终被朱棣削除了藩王护卫,而朱橚为了安朱棣之心,主动交出了藩王护卫权。除了这四人之外,还有对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帮助最大的就是皇十七子宁王朱权。朱权是朱元璋诸子中最擅长谋略的人,他自幼跟随朱元璋多次北伐,后来朱元璋将喜峰口长城外面的重镇大宁作为他的封地,因此他封号为宁王。朱权在就藩期间多次参与对蒙古的战斗,他的藩王护卫朵颜三卫是当时诸藩王中最强的骑兵,朵颜三卫实际上是雇佣兵,基本为蒙古铁骑,战斗力非常强。朱权因为地理位置与朱棣相近,因此也与朱棣关系很好。朱允炆最初怕朱权倒向朱棣,宁王麾下的朵颜三卫谁不忌惮三分,因此朱允炆下诏征召朱权到南京,并打算削除朱权朵颜三卫的兵权。所以朱权并没有接受朱允炆征召,但他也并未与朱棣联合,他而是采取了按兵不动的策略,静观朱允炆和朱棣争斗的结果,大有坐山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利的态度。而朱棣很早就垂涎于朱权的朵颜三卫,于是他使用诈降记假装被朱允炆打败,穷途末路之下投奔朱权,使得朱权放松了警惕,结果大宁被燕王军队所占,朱权也被朱棣所控制。朱棣胁迫朱权站在了自己这头,跟随自己一同发动靖难之役,其实朱棣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吞并朱权的朵颜三卫,朱棣还糊弄朱权说事成之后二分天下,结果朱棣真成功了以后别说二分天下,朱权主动交出兵权,想讨个江南好封地苏州都不被朱棣同意,最终只被封在了南昌。朱权被封在南昌之后,从此韬光养晦,最终避过了朱棣的猜忌。不过他的后人朱宸濠依旧没忘记当初朱棣的约定二分天下,既然朱棣和他的后人都不兑现承诺,于是朱宸濠就决定自己争取天下,他于明武宗朱厚照时期在藩国起兵造反,被王守仁平定,后来宁王封爵也被废除。因此支持朱棣的人基本都是已经被朱允炆搞垮的人,他们希望朱棣推翻朱允炆,自己才能有条活路,而朱权则是被迫加入到了朱棣一伙,后来还没得到朱棣的许诺,可以说被朱棣忽悠得很惨。其余的皇子都是保持中立的人保持中立的藩王分别是皇六子楚王朱桢、皇十一子蜀王朱椿、皇十四子肃王朱楧、皇十六子庆王朱栴、皇二十子韩王朱松、皇二十一子沈王朱模、皇二十二子安王朱楹、皇二十三子唐王朱桱、皇二十四子郢王朱栋以及皇二十五子伊王朱。从朱元璋第二十子朱松开始往后的其他儿子都很年幼,他们都比朱允炆还小了不少多岁数,因此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他们虽有王爵封号,但并未实际就藩,都在南京城中被朱允炆严密监视起来,所以他们保持或者不保持中立对局势没有太大影响。剩下也就是楚王朱桢、蜀王朱椿、肃王朱楧、庆王朱栴。这四人中其实以楚王朱桢实力最强,他的封地在武昌卫,他手握重兵,但是当靖难之役时,他却选择了中立,就是为了坐山观虎斗,可以想见他选择保持中立,也是属于对朱允炆削藩的不满,只是敢怒不敢言而已。

蜀王朱椿封地在成都,他为人宽厚仁义,谦逊谨慎,而且成都本身就比较偏一些,因此朱椿在靖难之役时选择中立。同样道理肃王朱楧封地在甘肃平凉,庆王朱栴封地在宁夏银川,也是偏僻的西北之地,因此也只能选择中立,毕竟不管支持朱棣也好,还是支持朱允文也好,他们鞭长莫及。

除了这些人保持中立,还有第二代鲁王朱肇辉,鲁王封爵在山东兖州,不过鲁王一脉保持中立主要在于朱肇辉当时年仅10岁,根本也没有主见,所以鲁王一脉当时也算是保持中立的亲王。

写在最后

所以从这些也可以看出,抛开朱元璋那些年幼未成年的皇子们,当时朱元璋的这些儿子们大多数人的心理状态就是他们都认为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成功的几率很小,毕竟朱棣是以一隅敌全国,当时南京朝廷人才鼎盛,兵力和物资都比较充沛,要不是朱允炆手握一副好牌没打好,谁也不会想到朱棣最后会能成功。

但是这些藩王又都对朱允炆削藩不满,所以他们既不看好朱棣,也不希望朱允炆很痛快的把朱棣打垮,他们都认为如果朱棣这么大闹一通,即便失败以后,朱允炆也不会再极力削藩了,因此作壁上观是这些藩王对自身利益的最好选择。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明纪》、《国榷》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更多文章

  • 刘伯温死前送朱元璋一筐活鱼有何寓意?为何朱元璋17年后才明白?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刘伯温死后送朱元璋一筐鱼,刘伯温死前给朱元璋送鱼是真的吗,刘伯温临死送鱼给朱元璋是何意

    在历史上刘伯温虽然并不像民间说的那么智近于妖,但他对朱元璋建国贡献也是极大,当初正是刘伯温向朱元璋献《时务十八策》才使得朱元璋集团内部的势力得到统一和稳定。在汉王陈友谅兵锋剑指朱元璋之时,也是刘伯温力挺朱元璋与陈友谅决战,他对朱元璋分析利弊,给予了朱元璋战胜陈友谅的信心,最终在刘伯温出谋划策之下,朱

  • 死伤者皆全身赤裸的明朝天启大爆炸为何会成为至今难以破解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明朝天启大爆炸之谜,明朝天启年间大爆炸原因,明朝那些事儿天启大爆炸

    天启大爆炸发生于天启六年五月初六巳时(公元1626年5月30日上午9点到11点左右)的北京城,其实这一天早起北京的天气还非常好,天气晴朗万里无云,人们早起也都在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但是谁也不会想到上午9点以后一场大灾难就来临了。到了上午9点多之后天空就发生了巨大变化,突然京城上空先是发出了一种类似于神

  • 曹皇后明明活着呢,宋仁宗为何还追封张贵妃为皇后?两方面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宋仁宗张贵妃三个女儿,宋仁宗如何评价曹皇后,宋仁宗怎样评价曹皇后

    宋仁宗有位非常得宠的爱妃,叫张贵妃!在张贵妃死后,宋仁宗不顾一切追封其为皇后,史称:温成皇后。可问题是,明明宋仁宗的正牌皇后,曹皇后还活着呢。为何宋仁宗还要这么做?要想明白这个问题,就需要从宋仁宗和张贵妃,宋仁宗和曹皇后,这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了!一、宋仁宗和张贵妃宋仁宗最著名的事件,就是狸猫换太子。宋

  • 朱棣32岁前,生了4个儿子,5个女儿,为何此后至死,却再无生育?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朱棣临死前有孩子吗,朱棣的一生有多少子女,朱棣有几个儿子最后怎么样了

    所以调笑来言:要知道儿女都这么出色不如多生几个,不信,瞅瞅朱棣。但且慢,朱棣有4个儿子,5个女儿,都是在他32岁前出生的。自32岁以后至死竟再没生育,这就让人奇怪了,朱棣这是怎么回事?朱棣是16岁成亲,老婆是徐达的女儿,婚后小两口非常恩爱,因为这4子、5女中,仅有最小的女儿常宁公主(生于1387年,

  • 明宣宗朱瞻基的二叔朱高煦被大侄子做成烤肉是自找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高煦与朱瞻基对话,朱高煦是被朱瞻基杀死的吗,朱高煦给朱瞻基吃红枣

    朱高煦自幼头脑简单,好勇斗狠,还被老爹朱棣给忽悠的有了一个皇帝梦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也是太子朱高炽的同母弟弟,是明宣宗朱瞻基的亲叔叔。根据《明史》记载朱高煦就是一个粗暴蛮横且道德非常低下,有勇无谋的人,他头脑简单,就是颇有勇力,但是他为人还非常狂妄自大。朱高煦自幼生性凶悍,逞勇斗狠,非常不好学

  • 《水浒传》的告诫:人生中这三件事很重要,若不懂,往往会吃大亏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水浒人生哲理及感悟,从水浒传中得到的人生感悟,水浒传中经典语录感悟

    吴用是梁山军师,但很可惜,他却无法达到军师的高度。因为他做人也好,做事也罢,自作聪明的时候太多!对比下诸葛亮,诸葛亮是位见过世面的人,出山前走遍大汉的山山水水,这才能在“隆中对”时,指着地图说出“三分天下”。且混的圈子也都是如庞德公、水镜先生这类精英。所以吴用的自作聪明,就在于其没见过世面!最明显的

  • 郑成功是怎么死的,变疯,中毒还是死于谋杀?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郑成功怎么死的,郑成功菲律宾,郑成功祖籍为什么是固始

    对于郑成功的死因,记载的相当简略,而且前后说法不一,让人产生了种种猜测。一、史料记载当时之人提到郑成功的死因,一般是说伤风寒、感冒风寒,比如:李光地在《榕村语录续集》载:马信荐一医生以为中暑,投以凉剂,是晚而殂 ;夏琳所著之《闽海纪要》也提到:五月朔,成功感冒风寒;道明会神父李科罗也说:国姓爷罹患了

  • 苏轼曾是个让人绝望的“熊孩子”,因老爸这一招,而改写了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苏轼的三个小故事及评价,苏轼走出逆境的故事,苏轼一生中的挫折

    其一、破坏力大:清朝的俞樾,在他的《右台仙馆笔记》中,记录了一位破坏力超级大的熊孩子。有一商铺养了只猫,后生出四只可爱幼崽,却被一熊孩子惦记上了。趁只有一女眷时(小脚,跑不快),夺了两只幼崽便逃。女眷呼救,有人帮忙追赶。熊孩子专选人多的地方扎,因为能容易逃脱,哪料却一头撞倒了位孕妇,由于没收住脚,正

  • 在缅甸东吁王朝的入侵下,明朝屡败对手,为何丧失大片领土?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明朝为啥不征服缅甸,东吁王朝,明朝与缅甸的历史

    图1中东进入中国的石油路线唐代时强大的南诏就向南扩张,攻灭缅甸骠国;在蒙古军队灭掉大理之后,在公元1271年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忽必烈继续以武力征服周边;在灭南宋前后,元政府曾要求周边一些国家或地区臣服,接受与元朝的朝贡关系,但遭到拒绝,缅甸便是其中之一。根据缅甸的记载因元朝使节在到达缅甸后,因不愿脱

  • 岳飞每年俸禄是7.2万贯,相当于现在多少钱呢?你可能想不到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岳飞官职一览表,岳飞一个月的俸禄是多少,岳飞的真实收入

    大家都听过两个词,一个是“高官厚禄”,一个是“两袖清风”。我国古代不同朝代的官员俸禄差距还是很大的。待遇最好的要输宋朝了,以宋代有名清官岳飞大将军为例,他每年的俸禄7.2万贯。这待遇放在现代也是妥妥的高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算一算古代官员们的俸禄到底有多少。 中国古代官吏俸禄知多少 所谓“食君之禄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