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伯温死前送朱元璋一筐活鱼有何寓意?为何朱元璋17年后才明白?

刘伯温死前送朱元璋一筐活鱼有何寓意?为何朱元璋17年后才明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3413 更新时间:2023/12/17 6:07:41

在历史上刘伯温虽然并不像民间说的那么智近于妖,但他对朱元璋建国贡献也是极大,当初正是刘伯温向朱元璋献《时务十八策》才使得朱元璋集团内部的势力得到统一和稳定。

在汉王陈友谅兵锋剑指朱元璋之时,也是刘伯温力挺朱元璋与陈友谅决战,他对朱元璋分析利弊,给予了朱元璋战胜陈友谅的信心,最终在刘伯温出谋划策之下,朱元璋在鄱阳湖之战中战胜了最强劲的对手陈友谅。

但是朱元璋建国之后对刘伯温却并不太重用,与刘伯温齐名的谋士李善长都被封为公爵,而朱元璋却只封给了刘伯温一个诚意伯的伯爵,当然,论资历和功劳刘伯温肯定不如最早就跟随朱元璋的李善长,但是也不至于只封伯爵,因此平心而论朱元璋对刘伯温有些不公和刻薄。那么朱元璋为什么会对刘伯温这么刻薄?这主要在于刘伯温太过聪明,他太了解朱元璋的内心所想,而且刘伯温为人还经常爱耍一些花样,用朱元璋的话评价就是“善耍巧谋”。刘伯温如此行事自然让朱元璋很不舒服,也不敢太过于重用。而相比之下与刘伯温齐名的都以善于谋划著称的李善长则比较老实,所以即便刘伯温的能力和才智均不输于李善长,朱元璋也宁愿更器重李善长而不敢重用刘伯温。

而且李善长与刘伯温向来不和,李善长仰仗资格老,瞅着隐隐有后来居上的刘伯温十分不爽,曾经与刘伯温在朱元璋面前为某事争论甚至大骂刘伯温,险些对刘伯温大打出手。

而刘伯温却对李善长能客观对待,李善长偶犯小错,朱元璋想惩罚他时,都被刘伯温所阻止,刘伯温认为李善长有功劳有威望,能调和一众武将,如果朱元璋因小错随意惩罚李善长,那势必会让他威望受损,届时就没人能在朱元璋和武将之间充当润滑剂的作用了。

朱元璋由此更加钦佩刘伯温的见解,但是也对他猜忌更深。朱元璋曾经试探性地问刘伯温,他想将李善长罢相,然后由刘伯温担任宰相,刘伯温婉拒了朱元璋的提议。

此时刘伯温就看出朱元璋对自己抱有猜忌之心,而且自己与李善长不和,李善长能调和朱元璋手下的一众大将是因为资格老,而自己则不被这些大将所信服,所以自己不能当宰相。因此既受皇帝猜忌又与宰相不和,于是刘伯温就萌生了辞官回乡的想法。

洪武四年(1371年)李善长生病辞去了宰相职务,也就是病退了,朱元璋再度向刘伯温进行试探,他先后说了杨宪汪广洋、胡惟庸三人名字,问刘伯温他们三人谁可接班李善长当宰相,结果刘伯温把三人一一否决。

于是朱元璋索性就说:看来全天下只有你刘伯温最适合当宰相了。不过刘伯温依旧婉拒了朱元璋的提议,他认为自己疾恶如仇,且不能让开国诸将信服,所以不适合当宰相,至于宰相人选天下之大,大才之人有很多,还需要朱元璋慢慢甄选。

也是在这时刘伯温知道自己如果还不辞官恐有杀身之祸,于是借机向朱元璋提出自己也想如李善长一般告老还乡,回老家浙江青田(现今浙江文成)。

朱元璋一看刘伯温挺识时务,知道自己对他放心不下,主动提出辞职,于是就批准了刘伯温告老还乡的请求。

后来朱元璋并没有听刘伯温的话,而是让杨宪和汪广洋以及胡惟庸先后成为宰相,胡惟庸与李善长关系极为亲密,且一直与刘伯温不和,加之刘伯温曾告诉朱元璋不可用他为宰相,因此胡惟庸十分记恨刘伯温,成为宰相后胡惟庸也处处在朱元璋面前给刘伯温上眼药进谗言。

刘伯温在回乡后曾去某地为自己选取身后葬身之所,这件事被胡惟庸得知后,他就立刻向朱元璋报告,说刘伯温在某地选取坟地时,当地百姓不配合,刘伯温依仗开国功臣之名滥用威权霸占民田。

朱元璋其实也明白胡惟庸对刘伯温很可能是诬告,他明白刘伯温为人,但是他还是想借机会警告一下刘伯温,于是朱元璋下旨谴责刘伯温并且还停了他的伯爵俸禄。

于是刘伯温就害怕了,他也不敢回老家了,赶紧直接就来到了南京城朝见朱元璋。正好当时是洪武八年(1375年)元旦,刘伯温借着新年的机会进宫朝见朱元璋以示庆贺,因此刘伯温又居住于南京城中。

到了这一年正月下旬,刘伯温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后,特派宰相胡惟庸带御医去给刘伯温看病,结果御医开了药方,刘伯温照方抓药,吃了几天之后刘伯温病情不见好转,反而还觉得肚子下坠难受,因此刘伯温怀疑胡惟庸窜通御医谋害他。

到了二月初,刘伯温就抱病进宫朝见朱元璋,他很委婉地把胡惟庸带御医去给他看病吃完药以后更加难受的事告诉了朱元璋,而朱元璋却认为他多疑,只是淡淡的宽慰了刘伯温几句,劝他安心养病。

朱元璋如此态度让刘伯温十分心寒,他内心中隐隐觉得似乎胡惟庸是受到朱元璋的指使来害他的,因此刘伯温回家后拒绝家人再给其寻医问药,决定坐等病逝。

到了三月初,刘伯温已经病重的不能下床,于是朱元璋就下旨让刘伯温回老家青田,就这样刘伯温在长子刘琏的陪伴下,由朱元璋派遣的护卫送回老家。刘伯温回到老家后拒绝了家人和亲友为他寻医问药,只维持每天正常的饮食。

到了四月中旬刘伯温就已经病重将死,在临死前刘伯温找长子刘琏和次子刘璟到床前交代遗嘱后事,刘伯温把《时务十八策》和一筐活鱼交给长子刘琏,告诉他等自己死后进京把这两样东西交给皇上,又对两个儿子说:为政要领在于宽严相济,上位者要以身作则,重法治,并要有宽厚胸襟和仁义之德,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本应该把这些写成书卷交给皇上,但如今胡惟庸当政,写了也没用,等将来胡惟庸完蛋了,皇上必定会想起我,你们届时就要把我这番话密奏给皇上。

刘伯温把这些交代给两个儿子之后不久,就在四月十六日去世了,享年65岁。刘伯温死后儿子刘琏就遵照他的遗嘱交代,上南京把《时务十八策》和那筐鱼都交到了朱元璋手中,史书载:上知诚意伯薨,涕袍而悲,抚籍而叹,独不知鱼为何意,喟左右宫人:刘基善弄巧谋,影弓昭危,死亦为之,其性如此。

这意思就是说朱元璋闻刘伯温去世,悲痛万分,看着刘伯温去世前让儿子交给自己的书和鱼即悲痛又不知其中寓意。朱元璋只得对左右的人说刘伯温就爱这样打哑谜,到死都这样,是其性格使然。

这《时务十八策》是刘伯温当时出山时就献给朱元璋的谋划,朱元璋早就知道其意,但却不知道刘伯温又交给自己有何寓意,至于这一筐鱼就更让朱元璋费解了。

后来朱元璋又询问刘伯温的儿子刘琏,他也答不出来,朱元璋只得作罢。朱元璋怜悯刘伯温去世,于是用了他的儿子刘琏为监察御史,准备加以重用。后来胡惟庸又命党羽对刘琏进行打击迫害,刘琏最终被胡惟庸及其党羽迫害坠井而死。

刘琏死后,刘伯温次子刘璟担心受到胡惟庸的迫害,也不敢入朝为官,直到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及其党羽被朱元璋诛杀,刘璟才入朝为官。

据《明史》记载,刘伯温确实为胡惟庸派御医下毒暗害,而朱元璋正是因此怒杀胡惟庸,不过现代史学界大都认为胡惟庸派人毒害刘伯温实际上是朱元璋故意翻出来想诛杀胡惟庸的理由,刘伯温很可能系正常病逝。

胡惟庸被杀后刘璟才敢入朝为官,刘璟后来也遵照刘伯温临终交代,看胡惟庸彻底垮台后,才把刘伯温临终遗言告诉给了朱元璋,其实刘伯温的临终交代就是希望朱元璋能行仁政、重法治,不要太过于个人想法用事,不过从朱元璋后来的表现来看,他很明显没有把刘伯温的临终叮嘱听进耳朵里。

后来朱元璋借着胡惟庸在功臣宿将之中掀起了腥风血雨,这也是明初四大案之一的胡惟庸案,在这场腥风血雨中,包括已经77岁的大明开国第一功臣曾被朱元璋誉为“吾之萧何”的李善长全家七十余口都被诛杀,算李善长在内朱元璋共诛杀了一公二十一侯,牵连被杀者达三万余人。

而在刘伯温去世十七年后,也就是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一生最喜爱的儿子太子朱标去世,这对朱元璋打击很大,朱元璋整日悲痛长子之丧,而且朱元璋当时已经64岁,他必须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太子死了,自己年纪老迈,急需选出一个新的皇位继承人,也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朱元璋又结合刘璟后来转达给自己刘伯温临终遗言,他终于领悟了刘伯温送来那一筐鱼的含义。

朱元璋认为刘伯温是把这一筐鱼比喻成了天下,鱼离开水则亡,鱼得水则活,而自己自建国之后过于严苛,杀伐过重,天下臣民就像这筐鱼一样,在严刑苛法中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所以刘伯温才在临终时告诫朱元璋行仁政、重法治。

那朱元璋已经杀伐过重,因此在以后考虑选择皇位继承人时就必须考虑仁义宽厚之君接班,这样天下才能得到大治。

太子朱标自幼喜数读诗书,为人性情宽厚仁义,在朝廷内外和众兄弟中也最有威望,本来就是太子的不二人选,朱元璋甚至不顾太子会对皇位产生威胁,为朱标培养了以名将蓝玉为首的武将集团,就是来确保朱标将来的统治地位,可是现在朱标英年早逝,那朱元璋还就得再继续按照朱标的模板去确立皇位继承人,这样也是符合刘伯温对他的临终嘱托。

于是朱元璋选中了朱标的长子朱允炆,他看中了长孙朱允炆性格宽厚仁义与其父朱标相似,因此朱元璋最终确立朱允炆为皇太孙。

在刘伯温生前时太子朱标就已经是宽厚仁义的合格太子了,所以他献书和献鱼实际上都是以劝朱元璋为主,刘伯温又不是真的神机妙算,他生前根本不可能想到太子朱标会死在老爹朱元璋前面,因此刘伯温主要还是在劝朱元璋。当然,其中也有刘伯温希望朱元璋及其后世大明帝王都能遵循行仁政、重法治的理念去治国,才能确保大明万世之基。

刘伯温在出山时就曾经对朱元璋献《时务十八策》,就曾明确告诉朱元璋要行仁义之师争夺天下,而治理国家也是如此,刘伯温故意送一筐鱼也确实是如朱元璋想的那样,天下就犹如这筐鱼,如果过于严刑苛法,那老百姓就会像鱼离开水一样,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到时就会揭竿而起。

不过朱元璋最终还是没有按照刘伯温的寓意去做,他后来担心皇太孙朱允炆的威望不如其父朱标能驾驭武将和功臣,于是他又掀起了诛杀功臣武将的腥风血雨,替皇太孙朱允炆披荆斩棘。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朱元璋又以谋反罪诛杀了他曾经为朱标培养的名将蓝玉,炮制了“蓝玉案”,名将蓝玉被剥皮,“蓝玉案”中朱元璋借此诛戮了一公、十三侯、两伯爵,手牵连被杀者多大一万五千余人。

蓝玉与朱标关系极为亲密,是朱元璋为朱标培养的名将,结果朱标去世,朱允炆年幼,蓝玉又居功自傲,朱元璋担心自己去时候朱允炆驾驭不了蓝玉,于是诛杀了蓝玉及其部属,可以说朱标不死,蓝玉则不用死,朱标死,蓝玉则必须殉葬。

朱元璋在晚年还如此大肆诛戮功臣,很明显根本就没有把刘伯温的行仁政、重法治的建议听进去,他以为把功臣宿将都杀掉了,强化了中央集权,这样将来朱允炆继位就能平稳顺利了,结果他却忽略了自己的儿子朱棣,最终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打出“靖难”旗号推翻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统治。

朱元璋晚年诛杀蓝玉也等于是替朱允炆毁掉了长城,蓝玉素来与朱棣不和,他是唯一能压制朱棣的名将,蓝玉死则没有人能在压制朱棣,所以朱元璋看似在为朱允炆披荆斩棘,实际上等于间接帮朱棣扫清了威胁。

最后再说一下刘伯温的次子刘璟,他在朱元璋晚年获得器重,朱元璋称其有乃父之风,于是特意提拔重用他,想培养他为朱允炆服务,结果朱棣篡位成功后,刘璟确实为朱允炆尽忠没有投降朱棣,反而讽刺朱棣百年之后难逃一个“篡”字,最终被朱棣下狱,刘璟在狱中自尽而死。

也因此明朝自朱棣继位之后,对刘伯温后人都没有封赏,连刘伯温的诚意伯的爵位都停封了,直到明世宗嘉靖时期,嘉靖才追谥刘伯温功绩,命刘伯温九世孙刘瑜承袭诚意伯爵位,此后刘伯温后人一直世袭诚意伯直到明朝灭亡。

写在最后

其实刘伯温在临终前所做的这些事的核心观点就是劝朱元璋行仁政、重法治,刘伯温在明朝建国初期就参与制定《大明律》,他对于律法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观点,刘伯温极为重视法治,他认为法治是国家的根本。

并且刘伯温也是古代较早提倡以法治国,实行人道主义法律观念的人,刘伯温的观点是法律要为百姓服务,要站在百姓的角度去制定法律,因此法律并不需要太严苛,而要相对宽松,但是对执法者必须有较高的要求,执法者一定要严格执行法律,而且也要做到以身作则。

所以说刘伯温真的是国之栋梁,他在中国古代“人治”的统治制度之下,能提出以法治国,以人为本的法律理念,可以说是真的具有超前意识,刘伯温也是在历史上推动了中国法治发展进步。

不过很可惜的是,朱元璋虽然领悟了刘伯温的寓意,但他最终却并没有按照刘伯温所规划的去做,可惜了刘伯温的一片苦心。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更多文章

  • 死伤者皆全身赤裸的明朝天启大爆炸为何会成为至今难以破解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明朝天启大爆炸之谜,明朝天启年间大爆炸原因,明朝那些事儿天启大爆炸

    天启大爆炸发生于天启六年五月初六巳时(公元1626年5月30日上午9点到11点左右)的北京城,其实这一天早起北京的天气还非常好,天气晴朗万里无云,人们早起也都在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但是谁也不会想到上午9点以后一场大灾难就来临了。到了上午9点多之后天空就发生了巨大变化,突然京城上空先是发出了一种类似于神

  • 曹皇后明明活着呢,宋仁宗为何还追封张贵妃为皇后?两方面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宋仁宗张贵妃三个女儿,宋仁宗如何评价曹皇后,宋仁宗怎样评价曹皇后

    宋仁宗有位非常得宠的爱妃,叫张贵妃!在张贵妃死后,宋仁宗不顾一切追封其为皇后,史称:温成皇后。可问题是,明明宋仁宗的正牌皇后,曹皇后还活着呢。为何宋仁宗还要这么做?要想明白这个问题,就需要从宋仁宗和张贵妃,宋仁宗和曹皇后,这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了!一、宋仁宗和张贵妃宋仁宗最著名的事件,就是狸猫换太子。宋

  • 朱棣32岁前,生了4个儿子,5个女儿,为何此后至死,却再无生育?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朱棣临死前有孩子吗,朱棣的一生有多少子女,朱棣有几个儿子最后怎么样了

    所以调笑来言:要知道儿女都这么出色不如多生几个,不信,瞅瞅朱棣。但且慢,朱棣有4个儿子,5个女儿,都是在他32岁前出生的。自32岁以后至死竟再没生育,这就让人奇怪了,朱棣这是怎么回事?朱棣是16岁成亲,老婆是徐达的女儿,婚后小两口非常恩爱,因为这4子、5女中,仅有最小的女儿常宁公主(生于1387年,

  • 明宣宗朱瞻基的二叔朱高煦被大侄子做成烤肉是自找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高煦与朱瞻基对话,朱高煦是被朱瞻基杀死的吗,朱高煦给朱瞻基吃红枣

    朱高煦自幼头脑简单,好勇斗狠,还被老爹朱棣给忽悠的有了一个皇帝梦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也是太子朱高炽的同母弟弟,是明宣宗朱瞻基的亲叔叔。根据《明史》记载朱高煦就是一个粗暴蛮横且道德非常低下,有勇无谋的人,他头脑简单,就是颇有勇力,但是他为人还非常狂妄自大。朱高煦自幼生性凶悍,逞勇斗狠,非常不好学

  • 《水浒传》的告诫:人生中这三件事很重要,若不懂,往往会吃大亏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水浒人生哲理及感悟,从水浒传中得到的人生感悟,水浒传中经典语录感悟

    吴用是梁山军师,但很可惜,他却无法达到军师的高度。因为他做人也好,做事也罢,自作聪明的时候太多!对比下诸葛亮,诸葛亮是位见过世面的人,出山前走遍大汉的山山水水,这才能在“隆中对”时,指着地图说出“三分天下”。且混的圈子也都是如庞德公、水镜先生这类精英。所以吴用的自作聪明,就在于其没见过世面!最明显的

  • 郑成功是怎么死的,变疯,中毒还是死于谋杀?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郑成功怎么死的,郑成功菲律宾,郑成功祖籍为什么是固始

    对于郑成功的死因,记载的相当简略,而且前后说法不一,让人产生了种种猜测。一、史料记载当时之人提到郑成功的死因,一般是说伤风寒、感冒风寒,比如:李光地在《榕村语录续集》载:马信荐一医生以为中暑,投以凉剂,是晚而殂 ;夏琳所著之《闽海纪要》也提到:五月朔,成功感冒风寒;道明会神父李科罗也说:国姓爷罹患了

  • 苏轼曾是个让人绝望的“熊孩子”,因老爸这一招,而改写了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苏轼的三个小故事及评价,苏轼走出逆境的故事,苏轼一生中的挫折

    其一、破坏力大:清朝的俞樾,在他的《右台仙馆笔记》中,记录了一位破坏力超级大的熊孩子。有一商铺养了只猫,后生出四只可爱幼崽,却被一熊孩子惦记上了。趁只有一女眷时(小脚,跑不快),夺了两只幼崽便逃。女眷呼救,有人帮忙追赶。熊孩子专选人多的地方扎,因为能容易逃脱,哪料却一头撞倒了位孕妇,由于没收住脚,正

  • 在缅甸东吁王朝的入侵下,明朝屡败对手,为何丧失大片领土?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明朝为啥不征服缅甸,东吁王朝,明朝与缅甸的历史

    图1中东进入中国的石油路线唐代时强大的南诏就向南扩张,攻灭缅甸骠国;在蒙古军队灭掉大理之后,在公元1271年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忽必烈继续以武力征服周边;在灭南宋前后,元政府曾要求周边一些国家或地区臣服,接受与元朝的朝贡关系,但遭到拒绝,缅甸便是其中之一。根据缅甸的记载因元朝使节在到达缅甸后,因不愿脱

  • 岳飞每年俸禄是7.2万贯,相当于现在多少钱呢?你可能想不到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岳飞官职一览表,岳飞一个月的俸禄是多少,岳飞的真实收入

    大家都听过两个词,一个是“高官厚禄”,一个是“两袖清风”。我国古代不同朝代的官员俸禄差距还是很大的。待遇最好的要输宋朝了,以宋代有名清官岳飞大将军为例,他每年的俸禄7.2万贯。这待遇放在现代也是妥妥的高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算一算古代官员们的俸禄到底有多少。 中国古代官吏俸禄知多少 所谓“食君之禄担君

  • 朱元璋的岳父想念女儿,入宫探望,为何会被赐死?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朱元璋岳父被赐死,朱元璋为何要赐死自己的岳父,朱元璋为什么要把女婿赐死

    胡美投降朱元璋后,也是尽心尽力,立下了不少战功,后来深受朱元璋重视。朱元璋娶了胡美的女儿后,胡美地位更是尊崇。后来胡美因为想念女儿,进宫去看了一次女儿,结果被朱元璋赐死。朱元璋也不是个糊涂皇帝,那么朱元璋究竟为何要赐死功臣岳父胡美呢?胡美作为大将,作为国丈,又立下不少战功,朱元璋杀他,总要找到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