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末为躲避政治迫害而兴的清谈到晋朝则变成维护个人利益之法

汉末为躲避政治迫害而兴的清谈到晋朝则变成维护个人利益之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4318 更新时间:2023/12/18 3:05:46

清谈起源于东汉末年,当时确实是出于躲避迫害

东汉时期,发生了好几起“党锢之祸”。桓、灵二帝在位时,宦官专权的情况愈演愈烈,他们公开拉帮结派、卖官鬻爵、兼并土地,导致政治日益腐败,由此导致了士大夫、贵族阶层的强烈不满。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相对清正的外戚联合朝野的士大夫阶层,与宦官针锋相对、激烈对抗。他们多次向皇帝上书,请求清除宦官乱政的不正之风,同时也得到了民间的大力声援。

但所谓“谄谀易合、正直难亲”,相对于士大夫阶层,皇帝更加信任身边的奴才——宦官。在汉恒帝时期,大量官员因此被贬、被捕、被杀,并被称为“党人”,即结党营私。到了永康元年(167年),汉桓帝终于大赦天下,许多被禁锢的党人恢复自由,但从此贬回乡里,终生不得为官,这就是“第一次党锢之祸”。

汉灵帝即位后,这一情况仍未得到改观,甚至发生了第二次党锢之祸,大量官员、士大夫被诛杀。直到黄巾起义爆发后,出于对政权稳定的担心,汉灵帝才大赦天下,免除了对大部分党人的禁锢。

而为了躲避宦官的迫害,那时的很多士大夫不再参与政治,转而醉心于“清谈”,即不谈俗事(国事、民生、执政之道等),只聊关于老庄之术的相关理论问题,并进行逻辑分析、辩论,直至分高下。

但随着东汉大乱的到来,这些士大夫们身上的“迫害”随之消失了。

三国时期,士大夫阶层翻身做主人

在平定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地方豪族靠着强大的人力、财力影响力,纷纷组织自己的武装,并逐渐演变为地方军阀;而到了永汉元年(189年),汉灵帝病崩后,执掌朝政的外戚何进意图诛杀宦官,却反被对方所害;出身豪族、四世三公的官员袁绍领兵进宫把宦官杀戮殆尽,终于一举结束了持续数十年的外戚、宦官专权。

此后,随着董卓进京、朝政旁落,各地的州牧、刺史、太守门纷纷拥兵自重,他们联合当地豪族,各自为政,拉开了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的时代大幕。

而熟悉三国的朋友们都知道,当时的各股军阀,背后都离不开当地世家大族的认可和支持,无论是袁氏,还是江东孙氏,乃至曹操、刘表等等,实际上都是一方豪强的利益代言人。此时的士大夫阶层,终于一跃成为了时代的“弄潮儿”,再也不用遭受宦官的欺压。

到了曹丕时期,随着“九品中正制”的确立,实际上已经把政权与世家大族挂钩,成了一条绳上的蚂蚱。但没了迫害,士大夫们仍离不开清谈,不过一度处于曹氏的压制之下。

何晏

随着魏明帝曹叡驾崩,何晏、邓飏等人辅佐曹爽掌握朝政后,再次将清谈推向了新的高峰。史书称,何晏、邓飏沉迷老、庄之书,整天和夏侯玄、王弼等人“竞为清谈,祖尚虚无,谓《六经》为圣人糟粕”。

这些人们的行为,看似无比高雅、风轻云淡,还可以远离国计民生大事的折腾,极大契合了文人的心理;更何况,通过这种活动,还能结识同道中人、开飞黄腾达之路,于是瞬间在士大夫阶层中激起了巨大反响:“由是天下士大夫争慕效之,遂成风流,不可复制焉。”

西晋开始,清谈家掌握了朝政大权

司马氏掌权后,清谈家更迎来了黄金时代。大名鼎鼎的“竹林七贤”:嵇康、阮籍、阮咸、山涛、向秀、王戎、刘伶,成了这一群体的代表;他们的特殊符号,除了清谈,还有游山玩水、饮酒作乐、才华横溢,以及一些离经叛道、惊世骇俗的言行。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绝大部分身居要职,甚至是仆射级别的朝廷肱股之位:山涛比较优秀,他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长期主管官员选拔,成了晋武帝司马炎眼前的红人;阮咸,则先后担任散骑侍郎、始平太守,也是高级官员;向秀,也曾任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王戎出身大名鼎鼎的琅琊王氏,世袭父亲的爵位、一出场即惊艳,其后更是当过刺史、吏部尚书、太子太傅、中书令、尚书左仆射等高官;阮籍担任步兵校尉,享受了司马昭的多次保护。

只有俩人比较例外。一是嵇康,山涛曾举荐他担任吏部侍郎,但嵇康却以故意侮辱商汤、周武王来体现自己对朝廷的不屑。当然,这属于赤裸裸地找死,司马昭满足了他。而刘伶曾在王戎幕府下任参军,后来因为工作表现差劲被罢免,其后他可能对工作产生了恐惧,多次喝酒避免征召。

热衷于营私、不问国事,清谈家对西晋灭亡负有重大责任

那么这些人身居要职,平日里干啥呢?看几个例子:

王戎贵为三公,却从未在匡扶朝廷、安抚黎民等方面进行过哪怕一丝的努力。他热衷于游山玩水、点评人物、进行辩论。至于提拔官员,他只采取一个标准:是否有名。同时,他还有一个最大的爱好:经商。家族产业遍布全国各地,他甚至不厌其烦亲自记账;为了避免自家的优良李子品种外流,他让人把每个李子都钻核后才出售。

山涛则热衷于占地。泰始三年(267年),他被人以侵占公田之罪举报,但晋武帝司马炎竟然对此一笑了之。公田都敢占,老百姓的田会是什么下场?

后来,王戎的堂弟王衍担任尚书令后,他继承了堂哥的作风,视曹魏时的何晏为精神导师,将清谈发扬到新的境界,以至于当时的士大夫“皆以浮诞为美,弛废职业”。

王衍

而在八王之乱的过程中,这些身居要职的清谈家普遍采取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随波逐流,没有对匡扶朝政进行过任何努力。甚至在匈奴人刘渊起兵、各地战乱频发之际,王衍首先考虑的仍是家族利益,他以职务的便利,安排弟弟王澄为荆州都督、族弟王敦为青州刺史,以实现“足以为三窟”的目的。

依靠这样的一群达官显贵治国,西晋王朝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

永嘉五年(311年),东海王司马越在讨伐匈奴刘渊的途中病死,将十万大军交给了王衍。但后者却放弃平乱,转而护送司马越的灵柩返回东海国。不久后,他们一行被羯族将领石勒追上,晋军十余万将士被方“围而射之”,没留下一个活口,王衍等官员被俘虏。

接下来,石勒与这些西晋大员侃侃而谈,研讨西晋衰落的原因。“衍为陈祸败之由,云计不在己。勒甚悦之,与语移日。衍自说少不豫事,欲求自免,因劝勒称尊号。”

但石勒不是清谈家,不会被这一套忽悠,他这样回复王衍:“君少壮登朝,名盖四海,身居重任,何得言无宦情邪!破坏天下,非君而谁!”

石勒虽出身奴隶、文化水平不高,但这句话没有说错。其后他甚至感叹:“吾行天下多矣,未尝见此辈人!”其后命人把王衍等人砸死,留了一个全尸。“衍将死,顾而言曰:‘呜呼!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王衍死前的忏悔之言无疑为“清谈误国”做了很好的注脚。王衍去世几十年后,桓温北伐时,他在中原登临远眺,感慨地说:“遂使神州陆沈,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袁宏为王衍开脱说:“运有兴废,岂必诸人之过!”桓温脸色一变,说:“颇闻刘景升有千斤大牛,啖刍豆十倍于常牛,负重致远,曾不若一羸牸,魏武入荆州,以享军士。”用牛来比喻袁宏,座下宾客无不失色。

王与马共天下

但是,晋王朝南迁后,世家大族仍保持着对朝政的掌控,王与马、共天下,司马家名为皇帝,但掌权的永远是王家,也就后来崛起的谢家、桓家能与其抗衡一时。他们仍旧将家族利益放在第一位,从来没有考虑过王师北定中原,甚至对致力于恢复旧土的祖逖等人大加阻挠。这些家族对朝政的影响力,直到唐太宗、武则天时期,全面推广科举制后才被彻底消除。

这应了一句话:空谈误国。罗素在《中国问题》里就指出:“中国人的伦理历来不注重公共义务,而家族观念却很重。当官的必须供养他的亲属,如果要为官清廉,肯定要放弃孝道。这就是问题的根源所在。所以,中国要进步,家族制度必须打破”。将个人与家族利益凌驾于全体利益至上的清谈家们,对魏晋南北朝的乱局负有头号责任。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为让武则天还政李唐,狄仁杰知其迷信鬼神,祭出杀招,一言定储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狄仁杰说服武则天还李唐江山,狄仁杰劝说武则天归还李唐天下,狄仁杰李唐

    但,他也知道,不能硬来,得积极寻找向武则天劝谏的时机。不过,狄仁杰的想法和李德昭等人略有不同。他想让李唐子弟中做太子的人不是李旦,而是庐陵王李显。徐敬业和契丹人叛乱不是做拿李显做文章吗?这就说明了李显在民间的分量比李旦大,狄仁杰这一着棋不走则已,一走,必须准、狠、稳。而且,站在武则天的角度上想,接受

  • 李建成才是李世民死敌,为何他却更恨李元吉?你看李元吉做了些啥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是亲兄弟吗,李元吉李建成李世民的前世渊源,李元吉李建成李世民谁厉害

    都说:站得越高看得越远!但可知当你高高在上看风景时,自己也就是一道风景?所以,站得越高的同时,也就越意味着有无数双眼睛盯着你,任何一个细节都会被无限放大,甚至解读!唐太宗李世民,显然就是这样一位站得高,且被无限放大和解读的人。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掉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威逼老爸

  • 河北赞皇有一座古镇,充满了唐代风韵,成为了旅游的标志建筑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石家庄赞皇德裕古镇,赞皇附近的古镇,赞皇有个什么古镇

    河北省石家庄市赞皇县是个著名的千年古县,这里历史悠久,地灵人杰,《赞皇县古今名人录》一书收录赞皇历代名人计有263人,县境先后出过3位状元、6任宰相、33个进士,可谓人才辈出,灿若星河。赞皇县有许多美誉,因其是河北历史上出宰相最多的县,也称“宰相之乡”的称谓。这6位宰相全部出自唐朝,以李德裕最为知名

  • 唐玄宗的宠臣生了儿子先被赏赐,后却因一句话被赐死,是哪句话?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唐玄宗宠臣死因,唐玄宗赐死三个儿子,唐玄宗重用了哪些贤臣

    可是王毛仲最后却因为一句话不仅葬送了他和唐玄宗的友情,还葬送了他自己的身家性命,那么王毛仲究竟说了什么话让唐玄宗最终选择将他赐死呢?王毛仲曾经是唐玄宗的奴隶,但两人名为主仆却情同兄弟不要真以为王毛仲只是一个曾经替唐玄宗养马的奴隶,他可不是一般的养马官,人家后来官至辅国大将军、左龙武卫大将军,晋封霍国

  • 深受唐高宗喜爱的萧淑妃,死后她的子女,武则天是如何对待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王皇后萧淑妃被武则天怎么处死的,萧淑妃和武则天关系,武则天对萧淑妃有多残酷

    儿子李素节,史书说他“精勤不倦”,所以“高宗甚爱之”。在他母亲萧淑妃得宠的时候,他先后被封为雍王、郇王和许王。后来当他的母亲败于和武则天的争宠中,李素节的厄运便随之到来。先是被贬出京,紧接着唐高宗一道诏书,说他身体不好,以后就不用进京朝拜了。但实际上李素节并没有得病,可能是意识到武则天对他的猜忌了,

  • 李世民带领十人发动了玄武门政变,这十人最终结局又是如何呢?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杀了哪些人,经典传奇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完整版,秦王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完整版

    据《旧唐书·卷六十五·列传第十五》记载:“六月四日,长孙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十人,入玄武门讨伐李建成、李元吉,平之。李世民带领的这十名将领也后世称为玄武门十将,下面就来说一说这十人的最终下场如何。凌烟阁第一功臣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出身将门之

  • 李隆基处死了太平公主的所有子嗣,为何唯独没有杀她儿子薛崇简?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薛崇简儿子后代,太平公主儿子薛崇简,薛崇简和李隆基

    公元713年8月1日作为李隆基亲姑姑的太平公主被他赐死,而太平公主的儿子也基本都被李隆基赐死,唯独薛崇简却被李隆基赦免,不仅被赦免,还被李隆基赐姓为李氏,此后享受到了李唐宗室待遇。为何薛崇简能成为太平公主诸子中唯一没有被李隆基诛杀的儿子?李隆基又为何非要置亲姑姑太平公主于死地呢?其实这一切还得从两次

  • 李白一生都没有正经当过几天官,却一直游山玩水,他的钱从哪来?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答案很简单,李白其实也是历史上有名的赘婿,一千多年以前李白就已经想明白了吃软饭的好处,而且李白的软饭还是硬着吃的。李白出身商贾之家,家庭本身就十分富足其实李白本身家境算是比较富裕的,李白的父亲李客早年曾当过任城尉这类的小官,但是李客后来因为抱打不平伤了人命弃官潜逃了,后来改名李客经商致富。李白的老爹

  • 李世民的一句话,虽成全了薛仁贵,却使这位大唐名将被摸黑了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李世民和薛仁贵,薛仁贵啥时候遇到了李世民,李世民跟薛仁贵的关系

    所谓有英雄,就有小人,如今薛仁贵成了英雄,那么小人是谁?《隋唐演义》中的答案是张士贵。提起《隋唐演义》中的张士贵,能恨得人牙根痒。由于李世民做了一个梦,梦中他被一员番将追赶的狼狈不堪,正危机时刻,突然出现了一位手持方天画戟的白袍小将,一放天画戟就干掉番将,救了李世民。由此李世民也就惊醒了。第二天就找

  • 武则天跟了李世民十二年没有子女,为何与李治能生育了六名子女?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武则天和李世民李治的关系,武则天与李治和李世民是什么关系,武则天李治吻戏

    很多人都认为武则天得到过李世民的宠幸,是因为她当过李世民的才人,但这其实是大众对唐代才人的误解。唐太宗李世民早年与民生息,倡导勤俭节约,是有道明君。“贞观盛世”后期逐渐国富民强,一代贤后长孙皇后和被李世民誉为镜子的著名谏臣魏征又相继去世,失去长孙皇后和魏征约束的李世民也逐渐开始骄奢淫逸,除了广修宫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