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鼎鼎有名的苏东坡,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就考中了进士,入朝为官,先后任职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在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做过太守等职位。这个履历,最高做到了部长级,后来也是在各省市担任省长市长一类的官,算是官场的老资格了。况且苏轼在当时很有才名,书法字画等额外的收入也不少。苏轼一生也置办了一些房产,据记载他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时,就曾经盖了5间房。晚年在常州辖下的宜兴买了一个民宅,花了五百贯钱,按当时的粮食价格折合人民币四十万余元,但是他一直没有能力在首都开封买一处房产。
公元1077年,苏轼的大儿子苏迈要结婚,苏轼就连忙给操办,可是小两口在首都东京(开封)没有婚房,儿媳妇没有房子可不结婚,把苏轼急坏了,当时开封的房子他这个官员都承担不起,万般无奈之下只能找自己的老乡兼长辈范镇借了一间屋子作为婚房。这才勉勉强强把儿子的婚事给办了。
3.
社会风气使然,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都在进步,科技在飞速发展,手工业也呈现繁荣景象。北宋中期,元代的茅屋已被瓦房代替。建筑用料逐渐开始考究,技艺的进步加上新材料的出现,青砖取代了土坯,紫檀取代了榆木,藤黄取代了红胶泥。这些材料在建筑行业得到了广泛使用,房屋的成本就会随之升高。 一旦成为建筑业的新标准,即使是普通人家置业,也会按照社会的主流标准建造,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且不说是否被官方允许,肯定会被邻里朋友同行耻笑,在婚嫁、升职及家族中都会很弱势,就如苏东坡因为买不起婚房,而影响到子女,这些都对自己形成心理负担,对外面子上也说不过去。
宋朝房屋开始使用比较精致的材料
4.
对于逐渐走高的房价,会引起社会动荡,所以北宋年间农民起义不断。北宋朝廷也一直都有所警觉,出面调控房价,宋真宗咸平年间,朝廷出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房屋限购令:“禁内外臣市官田宅。” 这条限购令的意思是说不允许中央及地方各级官员买官方出让的公房(类似于现在的经济适用房或者共有产权房)。宋仁宗天圣七年,“第二套房限购”的政策密集出台:“诏现任近臣除居所外,无得于京师置屋。” 这个政策特别类似现在北京的限购政策。这个政策的意思是:在任的高官除了正在居住的房产之外,禁止在京城购置第二套房。
北宋宋仁宗画像及影视形象
因为房价太高,租房的人群就开始多了起来,低收入人群、进京赶考的学生,往来的商旅等等,对于租房房租这块,北宋政府的处理非常简单粗暴,就是出台政策强制要求减免租金,北宋至和元年二月,宋仁宗就下了一道指令,“诏天下 州县自今遇大雨雪,委长吏详酌放官私房钱三日,岁毋得过三次”。因为遇到雨雪天气,希望相关部门领导酌情考虑免去公租房和私人租房的3日租金,一年不要超过3次。
结语:
北宋鼓励商业发展,重视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政府的收入从表面看是非常不错的,也就是大家说的“富宋”,但是“三冗”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政府花销巨大,大型城市的房价在经济、人口和建筑业发展等多种因素下,房价高启不下,不要说普通老百姓,连官员租房的也比比皆是,置业就更无从谈起。一个鼎盛富庶的王朝背后,依然是民生之多艰。仿佛那句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歌声在整个北宋历史的长河里也在反复的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