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官制可以大体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秦汉为特色的“三公九卿制”,另一类就是以唐宋为代表的“三省六部制”。
简单讲, “三公九卿制”就是以丞相(司徒)、太尉(司马)、御史大夫(司空)为决策中心,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宗正、太仆、廷尉、大鸿庐、大司农、少府为执行机构的外朝权力机构。
“三省六部制”就是以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为决策中心,以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为执行机构的外朝权力机构。
很明显, “三公九卿制”中权力集中在以丞相为代表的三位大佬手上,而“三省六部制”的权力则由三省的长官瓜分。前一种权力高度集中,后一种权力高度分散。
宋朝对这个官制又进行了几个比较有特色的改革:
之所以有“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的变化,根本原因就在于皇帝对外朝权力过于集中的担心,用“群相”代替“独相”。
也就是说,三省六部消灭了丞相一家独大,取而代之的是一大堆宰相相互制衡。
不过这玩意儿有利也有弊,群相制度最大的毛病就是扯皮严重。为了避免三省相互掐架,于是将他们合署办公,设立政事堂,从决策到执行,再到监督,要吵就在一个屋子里吵,避免久拖不决。
所以,宋朝是没有丞相的,只有政事堂那几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参知政事”(副职)宰相。
但有一个例外,南宋末年确实有左、右丞相,比如文天祥就是右丞相,抱着小皇帝跳海自杀的陆秀夫就是左丞相。
不过严格来讲,他依然不是丞相,而是政事堂的宰相,因为那时候的宰相只有两位,所以被冠以左右丞相的称呼了。
枢密院是军事指挥中枢,有点像“太尉”,一般枢密院使会出任宰相。
不过宋朝枢密院更像参谋部,其实没有实权,它与禁军并列,分割了帝国的军事权力。
枢密院的官员大多是文官,这就形成了宋朝“以文制武”的格局,也导致了宋朝军事实力弱化的局面。
三司是指“盐铁”、“度支”和“户部”,很明显,在其它各朝地位比较重要的户部,在宋朝被置于三司使之下了。
三司使其实就是宋朝的“财政部”,帝国的钱袋子,所以很重要,甚至三司使被称为“计相”,与宰相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介绍完这些基本制度,就可以回答题干的问题了。
太师、王爷、宰相谁更牛?
之所以用“更牛”代替“谁的权力更大”、“谁的官衔更高”,是因为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论品级高低:
论权力大小:
请注意,千万不要拿“八贤王”说事,什么“上打昏君下打奸佞”,好像很牛叉,其实都是小说情节。
同样也别被庞太师吓着,他的原型是张尧佐,确实是太师,但是死后被追封的,他的牛叉跟“太师”没一毛钱关系,而是仗着侄女是宋仁宗的宠妃,曾经当过三司使计相。
开封府尹和六部尚书谁的权力更大
“三省六部制”中的六部尚书,即对应职能结构的一把手,相当于现在财政部部长、人事部部长、建设部部长……
六部尚书虽然被压在了三司使之下,但品级还是比较高的,从二品,几乎是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王朝中品级最高的一个朝代。
不过,宋朝的六部尚书没有实权,基本上是吃闲饭的虚职。六部尚书手上有没有权,主要看他的“差遣”,即具体做什么事。
这就是宋朝官制烧脑的地方,通常挂着一把手的职衔不干事,干事的人是那些挂着“知”、“提举”、“检校”等前缀的官员。
开封府尹不大好理解,我们分两个部分说。
其一, “尹”是什么东西?
“尹”就是特定地区的行政一把手,开封府尹就是开封地区的一把手,只是它没有用通用的“知州”、“通判”。
为何搞了个乖乖的“尹”呢?其实“尹”在商周时期就存在,后来被废止了。王莽建立新朝后,大搞复古主义,将“太守”改为“大尹”。
后来人们一边骂王莽,一边觉得“尹”的血统还是蛮高贵的,于是将一些重要地区的一把手依然叫做“尹”。
其二, “开封府尹”有什么特殊性?
开封府尹就是宋朝首都的一把手,原本没有特别重要的地方。但五代十国时期留下了一个传统,叫“亲王尹京”,让开封府尹变得特殊起来。
啥叫“亲王尹京”呢?就是用亲王出任开封市市长,不过这些市长后来大多都成了帝国接班人,比如周世宗柴荣、宋太宗赵光义,当年都当过开封府尹。
于是,开封府尹就成了政治风向标,这个职务也就敏感起来,重要起来。
当然,后来“亲王尹京”的说法破产了,但地位还是要比一般的地方官高一些。一般地方一把手为正四品,开封府尹抬一格,从三品。
所以,从品级上讲,毫无疑问六部尚书的级别高于开封府尹,但你要是论实际权力的大小,那就不好说了,要看他们的“差遣”,而不是虚职、荣誉职衔。
说起来富庶的大宋王朝为何总是那么不经打,动不动国家财政就出问题,根子就在于“三戎”问题,其中吃闲饭的不干事的“戎官”,就耗费了大量的财政收入,也带来了腐化和堕落的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