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道德楷模。大家都很推崇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自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后,就把一切贡献给了刘备集团的事业。刘备在世之时,他以《隆中对》给出了刘备战略发展的方向。他把精力投入到繁杂的政务上,尽心尽力治理地方,使得刘备集团足食足兵,迅速扩展壮大。
刘备刚到荆州,才人不满千,占有仅仅一个新野小县。可离开之时,已经是拥有水步军一万多人的军事集团。这中间,诸葛亮功不可没。
赤壁之战,诸葛亮亲自出使江东,促使了孙刘联盟,打败了曹操大军,促使了天下三分。接下来占领江南四郡,又是诸葛亮调其兵食,壮大实力,为下一步刘备的扩张做好准备。
在占据西川、汉中和荆州一部后,刘备进位汉中王,诸葛亮位居文官之首。夷陵之战后,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把江山交给诸葛亮治理。
诸葛亮不负重托,在风雨飘摇之中,把蜀汉政权稳定下来。南征叛乱,五次北伐,为蜀汉政权的存续立下了汗马功劳。虽然最后由于种种原因,北伐没有能够成功。最终没有能够光复汉室,还于旧都,但是他也尽到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诸葛亮的忠贞,可昭日月。
据庙堂之高,手握军政大权,能够做到君不惧,臣不疑,这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因此,诸葛亮也成为长期以来,中国统治者推崇的典范。
而司马懿,因为晚年篡位,使得自己名声狼藉。他为了达到独揽大权的目的,滥杀曹氏宗族。以至于他的后代听了这些事迹后,掩面叹息。
但是,如果没有后面的篡位的情况,仅仅只是看司马懿的前期生涯,我们会感到司马懿也可算是对曹家鞠躬尽瘁了。
与诸葛亮相似,司马懿也是曹操几次三番征召才加入曹操的阵营的。可与诸葛亮不同的是,他没有得到象刘备对诸葛亮那样的信任。曹操对司马懿表现出了无尽的猜忌。司马懿为了保命,在曹操府中尽心尽力的工作,这才多少减轻了曹操的疑虑。随后,司马懿又到曹丕的手下工作,凭着自己的才干,慢慢获得了曹丕的信任。
可即便如此,曹操依然不放心。他临死时还是叮嘱曹丕说:“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有了曹操的嘱咐,曹丕虽然和司马懿关系很好,但是终自己一朝,没有让司马懿直接掌握过军权。
不过,司马懿对曹丕还是忠心耿耿的。黄初六年,曹丕亲自率军攻吴,命司马懿留守,“内镇百姓,外供军资”。并且下诏书给司马懿说:“吾深以后事为念,故以委卿。曹参虽有战功,而萧何为重。使吾无西顾之忧,不亦可乎”。后曹丕由广陵回师洛阳,又下诏对司马懿说:“吾东,抚军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
从这些史料我们可以看出,曹丕对司马懿如同刘备对诸葛亮一样,都是把他们当做萧何一样任用的。在曹丕临死时,他又把司马懿作为辅政的三位大臣之一,将魏明帝曹叡托付给他们。这是司马懿第一次接受托孤。
在曹叡一朝,司马懿开始慢慢掌握了军权。他擒孟达,拒诸葛,平辽东。为曹魏立下了汗马之劳。他和曹叡的君臣关系极好,是曹叡极为信赖的臣子。在这个阶段,司马懿做得无懈可击。
到了平定辽东后,司马懿得到明帝的诏书,得知曹叡病重的消息,赶紧日夜兼程的赶回京城。明帝在临死前,将齐王曹芳托孤给司马懿。这是司马懿第二次接受托孤。
在曹芳一朝的前期,司马懿虽然被排挤为无实权的太傅,但是司马懿依然为曹魏屡建功劳。在对吴的战争中,多次取胜。
如果司马懿的生命到次为止,那么他的名声会十分完美。两次托孤的大臣,与主公感情融洽,为朝廷鞠躬尽瘁。再加上曹魏势力强,最后蜀吴必归于魏。那么掌握了话语权的曹魏怎么会不给司马懿一个好的名声?可以料定,司马懿的名声即便不高于诸葛亮,也不会比诸葛亮的低。
可惜,司马懿活的时间太长了。最后时势使然,野心所驱,最后晚节不保,毁了一世的名声。真是“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