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宋宰相晏殊,抛去诗词不说,他对北宋的政治贡献高吗?

北宋宰相晏殊,抛去诗词不说,他对北宋的政治贡献高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270 更新时间:2024/1/30 8:19:13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天涯地角有时尽,只有相思无尽处”。

晏殊是才子,但他也是政客,并且不是什么无名小卒,而是一位有作为的宰相。

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就已经很难了,但晏殊无论是文学还是官场都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到了极致,他还是个“教书先生”,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这三个名字耳熟吗?随便拿出来一个就是文人里的“扛把子”,而这三人有个共同身份—晏殊的学生。

晏殊

也许唐宋八大家里你都没看到晏殊的影子,但不代表他就要被世人低估。口空无凭,现在讲究的是事实论据,那晏殊到底对北宋有什么贡献呢?

北宋教育哪家强?当然是晏殊最强

1、为古代“高考”所做的贡献

每个人在学生时代除了害怕班级后门站着的班主任以外,就是被各种人夸张称为“人生的分叉路”—高考。你以为不管经过多久你都永远会记住你高考时的场景,但其实现在仔细回想,已经没什么印象。

但学生时代听到高考确实是如临大敌,曾为那两天的考试奋斗的无数个日日夜夜令人难以忘怀,偶尔想问一句:这么讨厌的东西是谁发明的?高考当时还叫“科举制度”,这时候还不能怪晏殊,这么“讨厌”的东西是隋炀帝干的。

隋炀帝

只不过听到“弥封”这个词,各位耳熟吗?但凡是大型考试,考生的所有信息都会被密封条遮住,这就是晏殊为如今高考做的大贡献了。

2、考生的“春天”—晏殊

学生时代常常觉得高考是噩梦,古人也一样,科举制度既是平民唯一改变自己阶级的方法也是考生的噩梦,但晏殊来了,他带走考生的噩梦,带来了科举制的春天,以一己之力促进、推动北宋的教育。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是三十岁的时候考中明经觉得老了,但五十岁考中进士却算是年轻。你想想当代多数人不出意外都是十八九岁的时候参加高考,是不是一下就觉得很人性化?

宋朝科举

晏殊是个脑子很会转弯的人,你就想这么考试,宋人平均寿命才四十九,那最好的结果就是五十岁考中然后就下葬了。晏殊心想:这不行,这还没考试,有才的人也全让活活熬死了。于是就开始了他的改革之路。

先要讲一个重要概念“策论”,这三次改革的核心精神就是要“重策论”。策论简单解释就是命题作文,给考试范围然后考生自由发挥。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侧重考生思想的考题就注定了每个人会出现不同的看法,长久来看会影响到北宋社会的价值取向。比如欧阳修、梅臣等有志之士便因这种制度而脱颖而出。

欧阳修

北宋时期的科举制度具体经历了三次改革,晏殊在这三次改革中身影始终都活跃在第一线。晏殊改了些什么?针对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和要求都进行了改变,简单理解就是调节考试难易度和灵活程度。

就像你给三四岁的孩子做高考题明显是在为难人,五十岁才能考中进士,相当于为了考试搭进去半辈子。

于是在仁宗天圣年间时的第一次改革内容是“兼以策、论升降取士标准”,

原本是必须一字不差的背诵所学的东西,现在不要求你死记硬背了,要结合自身的观点来议论。

晏殊这次改革中剔除了科举从隋朝便存在的弊端,只会背书的孩子现在需要灵活一点,以义理代替记诵,重议论先于声律。

晏殊

北宋后期时才人辈出离不开晏殊这次教育的改革。如果还像从前一样的制度,那情况可能真的会变成考完试就要给自己准备墓地了。

如今流行什么?技术性人才,这种人才不要求你全能,但要求你专精。晏殊也考虑到了这样的情况,古时候的考生四书五经、诗词歌赋样样都要精通才能一路杀进“决赛”去拼个状元。现代要求你背诗,古时候可是要写诗的。

所以在这种“什么都得精通的”情况下,考试当然是难上加难、强人所难。于是在仁宗庆历年间进行了第二次科举改革:“进士重策论,诸科重大义。”考进士时要侧重策论而其他科则是侧重大义。

科举

如果北宋就出现了广告,那么每逢科举考试前,绝对会大肆宣扬:你是否还在为考试科目太多而发愁?是否还在书桌前苦恼?好消息!科举改革啦!“进士科罢诗赋、帖经、墨义,专考策论和大义”!放下手里的诗赋、帖经!只要你口齿伶俐,了解时政就来考试吧!

这便是晏殊参与的第三次改革,他深知纸上谈兵到头来都是空谈,

只有注重策论和大义,才能判断考生是否有自己的政治思想和主见。

这时已是神宗熙宁四年。

经历了两位君王后,科举制迎来了春天。这三次改革晏殊在其中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他将从前刻板教条的科举制变得开放而灵活。

宋神宗

3、“最严的监考官”晏殊

考试中你最痛恨的就是作弊的小伙伴,考完一看排名他从倒数变正数。考试中你最庆幸的就是自己作弊成功,沾沾自喜这次考完回家不会被骂了。作弊在北宋后期的科举考试中基本都被杜绝了,因为北宋有史上“最严的监考官”晏殊。

晏殊在《看验进状举人文卷事奏》中进言道“窃闻差中使勾书吏写进举人文卷施行。其中小辈素无士行,递相鼓扇浇求复考。欲望令中书只差官取进状人卷子看验,特与戒励。”

这就是找皇上告状去了,科举考试中总有些人传纸条还巴结考官想蒙混过关的人,更过分的还有想贿赂考官看考卷的人。

宋朝学子

科举考试中的作弊方式花样百出:托关系不考试直接通过的、和考官攀交情的、考生之间传纸条的、拿钱贿赂考试官想请求考官帮忙改卷子。

晏殊一一准备了对策,首先罢免公荐。原来有人推荐你就可以通过了,现在不行了,找关系的太多了,推荐来的全是草包,自己努力考吧。其次,“动之以情”这套不流行了,你和谁关系好也必须先通过科举考。

最后是那些传纸条打小抄和考完还想偷卷子的同学,晏殊的办法把他们推向绝路,考生信息全部遮挡,考完后会有专门的人来抄录每份卷子。

在字迹相同还看不到考生信息的情况下,当然没办法改卷子了。

古代科举作弊神器

“罢公荐、停公卷, 断用情之路、弥封、誊录”这些制度的确立,保证了科举制度的公正,考生在同一起跑线公平竞争。试想一下,考试内容灵活多变,考试公平公正杜绝徇私舞弊,北宋将迎来多少人才?

上天送给北宋的礼物——大艺术家晏殊

1、北宋倚声家之初祖晏殊

一个朝代的绚烂不只是政治经济发达,还有艺术文化,诗词便是其中一种。所以提起北宋便绕不过宋词,你也无法忽略晏殊、柳永这些诗人。诗词的存在就是一种礼物,晏殊便是上天送给北宋的礼物。

“词”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曾在晚唐、五代风靡一时,反而北宋开国时期,一度陷入低潮、销声匿迹。

柳永

直到晏殊亲手推开了宋词的这扇大门,虽然按年龄算,柳永比晏殊大。但在宋词文学界,柳永得叫晏殊一声“前辈”,晏殊十四岁就已经是皇上钦点的进士了,在政治和文学方面很早就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才会有“北宋倚声家之初祖晏殊”这么一说。

晏殊是位集大成者,他继承了晚唐以及五代中词的技巧和经验同时开辟了婉约派诗词的写法。他的词中虽然不免俗的继承了晚唐和五代最爱的主题“男欢女爱、离别愁绪”。但又脱俗,在这些情感中加上了自己对人生的思想和态度。

晏殊作品

“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万物轮回有始有终,花开花落是无可避免的自然现象,晏殊是感叹韶华易逝,青春不再但明年此时花还会开,何尝不是在表达自己的希望呢?

即使是“小园香径独徘徊”,但说句像心灵鸡汤的话,孤独是人生常态。所以晏殊是表面在感叹离别愁绪但其中关于人生的感悟要更多。

浣溪沙

2、佛系?随缘?实则是豁达

“一曲清歌满樽酒,人生何处不相逢?”这句词出自晏殊的《金柅园》中,晏殊在写这首词时,是十五年后再次来到金柅园和朋友相聚。

但这句词不仅表达了与友人重逢的喜悦,更多的是晏殊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他没有过于执着如今的相聚,而是豁达的认为:有缘的话,我们怕什么不能再见面呢?

晏殊这种词的文学形式对宋词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样豁达的态度也成北宋时期许多文人的榜样。

金柅园

总结

提起宋词,最先想到苏轼李清照但其实晏殊才是宋词“鼻祖”;提起北宋“政界人物”总想起王安石、范仲淹。这么一看,晏殊或许是深藏功与名,不显山不露水,实则他十四岁便开始做官、写诗。

政治方面,他奔走在朝廷上下,

为了将科举制度变得更合理,让北宋的教育出现了生机;

诗词方面,他继往开来,你或许说那些男欢女爱、离别愁苦上不了台面怎么能算为北宋做贡献?但文学的存在本身就是为北宋的“艺术文化”做贡献,何况晏殊词中包含的人生态度影响至今。他是政客,也是才子。

参考文献:

1、《振兴北宋教育的第一功臣》

2、《北宋太平宰相晏殊的诗学思想》

3、《北宋倚声家之初祖晏殊》

更多文章

  • 从范仲淹的交游,浅析宋朝的朋党之争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北宋的朋党之争,朋党之祸,南宋范仲淹

    范公所效力的宋仁宗,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仁慈著称的皇帝,但他也有自己的逆鳞,那就是臣子绝不可结交朋党。因为仁慈,宋仁宗不会对结交朋党的臣子赶尽杀绝,但也绝不会允许他们继续处在高位干预朝政,所以范公再也没能回到北宋政治的核心。宋仁宗之所以对朋党如此在意警惕,大概是东汉的“党锢之祸”和唐代的“牛李党争

  • 从《御制文集》,看朱元璋的文学水平,草莽出身的帝王没那么不堪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从平天下,到治天下都展现出非凡的能力。平天下时,深谙兵法,虽未亲自上阵御兵,却是战略大方向的制定者。治天下时,明代许多制度均出自他手,影响明清两代近六百年,甚至当下。而且朱元璋一生勤奋好学,广泛涉略经史子集,各种历史典故信手拈来。朱元璋本人也颇热衷于舞文弄墨,一生留下不少著作。朱元璋亲自撰写了

  • 一国之君朱元璋,为何容不下首富沈万三,马皇后在中间做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朱元璋与沈万三关系,朱元璋坑沈万三一文钱,朱元璋为何要杀江南首富沈万三

    明朝时期的首富沈万三,坐拥着万贯家财。而倾其家财资助朱元璋、为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资金支持的他,最终却仍被朱元璋所猜忌,没有逃过鸟尽弓藏的结局。沈万三其人沈万三出生于元代末年,原名沈富,其父沈祐也是当时富甲一方之人。据说沈家之所以能够拥有富庶的生活,皆是因为他们家有着一个家传的“聚宝盆”,其间宝物取之

  • 范仲淹戍边写下一首词,虽不如《渔家傲》有名,却真实感人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范仲淹渔家傲最著名十首,范仲淹最好的一句诗,范仲淹五言绝句集锦

    宋仁宗宝元元年,党项人李元昊称帝,为了逼迫北宋承认西夏国,李元昊于次年对北宋发起战争,北宋边军不敌,战败于三川口,李元昊趁机兵临延州城(今陕西省延安市)。消息传到东京,朝野震惊,宋仁宗召回范仲淹,将之与韩琦、夏竦派往陕西,以抵御西夏的进攻,夏竦位高权重,出任陕西经略安抚使,范仲淹、韩琦为副。三人抵达

  • 宋徽宗绝境中写下一首词,凄凉无比,人生结局堪比李煜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宋徽宗李煜同样命运,宋徽宗经典语录,宋徽宗最悲惨的诗

    宋徽宗是北宋神宗第十一儿子,按照正常父死子继的皇位继承顺序,宋徽宗只能做一个王爷,毕竟他的哥哥们可是年纪比他大,更有比他有能力的。神宗去世后,他的嫡子宋哲宗即位,宋哲宗是一个短命皇帝,他还没有可以继承皇位的儿子(本来有儿子,早夭了),就早逝宫中,宋神宗的皇后向氏于同月立赵佶为帝,赵佶就这样做了便宜皇

  • 朱元璋骑马走过田间,看见一位熟睡大汉,从此他有了半个大明帝国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大明皇孙身份被朱元璋暴露,朱元璋跟着谁打仗,朱元璋电视剧全集免费完整版

    朱元璋,1328年生于今安徽凤阳,原名朱重八,幼年生活极为艰苦,从小就给地主放牛,后来为了混饭吃当了和尚。结果因为一场大旱,就算做了和尚也没饭吃,只能拿一个碗一根杆到处去化缘,也就是到处去要饭。一般人在要饭途中受尽种种屈辱,估计是很难忍受的,但朱元璋不仅一一忍受了下来,而且还抽空学了文化,认识了很多

  • 唯一做过乞丐的2个皇帝,朱元璋从乞丐变皇帝,他却从皇帝变乞丐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朱元璋乞丐变皇帝,朱元璋从乞丐当皇帝多厉害,乞丐皇帝朱元璋当了几年

    要说历代皇帝出身最卑微,经历最坎坷的,必定非朱元璋莫属。他父母皆为农民,又在幼时经历了各种天灾,只能到皇觉寺剃度做了小和尚。在寺庙里朱元璋也是做一些扫地、做饭的杂事,还经常遭到训斥,可即便这样也不算他经历过最糟糕的日子,之后当乞丐的3年才是这位帝王人生里最艰辛的时光。不过朱元璋心性坚韧,这些苦难在他

  • 李自成坐拥百万精兵,所建立的王朝,为何只有短短42天便倒台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李自成死后他的几十万大军哪去了,李自成如何崛起的,李自成简介及传说

    在中国的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的朝代,很多农民揭竿而起,推翻暴政,建立自己的新政权,明朝也不例外,最后一位崇祯皇帝在纷纷处死所有的嫔妃后,自己和贴身小太监王承恩逃往煤山,准备上吊自缢,小太监一番话,才让崇祯彻底醒悟过来,如果当时不杀魏忠贤公公,任由东林党人胡作非为,大明也不会落到如此地步。就这样,两人相

  • 岳飞墓前原本跪有5人,为何如今只剩秦桧4人?另一人到哪里去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岳飞陵墓前跪着的四个人都是谁,岳飞墓前跪着五人有多久了,岳飞墓前为什么跪五个人

    然而就在他“请缨提锐旅”,就要直捣黄龙的时候,却被秦桧蛊惑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急召,最终被罗汝辑、张俊、秦桧三人商议以“莫须有”的罪名判定死罪,让小吏万俟卨将其杀害于风波亭外,那一天大雪纷飞,似是在为冤屈中离世的一代英雄而悲伤。抗金名将韩世忠听说岳飞的死讯以后,非常愤怒地去找秦桧:“他到底犯了什么罪?

  • 朱元璋铸币仅加一个字,便解决了世界性难题,让贪官无处遁形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元璋铸币图片大全,朱元璋惩罚贪官,朱元璋时期一两白银

    哪一个皇帝在登上宝座的那一刻不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低头,战场上血流成河。但史书记载却有“暴君”和“仁君”之分。朱元璋在其中的定位,却是无法捉摸,他虽然在世人眼中是个“暴君”,但他在保卫疆土、治理腐败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贡献,有着无数丰功伟绩。朱元璋便解决了钱币造假事件这一世界性难题。如胡惟庸案,它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