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阅读历史的时候,既会感叹那些盛世王朝的强大,也会对清朝末期的软弱痛恨不已。我国近代以来所遭受的一系列耻辱,可以说清政府要背很大的锅。
在前期,清朝还是非常厉害的,也出现过“康雍乾”盛世。不过,就是因为仗着自己是“天朝上国”,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完美地错过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等到其他国家都经过革命强国之后,清政府已经完全不是他们的对手了,特别是在思想方面。清政府封建统治的腐败与软弱,才是他们最根本的弊端。尽管在其他方面上,说实话清政府还是可以与西方列强一较高下的,但他们却根本没有心思、能力强国。
曾有人做过这样一个比较,相对于明代末期,其实清末政府的税收还是很多的。也就是说清政府还是很有钱的,但那些钱却都花费在统治者身上,并没有用于强国。也正是因为如此,虽然李鸿章当时有组建了号称“亚洲第一海军”的北洋舰队,可还是在甲午海战中败于日本。
此外,还有一件事可以充分地说明当时清政府在经济上的腐败。在1884年的时候,李鸿章前往德国的一个马克沁机枪厂参观。这种机枪大家应该不会陌生吧,在一些抗日战争题材的影视剧中都有它的身影,杀伤力是非常大的。尤其在一战的时候,马克沁机枪被广泛应用,风靡一时。
而当时德国工厂的老板也清楚李鸿章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清政府,只要搞定他,一定又可以为自己的工厂增添一位大客户。为了充分演示马克沁机枪的威力,特意令人操作马克沁机枪,仅仅用了几十秒时间,一棵非常粗大的树木就被拦腰打断了。
那还是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虽然清军一直以来就有专门的火枪营,但很明显在马克沁机枪的对比下都弱爆了。如果大量买进这种新型全自动机枪,也不至于像之前一样被英国殖民者打得毫无还手之力了。李鸿章虽然也被马克沁机枪的威力震撼到了,但好在他知道自己代表着整个清政府,并没有立即表示要购买。
马克沁工厂的老板本以为李鸿章是在意机枪价格,但没想到对方随即问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李鸿章跳过价格,直接问他们刚刚一共消耗了多少弹药,德国人如实回答300发。
仅仅在几十秒的时间内就消耗了这么多弹药,虽然它的杀伤力是很大,但同样对弹药的消耗也很大。可能一架马克沁机枪价值不菲,但李鸿章已经意识到了其实更加不菲的是对弹药的消耗。于是,李鸿章当即表示这种武器消耗弹药太快,大清国用不起。听到对方这样的回答,德国人都沉默了,他们原本想着对方可能会是一个大客户,没想到却仅仅因为弹药消耗问题而打消了这个念头。
可能在此之前,外国人印象中的清政府是非常富有的。当初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不仅割地,还赔偿了大量钱财。并且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抢夺了大量价值连城的财宝。现如今,竟然连购买武器都需要着重思考一番。
洋人自然是不清楚其中的缘由,可李鸿章作为朝廷大臣,他非常清楚朝廷的钱财都花费在什么地方,哪里可能有额外的资金用于军事方面。
除了我们所熟知的慈禧太后的铺张浪费之外,还有大量的皇室宗亲以及八旗子弟,都需要朝廷供养,那可是一笔很大的开销。尤其是八旗子弟,人数众多,根本没有收入全凭朝廷来供养。
总得来说,清政府的腐败、软弱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也是历代皇帝留下的一些积弊所导致的。可以说是历史的悲哀,才有了不断被列强欺辱、压榨的经历,那些丧权辱国的条约更是不堪入目。
另一方面,如今对于李鸿章这个人的争议也越来越大。有些人认为,李鸿章就是历史最大的罪人,当初那些丧权辱国的条约就是他一手签订的;可也有一些人觉得,李鸿章身处那个时代根本没有办法左右大局,只有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来做到最好。如果他不签订那些条约,同样还是有其他人去做的,毕竟李鸿章并不是最高的统治者,其实他本身还是非常伟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