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朝建立之后,在唐太宗武则天等人的继承之下, 在唐玄宗时期可谓是发展到了大唐最鼎盛的时期,万国来朝,大唐以最开放最包容的态度迎接着世界 。然而正是在最鼎盛的时期,大唐却盛极而衰,一场战乱席卷了整个唐朝,那就是安史之乱,这场战乱甚至于逼得唐玄宗都不得不逃难。
这场安史之乱中,安禄山仅有三镇兵马,为何能够将唐玄宗逼得狼狈不堪呢?安史之乱的正式爆发要从公元755年开始说起,这一年中,被唐玄宗赋予重任的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发动叛乱,在此之后,一些乱贼纷纷跟从,因此在惊慌失措之下,唐玄宗也只能够紧急逃跑,前往西蜀避难。
安禄山能够叛乱,得益于唐朝的兵役制度。首先在唐朝建立之初,采用的兵役制度是府兵制,这种制度在很多朝代尤其是乱世是被广泛应用,简单而言这种制度的根本就是使得兵农合一,闲时是农,负责种地,一旦有战事发生,立刻可以奔赴战场杀敌。这种制度在战时非常的有利,既保证了有人耕种,这些人又能够在战事发生时迅速成军。
然而,所有的制度都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改变。在唐玄宗时期,关陇贵族已经失去迅速成军的能力,毫无战斗力,因此唐玄宗下令将府兵制改成募兵制度,这种制度为安史之乱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募兵制度类似于职业军人的模式,通过招募的方式来选拔士卒,然而这种选拔方式的不利因素就是导致了招募来的士卒与地方军阀的联系加深。并且募兵制度不仅局限于汉人,也包括胡人,正是这种不限制的方式使得安禄山的军中大部分都是胡人将领,这些胡人很少接触中原王朝的儒家文化,因此导致这些胡人只认自己的将领而不认皇帝。
在募兵制实行之后,唐朝的节度使权力则越来越大,渐渐的成为了吸附在唐朝身上的一个吸血虫,这些节度使对于朝廷而言也渐渐的尾大甩不掉。因此,当安禄山作为三镇节度使发动叛乱之后,尽管手中只有十五万的兵马,但是唐朝的兵力大部分都集中在那些节度使的手中,因此在一部分节度使作壁上观的情况下, 很快在天下掀起了混乱。
而安禄山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发动叛乱,唐玄宗也可谓是“功不可没”,在安禄山发动叛乱之前,高力士就提醒过唐玄宗,安禄山手中的兵力太多,担心他一旦拥兵自重,发动叛乱将难以解决,然而唐玄宗却并没有将高力士的提醒放在心上。杨国忠也提醒唐玄宗小心安禄山,然而唐玄宗偏偏认为一切尽在掌握,因此对于杨国忠的提醒,唐玄宗也没有做任何的防止措施。
最后,安禄山反象已现,众多的大臣提醒唐玄宗,然而唐玄宗仍然无动于衷,甚至将这些大臣交给了安禄山处置。终于在天宝十四年时,安禄山发动叛乱,逼得唐玄宗只能撤退避难。天下承平已久,军队没有战力,根本不是早已处心积虑准备反叛的安禄山的对手,因此安禄山仅仅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便打到了洛阳,直逼长安。
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等人,定下了死守潼关,与叛军打消耗战的策略。然而唐玄宗却认为他们与叛军私通,因此将他们处死,后来又派哥舒翰领军。哥舒翰查看了两军形势之后,也认为死守潼关才是正确的选择,然而唐玄宗却下令要求出战,最终打败,哥舒翰也被部下裹挟投靠了叛军。
随后潼关失守之后,叛军趁势进攻,长安已经难以保全,于是唐玄宗只能狼狈逃窜,而东西二京,也因此落入到叛军的手中。最后唐军经过了八年苦战,才终于平定这场安史之乱,然而因为这场叛乱,这个经过几代明君治理才有的大唐盛世,却再也消失不见,唐朝也开始走下坡路。偌大的一个鼎盛王朝,因为一个节度使,最终由盛转衰,彻底的一蹶不振。
参考资料: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