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历次的对外战争中,宋军总是败多胜少,这和宋军缺少精锐的骑兵,主要是步兵的军事组织有着很大的关系。
其中组建骑兵所不可或缺的马匹,对于宋军来说一直是一个头疼的问题,朝廷想多很多种办法,但是都没有解决这个难题。
比如说和边境的游牧民族做交易,用内地的丝绸、盐、铁等物资来换取马匹,不过最后发现这些换取的马匹素质都不高,虽然可以作为战马用,但这些马匹不是好马,其耐力和持久力等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
在和少数民族的边境交易中,他们是不会把优质的战马出售给宋朝的,最多也就卖些劣质马或中下等的马匹,因为他们也害怕宋军买了优质马匹后会有其他方法繁殖这些马,造成对自己比不力的影响。
此外,宋朝也想过自己在某些地区养马以改善宋军骑兵少马的问题,但是花费太过夸张,最终也只能放弃了。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谈谈:
宋代的骑兵情况
与之前的唐代相比,宋朝因为自己没有战马产出地,所以宋代的骑兵数量相较于前是大大减少了的。
为了获得组建骑兵所需要的战马,在北宋时期朝廷通过各种办法想方设法的购买需要的战马。
到了北宋最鼎盛的宋仁宗时期,据记载当时宋军拥有约二十万左右的骑兵。但是宋朝的骑兵水分是比较大的,保守估计的话当时宋军的骑兵数量约十万左右,但是这只是拥有十万骑兵,而不是所有骑兵都配备有战马的。
因为极度缺少马匹,宋军内有的骑兵只是在名义上是骑兵,其实根本没有战马乘坐。如在边防要地,宋军布置在此处的精锐部队中有高达30%的骑兵是没有战马的,至于内地的部队,那更是有超过50%的骑兵没有马匹。所以实际来说,这样的部队和步兵来说并没有多少区别,属于末流的骑兵部队。
如果按照上面的规模统计,宋军有骑兵数量约十万,战马最多为六万匹左右。当时宋朝的主要作战对象是辽国,而辽国的常备骑兵约为十二万左右。数量看上去并不多,但是这样的一个骑兵同时配备了三匹战马,战马总数量高达三十六万匹,是宋军的六倍。因而辽军具有长途作战能力,但是宋军则无法做到。
并且宋军的骑兵并是不集中在一起的,而是把骑兵分散在各地的,主要是因为形势所迫。对于北方的强敌辽国和西夏来说,他们是游牧政权,不需要固守草原和沙漠。但是,宋朝大部分都是城池和耕地,这些东西不得不收。所以在各方面因素的作用下,宋代的骑兵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并不大。
宋朝养马的情况
在宋代一度兴起过养马,比如北宋就有专门负责养马的机构以及相关制度,我们以北宋马政来说明。
实际上为了解决获取组建骑兵所需要的马匹,北宋在马政上曾经投入了很大精力,它构建起了从养殖到运输再到作战的一整套体系作为保障。
宋代地方各路有转运使专职负责钱粮转运调度,后来为了增加效率和限制转运使权限,还增加了军需司一同负责粮草转运。当然也包括了战马的运输。
在当时的宋国国内养马所需要的马种的质量是相差极大的。从北到南,从西到东,质量呈现出逐级递降的趋势,史书记载:“冀北、燕、代,马之所生,胡戎之所恃也”。
宋代牧马业的在战争中失去了传统的畜牧业基地,使得朝廷不得不在黄河中游和中原地区内开展牧马活动。
但是,江南闷热潮湿的气候条件对马匹的饲养是非常不利的。马匹对于气候条件的不适应,体现在马匹的养殖成活率低下以及疫病蔓延导致马匹的死亡。
据北宋资料记载,饶州孳生监所载相关数据:
“所蓄牝牡马五百六十二,而毙者三百十有五,驹之成者二十有七"。其用于繁殖的种马562匹,死掉了315匹,占56%,剩下的247匹育有马驹27匹,成活率仅为10%,可见它的繁殖率之低。沿边所市之马,历经长途运输至内地,因“非本性所宜,例生诸病,因致传染”,往往一匹马得病,短则一月之内就会传染成群,造成大量死亡。
所以在宋代内陆地区养马是费力不讨好的一件事情,最终也没有持续下去。
综上所述,在宋代因为战争的原因,宋军希望能够组建强大的骑兵部队,但是因为极度缺少战马而不成形,朝廷想过自己养殖战马,可惜花费很高收到的实效却很低,因而绝大多数时间只能采用交易的形式来获取所需要的战马,骑兵的组建受到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