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于1811年出身于湖南长沙,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他的一生最辉煌的一笔职业生涯中,就是一手打造湖南湘军剿灭了威胁清王朝的太平天国政权。作为一个书香门第出生的他,从小饱读诗书,精通四书五经,能在军事上有如此成就,确实是个奇迹。
湘勇
1864年7月21日,曾国藩呕心沥血经历了13年,到如今,时任两江总督的他终于迎来了一个天大的喜事,那就是他的亲弟弟曾国荃率领湘军,一举攻破太平天国的首都—南京,接着太平天国的“忠王”李秀成也被俘虏了。
虽然这是个多年努力成功的辉煌大事,可是曾国藩却一点高兴不起来。他也知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的道理。因为当初清王朝为了对付太平军,八旗绿营都被打得落花流水,一筹莫展,只能请曾国藩出山,曾国藩不负所托,在老家湖南,招募乡勇,经过几年努力,把几千人的湘勇打造出了拥有12万人湘军队伍出来。
但是如今太平天国这根毒刺已经被拔出,曾国藩的湘军已经无用武之地了,有道是卧榻之侧岂能容他人酣睡,再说当时清廷本来就是慈禧太后一手掌政,既然太平天国已经灭了,慈禧肯定会腾出手来削弱他的湘军势力。而且民间早有传闻,说曾国藩有黄袍加身称帝的野心,要是这话传到了慈禧耳中,那曾国藩的下场可想而知。不过曾国藩从下饱受儒家文化思想,知道兹事体大,他自己并无此心,但是三人成虎没事也能闹出点事,想到这里,曾国藩不由得直冒冷汗。
还有对于李秀成描述的南京城里有“圣库”,里面金银入海,字画如云,曾国荃却在奏折里只字未提,朝中有人说曾国藩中饱私囊或者分给部下了。这让曾国藩感到格外的恐惧,这显然就是欺君之罪,按照大清铁律,应当诛灭九族。曾国藩不愧是独断专行、心狠手辣。他没等慈禧将李秀成提到北京,就在南京秘密将把李秀成杀害了,并安排人精心修改李秀成的口供。这一下子死无对证,慈禧也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
俗话说得好,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曾国藩树大招风,他在朝中的敌对势力,也因为这个事大做文章,联名上书向慈禧告状,说曾国藩“欺君罔上”。慈禧这边先是安然不动,下旨嘉奖曾国藩曾国荃等人。慈禧太后来这么一出,反到让曾国藩寝食难安。在几个夜晚的辗转反侧,反复思量之后,曾国藩下定了决心,既然自己功高震主,惹人非议,那就表达自己忠心,毅然下令裁撤自己的湘军。但是他的弟弟曾国荃却不乐意了,也因此湘军集团异口同声强烈的反对,但是曾国藩心之如此,用裁军来平息慈禧对他的怀疑。
曾国藩的裁军上奏朝廷,得到了批示,慈禧同意裁军,并对他的此举感到十分的满意。曾国藩首先拿曾国荃的吉字营下手,将吉字营2万人缩减到了2000人,这样大幅度减少了军费的开支。
湘军攻破南京
鉴于曾国藩在剿灭太平天国的卓越表现,懂得适可而止,审时度势,清政府继续又任命他为直隶总督,执掌北京的军政机要。
最后想评价一下,曾国藩不愧是是晚清的一个奇人。他领导的湘军队伍最高峰达到30万人,而且手下都是猛将如云,谋士如雨,个个不畏生死,忠心不二效忠于他,相当于曾国藩本人的专属军队了,这支军队只听命于他,根本不受清王朝统治,实力曾经达到足可以政变的程度,一举推翻清廷也是大有可能。但他还是采取了明哲保身,忍辱退让,后来他写家书不光是为了教育自己的子孙后代,更是教导几个嚣张跋扈的兄弟。他在与慈禧的明争暗斗中,始终以家国为先,处处隐忍退让,不愧是中国近代史上唯一一位能把学问展现的流光溢彩的能人和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