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诸葛亮就是人们心中智者的象征,《三国演义》以及其他众多的影视作品当中诸葛亮的形象都是一派仙风道骨。
生于乱世的他,一生都在为建立蜀汉政权而呕心沥血,这样一位才智过人的智者,生前为蜀汉的天下呕心沥血,在他死后同样也留给了刘禅一个锦囊,但是这样一个锦囊妙计,刘禅却没有看懂。其中的奥秘,直到2000年后才揭晓。
三国时期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卧龙凤雏,得其一者的天下”。而这当中的“卧龙”就是当时居住在草屋当中的诸葛亮。那个时候的诸葛亮过着不问世事的生活,但实际上世间事尽在他的眼底,逐渐,其“卧龙”的名号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来请他出山的人也越来越多,其中就有刘备。
在经历三顾茅庐以后,诸葛亮加入了刘备阵营,蜀汉争天下也在这个时候拉开了帷幕,刘备本是一介莽夫,但凭着一腔热血和他对于人才的重视,很快身边也就聚集起一批能人干将。
天下三分,每一个统治者都想要开拓自己的疆土,成就千秋霸业,刘备也不例外,再有了军事诸葛亮之后的蜀汉如虎添翼,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建立自己的基业,然而常年的战争让当时已经六十三岁的刘备心力交瘁,最终在公元223年和东吴的一场战争过后,刘备受伤严重。
他已经没有能力再回到蜀汉的都城了,于是刘备将儿子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他告诉诸葛亮希望他能够在自己死后,继续辅佐自己的儿子巩固蜀汉政权,诸葛亮看见自己辅佐半生的明主就这样死在了创建丰功伟业的途中,内心很是悲愤。
在刘备死后,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成为了辅佐大臣,战争还在继续,对于蜀汉而言北伐是权力扩张的最好途径也是先帝未能完成的事业,自此诸葛亮的后半生全部“交付”给了北伐战争。
很显然的一件事情就是,一个王朝不可能在任何的时期遇上的都是一心只有国家的君主,刘禅就是这样一位后主,在位期间的刘禅并没有专注在对于蜀汉政权的建立。自北伐战争开始,蜀汉的政权可以说已经走在下坡路上了,统治者的不作为,百姓民不聊生,国家动荡不安,而诸葛亮的生命在一次次的北伐战争中也渐渐地走到了尽头。
我们翻开历史书籍无论是《史记》还是《三国志》又或者是小说《三国演义》在其中对于诸葛亮的记载都是一位忠君的贤臣,然而自古英雄多薄命,见证了太多血与泪的诸葛亮也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北伐时期,诸葛亮先后五次发起对于曹魏政权的进攻,而在每一次的战争当中,诸葛亮都是亲力亲为地处理军中政务,过度的劳累让诸葛亮的身体越来越差。
在第五次的北伐战争当中,诸葛亮在对于曹魏军队进行一系列计策战略之后病倒在了战争的前线,最终在五丈原的军营当中诸葛亮结束了自己短暂但是辉煌灿烂的一生。
在死之前,诸葛亮也依旧不忘先帝刘备对于他的嘱托,写下了被后世传颂至今的名篇《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一生都在践行这句话。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有勇有谋的人,他在死前留下了一个锦囊直到两千多年后人们才读懂它真正的含义。
一生戎马,为国捐躯的忠臣,在死后本应大加封赏,以最高礼仪安葬,但是诸葛亮留给刘禅的锦囊中却说,自己死后只需要四个人用麻绳抬棺,前往定军山,不需要更多的人跟从。刘禅只以为这是诸葛亮的遗愿,但他却不知道这是诸葛亮最后留给他的计谋。
于是刘禅下令由四个士兵抬棺前往定军山,沉重的棺木,加上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肯定会有一些其他的陪葬的东西,棺木的重量根本就不是四个士兵可以抬起来的,四个士兵当中的一个就提出了这样一个想法,干脆随便找个地方将棺木直接埋了回去复命就行了,只要大家都不说就没人知道。
其他几人思量过后,也接受了这个提议,将棺木草草下葬以后,四个士兵就回到了蜀汉国都,向刘禅复命,刘禅虽然无能但却也不是个傻子,他清楚地明到白定军山的路程,更何况还是只有四个人抬这样沉重的棺木,一怒之下便将四个士兵杀了,四个士兵死了,诸葛亮葬在何处也就成为一个谜。
所以这个所谓的锦囊就是在告诉刘禅安定地生活,不被打扰的生活是他想要的,也是生活在蜀汉的百姓们想要的,和平安定才能使一个国家长久地存在下去,然而那个时候的刘禅并没有明白。
诸葛亮这样的一个计策,在两千年后的人们才真正懂得和平安定的生活是多么的重要,虽然刘禅并没有在当时就明白他的意思,但他通过这样的方式,给了自己的死后生活一片净土。
是啊,“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的一生所具有的传奇性被历朝历代所赋予不同的表达,或许这个所谓的计谋是否真实还有待考究,但是“和平安定的生活”确实是先辈们所希望的,也是我们所希望的。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