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夏季来临之时,我们都会感慨是空调,电扇,扇子救了我们一命。在极端天气来临之时,大部分人会感到非常难受。现代社会还好,我们有很多科技来帮人们避暑,但是古代人面对酷暑的环境时,别无他法只能忍耐罢了。然而不幸的是,过去的气温还要远比现在的热,就比如,乾隆8年时期号称中国历史最热的夏天。
那么究竟有多热呢?乾隆为此写了一首诗,“辗转苦烦热,心在黔黎旁。”这一年,他对着无数的上奏折发愁,奏折上的内容全是关于高温天气的,让这位皇帝十分头疼,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历史上最热的夏天
乾隆八年,一场天灾降临人间,北京城以及中原地区呈现了“烧烤模式。”据说当时的最高气温是44.4℃。肉眼可见,无数的树木开始焦枯死去,庄稼枯萎在土地里,就连金属也出现了被融化的迹象。山火不断,石头土壤都散发着一种焦糊的味道。哪怕你处在阴凉处,那屋内的器具也摸起来滚烫。
有相关史料记载,五月苦热,土石皆焦,桅顶流金,人多热死。生活中的器皿都被热化了,更何况是人呢?人在气温超过40度的时候就会感觉身体不适,身体的水分会加速流出,容易出现脱水等现象,一般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抢救及时很快会导致人的死亡。
据说在京城附近热死的人数就超过了1万,人这些大多是老人和孩童以及身体肥胖之人。他们也许有些先天有些疾病,在面对这样的高温下,身体器官和容易衰竭。
当然也有一些穷苦的人家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出门干活。但是温度太过于炎热,加上人们劳作运动,身体上的水分更快速的蒸发了,水分根本无法补充。而且长期的暴晒导致皮肤的溃烂,伤口感染。令人可悲的是, 辛苦劳作之人最终的结果是被活生生热死了。
皇宫贵族的情况远比这好很多,其主要是他们可以用来硝石制作冰块。一批一批的冰块送进宫中,使这些贵族们得以喘息。但即使是这样,他们并没有觉得畅快,而是依然人心惶惶,面对这样的极端天气,他们束手无策。
以上都是高温天气带来的直观影响,但是人们还没有意识到真正的灾难还在后面。
共同面对灾难
祸不单行,极热的天气导致水分的蒸发,于是旱灾如期而至。河水水井的水位严重下降,有的地方还露出了河床。
水资源严重的短缺,导致水比油贵的现象出现了。人们自己喝水都不用,更别提去用水浇灌庄稼了,很快饥荒年代到来了,饿死的人不计其数。人口大规模的迁移成了难民,给当时的社会治安带来了一定的混乱。
当时的政府也做出了不少努力,面对极热的天气,他们没有摆烂,而是积极应对。政府和人民共同团结起来,一起对付极端天气。在乾隆的批阅下,文武百官们在清城的各个街道以及纳凉的门洞的地方安排发放冰块和降暑药。
从精神方面,乾隆祭天祈祷下雨。虽然这种方式是迷信的,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但是他祈求下雨行为是给老百姓加了一针定心剂,让百姓们认为皇帝是和他们一起同甘共苦的,明白清政府是特别想尽快解决高温的,这样的行为给老百姓的心中燃起了一丝希望。
的确,乾隆政府积极抗灾。面对旱灾,乾隆让户部给这些难民发放赈灾的银两,而且开设了赈灾的粥棚,给那些饥饿的灾民们分发粮食。还安排大量的人马将这些灾民们迁移出去,到其他的地方谋生。
为了救助灾民,清政府花费了不少财力人力。据说清朝的银库存银最多也只有1100万两,但是为了解决这次灾荒,清政府几乎把几年来的储蓄给掏空了。但是为了让社会恢复正轨,政府必须咬牙坚持,而且颁布了许多刺激经济复苏的法案,安抚灾民的心。
比如,当时会有许多黑心商人发国难财,给本来就不富裕的百姓们再当头一棒,为此朝廷大力打击这些奸商,稳定市场粮食价格,维护了社会秩序的同时让农民们继续栽种。好在在清政府的努力下,天下并没有大乱。
出现极端高温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么高的温度呢?据科学家的相关研究,这次的高温是有迹可循的。新中国成立后,1999年我国华北地区也爆发了一次高温,根据各个气象台的追踪发现是气压差导致的。
当时贝加尔湖为高压的,咱们东北地区为低压。高压自然要往低压走。东北因地区的特征使得贝加尔湖的高压并没有往东北方向延伸,而是向华北方向延伸,导致了北京城区域时刻保持着极高的温度,达到了42度。
由此可以推断出乾隆8年的那一次高温天气的成因应该是差不多的。只不过是当时科学发展并不发达,人们认为天降灾难是天在惩罚这个国家,但其实这只是大自然的力量而已。
根据以上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的力量在自然面前是相当渺小的,仅仅是高了几摄氏度,对于人来说是灭顶之灾。全球气候剧变,人只能在不停的挣扎,却对这样的极端天气无能为力。我们可以看出人是脆弱的,为此更能体现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地球并不需要我们保护,我们保护环境是为了拯救人类自己。
如今工业的发达,导致人们会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使得全球变暖的速度加剧。而人类为了对抗高温,又发明了空调电扇等家用电器,他们也依然会排放二氧化碳对空气造成污染,并加剧了全球变暖,这样的恶性循环,人类总有一天会尝到苦果。我们应当在和灾难斗争的过程中,也要好好的反思,免得自己毁灭自己。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