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被他国囚禁至死,对楚国来讲无异于奇耻大辱,《史记》记载,“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先秦时期的老百姓,讲究“以直报怨”,楚国必须雪耻,让秦国付出代价,一时间成为了楚人的共识。
[var1]
然而此时楚国的庙堂之上,却出人意料的寂静,除了象征性地表示断交,竟然没有其他动作。刚刚登基的楚顷襄王,正忙着享用来之不易的权力果实。一干朝臣,也惧于秦国强大的军事实力,装作太平无事。只有一个流放江南的屈原,整天边走边骂,却离朝堂越来越远。
更为可笑的是,短短三年不到,在秦昭襄王的威胁下,楚顷襄王摇身一变,成了秦楚交好的使者,不但频频向秦昭襄王示好,还迎娶了秦国的王妃。一时间,赞美秦国成了楚人间的政治正确,凡是有害于秦楚关系的言论,都会在第一时间遭到封锁。
[var1]
楚顷襄王熊横种种懦弱的表现,和他的经历关系密切。楚怀王在世时,宠幸妾室郑袖和小儿子子兰,熊横作为太子,却只是个工具人,屡次被送到秦、齐当人质。
这段经历让熊横明白一个道理,生在帝王之家,根本不存在血浓于水,只有权力才是最靠谱的朋友。于是,当楚怀王被秦国扣押后,他急不可耐地许诺齐湣王土地,匆忙赶回国家登基。
其实对比弟弟子兰,熊横表现只是平平无奇,他想要的只是在怀王死后顺利继位,而子兰却不惜将父亲送向牢笼。身为一国之君,楚怀王会被秦国扣押数年,子兰起到了很大作用。
[var1]
公元前299年,秦国攻打楚国,一年之内连下八城。为了扩大战果,秦昭襄王想了一条毒计,哄骗怀王前来结盟,然后逼他交出城池。
楚怀王和秦国打了几十年交道,自然清楚其目的,一旦自己落入对方手中,那就只能任人鱼肉。可如今楚国势弱,如果激怒了秦王,刀戈又起,楚国不免又要遭受一番浩劫。
此时的楚怀王早已不复当年合纵伐秦的锐气,现在的他只想陪着郑袖等人安享晚年。拿不定主意之际,他叫来大臣们商议是否赴盟。
外交大臣昭睢和屈原纷纷表示“秦虎狼,不可信”,并且建议怀王力战到底。就当时的格局来讲,楚国还有很大的战略空间,远远没有到任人宰割的地步。秦昭襄王的威胁,不过是玩了一场心理战。再不济,楚国完全可以将失掉的城池送给齐国,换取齐国的援助。
[var1]
然而公子子兰这时站了出来,展开了他人生中最大义凛然的一场演讲。在他的陈述中,怀王如果前去会盟,既有利于免除刀剑之祸,还能给楚国带来一个强援。
子兰的话听起来颇具煽动性,如果他没有同秦人勾结的前科,那这番话就更具说服力了。当年楚怀王要杀张仪,正是他和靳尚、郑袖收了钱后竭力劝阻,才让张仪逃过一劫。此外他还伙同上官大夫,培植自身势力,排挤屈原等人。
可惜怀王对这些事一无所知,在他眼中,这个小儿子聪慧过人,他说的话一定有道理,再说了哪里有儿子害老子的。于是,怀王便带着几名护卫,轻装赴盟。谁知道刚进武关,秦国的伏兵就一拥而上,将怀王绑到了咸阳。
[var1]
秦昭王要怀王献出巫郡、黔中郡,却遭到楚怀王的一顿臭骂,他还大喊,我的儿子一定会救我回去。
遗憾的是,怀王的儿子们正在为争夺王位费尽心机。身在齐国的太子熊横,许给齐王五百里土地,换取回国的权力。公子子兰在朝中跃跃欲试,时刻准备夺权。
事实上,楚怀王曾经成功逃离过咸阳,可因为没有人接应,被秦兵抓了回来。这位叱咤战国数十年的君王,最后在苦闷和等待中耗尽了自己的生命。
[var1]
可笑的是,他的死并没有唤醒儿子们的血性。熊横继位后楚国国力日衰。公元前278年,国都郢都被白起攻破,楚怀王的陵墓被掘地三尺。子兰仍旧沉迷于收受贿赂和权力斗争,彻底将屈原排挤除了楚国政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