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最后一百年是怎么过的?安史之乱后,唐朝竟然还能延续一百年

唐朝最后一百年是怎么过的?安史之乱后,唐朝竟然还能延续一百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1260 更新时间:2024/2/4 20:44:03

虽说,最终大唐朝还是以及其惨痛的代价镇压了安史之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唐朝已解决了藩镇之祸。

在唐代后期的藩镇里,东南藩镇从财力上支撑朝廷,边疆藩镇对外作战,中原藩镇则镇遏河朔、屏障关中、沟通江淮。河朔藩镇与中原藩镇在割据与防割据的相持关系上,中原藩镇与边疆藩镇在维系内外均势的平衡关系上,边疆、东南藩镇与中原藩镇在武力和财力的相互依赖关系上,构成了一个既密切联系又互相制约的整体结构。从而,唐朝相对稳定统治了一百多年。

但是,在安史之乱结束后,直到大唐王朝覆灭的百年时间里,各大藩镇虽然从名义上效忠于朝廷,但是,实际上二者之间还是暗流涌动。

唐朝的国力,在玄宗登基后的天宝年间达到巅峰。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唐朝的国力急速下滑。此后,仍有安史残党在河朔地区活动,与朝廷分庭抗礼。由于,此前朝廷在岭南乃至江南一带设立了大量藩镇,朝廷日渐衰微的控制力已无法控制各大藩镇,只能坐视藩镇割据。

不过,此时的唐朝与没落时期的东汉有本质上的差别,并未因群雄割据而变得奄奄一息,反而,统治中原长达一个半世纪。笔者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现象亦与藩镇割据有很大的关系。各藩镇与朝廷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了一种巧妙的平衡。

可以说,就是这种微妙的平衡,才使唐王朝没在朝夕之间分崩离析。

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著名学者韩国磐,就针对藩镇崛起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韩国磐认为:在安史之乱被平定后,中国的庄院经济蒸蒸日上,大土地私有制成为大势所趋。众所周知,每个统治藩镇的节度使往往坐拥良田千倾,且名下有大量庄园经济。

所以,这些节度使们为了维持自己的利益,避免自己的资产受到朝廷的染指,势必会采取一定措施,进而形成藩镇割据的形势。因此,安史之乱结束后藩镇问题非但没有迎刃而解,节度使们反而竞拥强兵,藩镇问题日渐恶化。

许多史学爱好者赞同这一说法,并进一步推断,藩镇兵强马壮,且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特别是战斗力强横的牙军,原本这些军队都是地方富豪的私人武装,也是藩镇地区地主阶级的武力代表。各地节度使之所以能够手握重兵,离不开这些地方地主阶级的支持。

正是这种军阀势力与大地主经济的紧密结合,使节度使们拥有了割据一方的资本。

不过,也有一部分朋友否定了该观点,他们提出,并非所有藩镇都参与到割据中,例如:郭子仪等一些本身拥有大量田产庄园的节度使依旧安分守己,其治下的地主阶级也不支持、拥护割据。反观同样以大土地所有制治国的北,朝廷还曾推行了一套支持武将购买田产的政策,但是,北宋却并未出现割据现象。

所以,藩镇割据是一种在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产生的现象,与大土地所有制无关,是一种游离于中央集权之外的政体形势。

除了上述两种论调外,还有人觉得,藩镇完全受到武人支配,因而,造成割据现象的始作俑者正是军士。这些地方色彩非常严重的私兵出身于劳苦大众,他们以当兵作为谋生的职业,依靠武力巧取豪夺。因此,割据地区的社会基础是完全建立在军士之上的,节度使必须维护这一人群的利益,代表这一人群的意志,才能收获他们的支持。

这种说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藩镇割据的最大受益者不仅是野心昭彰的节度使,还有最底层的军士。军士是否拥护节度使,都是围绕着利益进行的。

简而言之,“嗜利性”才是导致藩镇问题的重中之重。

还有些学者改变了视角,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待这一问题。他们提出,五代时期的商人们往往会选择依附于某个军队,许多军阀也会进行经商活动。在利益的驱使下,军阀往往会与商人有债务关系。当军阀选择进行割据时,商人自然会理所应当地成为藩镇的经济后盾。

根据这种说法来看,经济才是割据势力最重要的社会基础。自唐中期以后,军阀与商人的地方利益大体一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关系使他们在反叛朝廷的旗帜下联合勾结。商人是藩镇势力不可或缺的社会力量,而割据政权又是保护商人利益的保护伞。

实际上,唐朝中期以后的藩镇形势复杂,每个藩镇治下都有相当规模的土地、人民,又有独具特色的私人武装,在财赋上又与中央朝廷互不相关。因此,藩镇的形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我们不能将藩镇问题视作某种单一社会条件的产物,而是因各方面社会因素及社会矛盾综合造成的结果。

所以,关于藩镇问题,史学界的观点虽多,却都不尽然,还需综合考虑。

参考资料:

【《安史之乱》、《唐代藩镇研究》、《试论唐代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

更多文章

  • 李世民残杀10个侄子时,父亲李渊说了14个字,不料事后全部成真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但人无完人,在李世民的光辉功绩下却深藏着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情,这也是他最被人诟病的一件事——那就是杀兄弟逼父亲抢皇位。熟知这段历史的人应该知道,即使李世民有能力有才华,还立下了无数功勋,但依旧不是父亲李渊心中完美的继承人,当时李渊一心想让长子李建成继位,这让劳苦功高并且一直颇有野心的李世民十分不满,最

  • 唐高宗李治是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凭什么能当上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李世民的儿子李治是个怎样皇帝,唐高宗李治和李世民谁聪明些,唐朝皇帝李治和李世民是同一人吗

    李治虽然是李世民的第九子,但他是嫡子,也就是长孙皇后所生。在嫡子中,他排老三。按照中国朝代的传统,立太子嫡子优先于庶子,这其中又长子优先。这样,在理论上接班顺序中,李治挤掉了6个庶出的哥哥,排在老三。但仅仅如此,显然还是不够的。公元626年(武德九年),李世民刚当上皇帝不久,就册封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

  • 赵匡胤究竟何德何能,配与李世民并称唐宗宋祖?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我们先来说说为什么我们不愿在这些盛世强国,把宋朝列入其中呢?因为我们判断盛世的一个标准,是非常不科学的。首先,国家的强盛和疆土的拓展确实是一个国家是否兴盛的标准之一,但却不是唯一的标准。在这点上,前三个人做的非常到位。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等于实现了天下的大一统局面,所以在人们文明的进步史上,他的贡

  • 李显复位太子后,武则天已年逾八旬,他为何还要发动神龙政变?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圣历元年(698年),流放了14年之久的前废帝李显,被自己的母亲武则天召回洛阳,并于同年九月复立为太子,成为武则天的合法继承人。自从立李显复为太子后,年已74岁高龄、心态疲累的武则天退居深宫,逐渐疏于朝政,李显的出头之日可望。为何偏此时,李显却急不可待地发动“神龙政变”、逼母亲下台让位呢?在唐朝的皇

  • 武则天私生活揭秘 幼年经历了什么手段如此毒辣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武则天的个人秘密,武则天晚年为什么被人宠,武则天1080p高清

    大概到了她当皇帝的时候,她因为要当皇帝,进行一些国务活动,所以她必须有一个名字,她就为自己起了个名字叫"武曌",上头是一个"日",一个"月"底下是一个"空",也就是日月高悬在空中,普照大地的意思。从她当皇帝以后我们可以管她叫武曌,则天是怎么回事呢?她后来在她被迫退位的前一年给她上了一个尊号叫"则天大

  • 揭秘:女皇武则天为什么竟会将皇位还给李唐?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武则天把皇位还给李唐,武则天死前为什么把皇位给李唐,武则天与李唐关系

    载初二年(690)九月初九日,在做了大量的舆论铺垫之后,武则天在百官及帝室宗戚等六万余人的表请之下,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号曰“圣神皇帝”,改唐为周,革了李唐的命,并将李显定为皇位的继承人,皇太子李旦降为皇孙。那么,武则天难道就没有废李立武的想法吗?当然有!可是后来她为什么又把天下还给了李氏呢?据史料记

  • 袁天罡究竟有多牛?成功预言唐朝天下,一句话让武则天免去他死罪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袁天罡和武则天的关系,武则天是如何杀了袁天罡的,袁天罡给刚出来的武则天看相

    袁天罡出生于573年,而李淳风则是出生于602年,民间百姓有传说他们两人, 是画中仙女所生的同胞兄弟,但从这个出生时间来看,他们两人为师徒的关系可能性更大一些。袁天罡的父亲叫做袁守懿,袁守懿曾经也做过一段时间的官,但是我们看很多史书上都说“袁天罡自幼家境贫寒”,这是为何呢? 并不是因为袁守懿的官

  • 浅谈唐朝的服饰发展,走进唐朝的服饰之美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谈谈唐朝服饰文化的认识,唐朝的服饰文化风格,唐朝的特色服饰

    唐朝服饰的发展变化还是很有考究,由常服的版式至冠服,到婚礼和丧礼的服装,逐渐呈现规范化,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唐朝的服饰之美。 一、唐朝服饰发展历程 首先是常服的版式变化,所谓常服,是相对朝服、公服而言的概念。上到皇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在祭祀、参拜、婚礼、丧礼等大事件以外的日常生活中,都更倾向于选择款式

  • 武则天离世后,武后家族几乎没人善终,为何此女不仅受宠还被封后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一代武后武则天,武则天为什么退位后突然死亡,武则天秘史媚娘受宠

    吕雉在刘邦去世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年幼,所以她临朝称制执掌了权柄,大肆分封自己的吕姓族人,结果在她去世以后,所有吕氏的势力全部被大臣所杀,权力再次回归到刘氏。武则天与吕雉的经历其实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不过她更进一步称帝了而已,在她离世以后,被她提拔的武家人,也几乎全未善终。 武则天在位的时候,提拔

  • 武则天出家时写的情诗,句句都是对李治的思念,成功改变自己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李治给武则天写了一首诗,武则天感动李治的诗句,武则天曾经写的一首诗

    正是基于这个形象,所以武则天在很多人眼中都有点铁血无情,但其实她年少的时候也很有少女的情怀,并且还写下了这首满是少女心的诗《如意娘》。武则天在年少的时候,因为美名传遍长安,以至于深宫之中的李世民都有所听闻,于是四十岁的李世民一纸诏书,就将十四岁的武则天征兆入公。 武则天凭借她那出众的美貌,很快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