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一生很短暂,但却给世人留下了《再别康桥》等著名诗篇。
一个中国近代文坛的青年才俊,却因父亲牵线,媒妁之言,娶了从未见过面的张幼仪。
徐志摩第一次见到张幼仪的照片时,只是冷冷一句“乡下土包子”。
1900年张幼仪出生在宝山县的一个村庄里的名门世家。张幼仪的父亲是镇上的医生,自小生活也算是富裕。张幼仪的家庭是儒医和商人的家庭,相对来说比较传统。
张幼仪是家中的第二个女儿,之所以唤她为幼仪,是因为“幼”代表着善良,而“仪”则代表着正直与端庄。背负着名字的含义,无论是在娘家,还是成年以后嫁到婆家,张幼仪总是努力地让自己呈现出一副谦恭的形象。
在张幼仪母亲的观念里,丈夫的话一定要听从。在那个年代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她的母亲更加认为女儿也应该像自己一样,波澜不惊的过完一生。
张幼仪的父亲认为,女孩子只要识字就可以,主要是要懂“三从四德”和“三纲五常”。
1913年十三岁的张幼仪从女子师范放假回家,却没想到,刚刚上了一年学的她,家里就开始安排她出嫁的事情。
父亲把张幼仪叫到客厅,交给她一个小小的银质相片盒,照片上是一个年轻的男子。戴着一副圆圆的金丝边眼镜,看起来十分斯文的样子。照片中的男子正是徐志摩。
徐志摩大张幼仪三岁。志摩并不是他的本名,他原本叫徐章垿。自幼起,徐志摩便展现出极高的文学天赋,成了同学们口中的“神童”。
父亲低声问张幼仪对照片里的人有什么意见,她小心翼翼地回复父亲:“我没意见”。
然而,张幼仪并不是徐志摩心中那个理想的妻子,新式的教育让徐志摩更渴望遇到一个和自己一样的女子,两个人互相陪伴,用浪漫的风情,守护着属于两个人的爱情。
即使心中有万千个不愿意,徐志摩也得接受父母的安排,表面上的顺从,实则心里充满着排斥。
仅管张幼仪与徐志摩两人没见过面,婚约也就此定下。
从此十三岁的张幼仪的头衔不再是张家二小姐,而是徐志摩的未婚妻。
但是三年后,尚未完成学业的张幼仪被家人带回家结婚。
张幼仪和徐志摩的婚姻是父母的决定。张家在政治界非常有名望,两家家庭也被视为门当户对。
徐志摩认为张幼仪是乡下土包子,对此婚姻并不满意。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新婚之夜两个人没有任何交流,只是顺理成章成为了夫妻。
新婚刚刚几个星期,徐志摩就离开新婚妻子外出求学。
此后张幼仪每天尽心尽力侍奉公婆,是婆婆眼中最好的儿媳妇。
相反她却也是丈夫徐志摩眼中最不存在的妻子。
在这几年间,徐志摩寄回家的信中从未提过自己新婚妻子,哪怕只是一句简单的问候。
而张幼仪也曾尝试回到学校读书,得到的回复却是,她已经离校太久,必须重新进修一年。为了不给婆家丢脸,张幼仪最后决定留在家中侍奉公婆。
可笑的是,徐志摩把父母强迫自己结婚的怒气,一股脑的发泄在了张幼仪身上。
不久后,张幼仪惊讶的发现自己怀孕了,孩子并没有为两人的感情带来转机。而徐志摩依旧冷漠的对待张幼仪。
1918年4月22日,张幼仪为徐志摩诞下了一个男孩。
但是徐志摩并没有第一次为父亲带来的喜悦,完成了父母抱孙子的愿望后,不久后就出国留学了。走得那样决绝,没有任何留恋。
张幼仪当时一定想不到,徐志摩这一走就再也收不回心了,徐志摩在欧洲游学期间,遇见他倾慕一生叫林徽因的女人,徐志摩疯狂追求着林徽因,两人有着说不完的共同语言,都将彼此视为知己。如此一来二去双双坠入情网。
,张幼义怀着第二个儿子时,徐志摩疯狂地痴迷于林徽因,甚至无视与她离婚。
令徐志摩没想到的是,离婚的他等来的却是林徽因的不辞而别,林徽因的不辞而别给春风得意,满载憧憬的徐志摩一个沉重的打击。
而林徽因则快速斩断两人的情愫,并很快嫁给与自己同样志同道合的梁思成。
而后面将要在这位民国绯闻男主婚姻里登场的女人就是集才华与智慧的陆小曼,这段充满流言蜚语的婚外情,也是开始美好结局凄凉。
徐志摩花了半生的精力迷恋林徽因,更爱陆小曼,伤害张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