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锦衣卫的“前世今生”,它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组织?

锦衣卫的“前世今生”,它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组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3285 更新时间:2024/2/6 18:34:04

明朝的锦衣卫,是皇帝的贴身心腹武官,只对皇帝一人负责,进行着各种神秘的任务。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平民百姓,只要皇上一声令下,再厉害的人,也插翅难逃。所以,不论是朝臣还是百姓,对于锦衣卫都没有什么好感。

锦衣卫的最高职务是指挥使,纵观整个大明朝,能称得上是忠臣的锦衣卫指挥使寥寥无几,而明英宗身边的袁彬,是为数不多的忠臣之一,就连明宗都放下了皇帝的身份,将袁彬视为好兄弟。

君臣患难见真情

当年明英宗听信宦官王振的谗言,要效仿先辈亲征瓦剌,带着60万大军,自信满满地出征了,袁彬也在其中,当时的他还只是一个不起眼的锦衣卫小校尉。明英宗本以为,征讨瓦剌是手到擒来,结果土木堡一战,明朝60万大军被合围歼灭,就连堂堂的皇帝,也成了瓦剌的阶下囚。

土木之变,也先拥帝北去,从官悉奔散,独彬随侍,不离左右。

俗话说兵败如山倒,明军溃败之后,文臣武将死的死,逃的逃,哪里还顾得上明英宗。在此危难之际,有一人留在了明英宗的身边,他就是袁彬。从一国之君变成了俘虏,明英宗被瓦剌带回了大漠。在这里没有宫殿,没有仆从,只有一顶破旧的帐篷。看着只有袁彬寸步不离,明英宗心中五味杂陈。

夜则与帝同寝,天寒甚,恒以胁温帝足。

大漠的气候和中原不同,白天和夜里,就如同酷夏和寒冬一般,气温的差距非常大。每每到了晚上,明英宗都只能躲在帐篷里瑟瑟发抖,他哪里受过这样的苦?袁彬见状,赶忙抱着明英宗的双脚,用自己的体温为皇上暖身子。俗话说患难见真情,落难之后明英宗才看清,谁才是真正的忠义之士。

在大漠的这段日子,明英宗也放下了架子,把袁彬视为骨肉兄弟。

有一次,袁彬得了风寒,瓦剌既没有医生,又没有药物。风寒虽然不是重病,可如果不能及时医治,也会危及到性命。明英宗心中焦急万分,就在这时,他想到当初袁彬用身体暖自己双脚的事情,于是,明英宗先把帐篷里的被子都盖在了袁彬身上,自己又压了上去。

身体逐渐暖和过来的袁彬,出了一身汗,这才挺了过来。

两人就这样相互扶持,度过了好几年。

帝迎见于东安门,驾入南宫,文武百官行朝见礼。

后来,瓦剌见明英宗已经没有了利用价值,和明朝谈判后,把他放了回去。明英宗结束了被俘的生活,回到了自己的故乡,不过此时朝中局势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明英宗也面临着新的难题。因为,泰元年回京的他,从此被锁在南宫,整整被困了7年。

回京后的大落大起

明英宗回到京城后,被明代宗供了起来,吃穿用度,都按照皇帝的规格赏赐,实际就是找一个理由把他圈禁在宫中,除了生活待遇有提高之外,明英宗的日子和做俘虏也没什么区别。跟随明英宗一起回来的袁彬,也仅仅被册封为锦衣卫百户。

两人虽不能相见,但袁彬心中一直挂念明英宗。后来明代宗病重,明英宗趁机发动了夺门之变,重新登基称帝。

帝还京,景帝仅授彬锦衣试百户。天顺复辟,擢指挥佥事。

在明英宗登基后,曾和他患难与共的袁彬,也得到了重用,从一个小小的百户,迁为指挥佥事,后来被提拔成了锦衣卫的指挥使,成了朝中的正三品官员。

此时二人的身份虽然变成了君臣,可明英宗在袁彬面前,依旧没有皇帝的架子,两人还常常坐在一起,回忆当年在大漠的艰苦生活。明英宗也给了袁彬许多赏赐,甚至还让朝中的外戚孙显宗,主持了袁彬的婚事。

袁彬也感念明英宗给他的恩赐,即便坐到了指挥使的位置,也从来不曾有过其他念头。明英宗重新登基后不久,当初支持英宗的石亨、曹吉祥等人,居功自傲,互相勾结意图谋反。他们发动了兵变,包围了皇宫,打算杀掉明英宗。袁彬不惧安危,挺身而出,最终平定了叛乱,再一次救下了明英宗。

但他们二人早就不是“兄弟”,而是“君臣”的关系了。所以,对于明英宗来说,他还有其他心腹,比如锦衣卫指挥使门达,受宠专权的同时,也对袁彬心生嫉妒。所以,经过一点点挑拨,曾经被明英宗视为兄弟的袁彬,自然逃不过被猜忌的命运。

患难之交终遭猜忌

门达这个小人,靠着溜须拍马得到了重用,还被明英宗视为心腹。一身正气的袁彬,素来和门达不和,为了铲除异己,门达诬告袁彬收取反贼石亨、曹吉祥的贿赂,还抢走了别人的女儿,带回自己的府上做小妾。

时门达恃帝宠,势倾朝野。廷臣多下之,彬独不为屈。达诬以罪,请逮治。

明英宗和袁彬是患难之交,袁彬究竟是什么人,他比任何人都清楚。

可他面对门达的诬告时无动于衷,只对门达说了一句话:“任汝往治,但以活袁彬还我。”

意思就是只要留袁彬一命,剩下的事情他都不会过问。天下人都知道袁彬是冤枉的,也好在有正义之士站了出来,否则的话,袁彬早就死在门达手上了。

有个叫杨埙的油漆匠,听闻此事后,列举了20多条门达的罪状,敲响了登闻鼓。可明英宗不知是不忍面对,还是心里有愧,总之,他并没有亲自审理,反而将此事交给了门达审理。

为了自保,在受审时,杨埙只好先把此事推给内阁首辅李贤,说是他要求自己这样做的。门达听后大喜过望,便对杨埙许以重金,告诉他只要能澄清这件事,一定重重有赏。因此,杨埙这才出现在了皇上的面前。

可谁知道,杨埙当着所有文武大臣的面,翻供了,突然高声叫道:“门达,要死就杀我一个人好了,你怎么还胡乱冤枉他人?”

此外,他还力证袁彬的清白,还将门达的罪名一一列出。因为他从来没有做过背叛明英宗的事情,又何来惧怕一说呢?反倒是门达面露难色,不知该如何收场。

可堂审过后,本应该被释放的袁彬,居然被判了绞刑,还是散尽了家中的钱财,这才买回来一条性命。而门达虽然没有被严惩,但明英宗也开始渐渐疏远了他。至于杨埙,则被判斩首,后来又改判成了圈禁,这件事也就草草结束。

此事过后,袁彬被送到了南京,带俸闲住。后来明英宗病逝,袁彬才得以官复原职,仍掌管锦衣卫。只可惜他再也见不到,曾经那个和自己同住一屋的皇上了。

作为锦衣卫指挥使,袁彬任职期间做事认真谨慎,锦衣卫在他的管理下,也一改往日嚣张跋扈的作风,他也是明朝锦衣卫指挥使中,难得的一位忠良之臣。

不过像袁彬这样,忠于皇帝,低调做事的锦衣卫指挥使仍是少数。作为直属于皇帝的机构,锦衣卫权力极大,在明朝中后期造成了朝局动荡的局面,也是造成明朝走向灭亡的间接原因。

那么,锦衣卫究竟是何时设立的,当初皇帝设立锦衣卫,又是出于什么原因呢?

恐怖又神秘的锦衣卫

锦衣卫的前身是明朝初年的“拱卫司”,起初只是管理皇帝仪仗和侍卫的机构,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

不过,朱元璋是贫农出身,他靠着自己的努力,在乱世中一步步成长,最后成为了皇帝,建立了大明王朝。当了皇帝之后,朱元璋一直都在提心吊胆,他生怕有人图谋不轨,担心自己被拉下马,担心老朱家的地位不保。

所以,为了维护皇权,维护中央集权统治,朱元璋在1382年,设立了锦衣卫,这个机构只听从皇帝的命令,相当于是皇帝设立的特务部门,地位和朝中六部平起平坐。

锦衣卫这个名字来源于侍卫们所穿的衣服。当时凡是在锦衣卫里任职的侍卫,穿的都是飞鱼服,这种服饰看起来既华丽又拉风,这才有了锦衣卫的称呼,这里的锦字,就是华贵的意思。锦衣卫官校一般从民间选拔孔武有力、无不良记录的良民入充,之后凭能力和资历逐级升迁。同时,锦衣卫的官职也允许世袭。

锦衣卫高级官员有三种服饰:蟒服、飞鱼服和斗牛服。

蟒衣如像龙之服,与至尊所御袍相肖,但减一爪耳。

蟒袍是一种皇帝的赐服,穿蟒袍要戴玉带,获得这类赐服被认为是极大的荣宠。

明代王世贞所说:

天子不独断,必有所依仗。

而锦衣卫,便是朱元璋的“依仗”。

他设置锦衣卫,以驾驭不法群臣,《明史·刑法志》记载:“胡惟庸、蓝玉两案,株连且四万。”

明朝第一任锦衣卫指挥使是毛骧,毛骧制造了胡惟庸死后的牵连大案,为朱元璋在调查胡惟庸案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他自己也被朱元璋为了平息众怒而杀头。

第二任是蒋瓛,历史上蓝玉谋反的罪证就是他秘密禀告朱元璋的,蓝玉案之后也被朱元璋赐死。

朱元璋害怕皇权不保,害怕大臣有异心,他想要掌握朝中大臣,甚至是全天下人的一举一动,他们每天的一言一行,朱元璋都想要知道。可他身为皇帝,不能随意出宫,所以锦衣卫就成了皇帝的耳目。

朱元璋交给锦衣卫的任务也很明确,那就是替他监视天下人的一举一动,上到朝中大员,下到平民百姓,凡是有人说了不利于朝廷的话,统统都要上报给朱元璋。

锦衣卫的初始职能为三项:

其一,守卫值宿;

其二,侦察与逮捕;

其三,典诏狱。

起初锦衣卫的权力并不大,最多只是向皇帝告状,再由朱元璋来决断。后来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锦衣卫的权力也逐渐开始膨胀。这一机构有了自己的诏狱,可以自行处置皇帝交由锦衣卫的钦定案件,从逮捕犯人到处决,期间一律决策,只需要禀告皇帝,不需要向朝中的其他部门报备,此时的锦衣卫,权力已经开始逐步扩张。

有了皇帝在背后撑腰,锦衣卫开始依仗皇帝的名义,滥用职权,此时的锦衣卫,已经背离了当初朱元璋建立它的初衷,这种例子在整个明朝都是屡见不鲜的,一旦锦衣卫的指挥使的野心过大,他们可以借用凌驾于朝中大臣的地位,打击,铲除异己,甚至可以借机制造事端,以此来获得晋升的机会。

而在锦衣卫中,也有三大分支。

因为锦衣卫的职责是做皇帝的耳目,替皇帝刺探情报,所以,除了一部分锦衣卫驻扎在京师之外,各地都设有锦衣卫的分部,这一部分锦衣卫常年驻扎在全国各地,收集地方的情报,再递交给远在京师的皇帝。

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锦衣卫,会根据命令临时进行调动。

在是三个分支中,人数最多的自然是驻扎各地的锦衣卫。

整个明朝只有朱元璋和朱允炆爷孙两有一个锦衣卫,此后都有两个锦衣卫。从明成祖时代开始,在全国各地都能够看到锦衣卫的身影,一些被视为重点观察区域的地方,甚至会加派人手。不过,永乐十九年大明正式迁都北京因为地方的锦衣卫,所以锦衣卫的默认是“北京锦衣卫”,而南京的锦衣卫称“南京锦衣卫”。

不仅要监视当地的官吏,还要暗中勘察民间的舆论。到了明朝的中后期,人们走在街上甚至不敢随便乱开口,因为谁都不知道,到底会从哪儿冒出来一个锦衣卫。臭名昭著的北镇抚司大牢中,无辜之人众多,死于苛刑之人,更是不计其数。人们在一片恐怖气氛中生存,每日都提心吊胆,小心翼翼。

不得不说,锦衣卫是朱元璋想要握紧权利的一张王牌,可也正因为锦衣卫特殊,是由皇帝直接管辖,但朱元璋未曾想到,后代皇帝手中,随着官僚集团的壮大,和皇帝自身威望的不足,明朝皇帝过分依赖于厂卫制度,这不光为锦衣卫的衰败埋下了伏笔,也为大明王朝的落幕埋下了远因。

令人闻风丧胆的苛刑以及锦衣卫的落幕

因为锦衣卫提审犯人不需要向司法机构报备,因此他们常常会动用苛刑。

一旦进了锦衣卫的大牢里,挨一顿毒打都是轻的,即便是犯人进去立马要招供,也要先忍受一遍大牢里的刑罚。在明代的史料中有明确的记载,光是他们常用到的刑具就有18套,每一套都对应着不同的刑罚。还有一些不常用的重刑,更是令人闻风丧胆。

例如明朝时的廷杖制度,就是由锦衣卫掌握的。如果朝中有大臣触怒了皇帝,会被锦衣卫拖到午门,反绑双手,当众杖责。打人的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锦衣卫,他们会根据受刑之人的脚型,判定此人的生死。

如果双脚是向外撇,表示可以杖下留人,如果双脚是向内扣,受刑之人必死无疑。当然也不乏有锦衣卫公报私仇,将官员杖毙的事情。但这并没有结束,因为打完了,还要提起裹着受刑人布的四角,举高后再重重摔下,已经被折腾得快死的人,此时被摔后,只剩下一口气吊着了。

可锦衣卫只听令于皇上,所以他们压根不在乎,以至于“锦衣卫”三个字,成为了恐怖的代名词。

岂令其煆炼耶。而乃非法如是。命取其刑具。悉焚之。以所系囚。送刑部审理。

因为锦衣卫非法凌虐犯人,朱元璋得知后,在1387年时,曾命令焚毁刑具,可效果甚微。因为他的儿子朱棣,将锦衣卫发扬光大了。永乐年间设立的北镇抚司,更是臭名昭著。那时明朝流传一种说法“地狱有十八层,任何一层都比不上锦衣卫的诏狱”。

北镇抚司“专理诏狱”,且拥有诏狱,死于酷刑之下者不计其数。所以,此时的锦衣卫,权力最大的并不是军阶最高的那个人,而是掌管北镇抚司的那个人。所以,开头提到的明英宗与袁彬的故事中,虽然袁彬是锦衣卫的指挥使,可大权掌握在镇抚司的门达手上。

嘉靖年间,北镇抚司权力达到顶峰。嘉靖帝的发小陆炳执掌时,锦衣卫权力达到顶峰,东厂亦为之低头俯首,再次风光无限。然而,自万历年间,明朝的社会矛盾逐渐加深,大太监魏忠贤权倾内外,锦衣卫权力低于东厂,沦为其附庸。

但一朝天子一朝臣。随着明朝的落幕,曾经臭名昭著的锦衣卫也“识时务”地投降了满清。

后期清朝将归顺的锦衣卫改为銮仪卫,成为仪仗卫队。

“明朝兴,锦衣卫存;明朝灭,锦衣卫亡。”拥有291年的锦衣卫,随着明朝的覆灭,一起淡化在历史的长河中。

写在最后

明朝学者沈堂曾言:

明非亡于流寇,而亡于厂卫。

纵观整个明朝历史,锦衣卫指挥使中,大多都是皇帝的鹰犬,有一些更是霍乱朝政的奸臣。例如朱棣时期的指挥使纪纲,在任期间杀害建文旧臣,诬陷朝中忠良,贪赃枉法,无恶不作,大明朝的第一文人解缙,就是死在了纪纲的手中。

明英宗时期的指挥使马顺,和宦官刘振沆瀣一气,土木堡之变前,害死了不少忠臣,明英宗御驾亲征被俘之后,马顺被朝臣活活打死在了朝堂上。类似的还有钱宁,江滨等人。

锦衣卫的职责是替皇帝监察天下,是被朱元璋寄予厚望的部门,是“盗贼奸宄,街涂沟洫,密辑而时审之”,可最后却成为明朝灭亡的诱因。

毕竟,朱元璋只有一个,他也无法控制自己死后的人和事。朱棣上位后,将锦衣卫权利扩大,拥有“特权”的锦衣卫,不受官员的监督和管辖,背后又有皇帝作为屏障,无形中给他们为非作歹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锦衣卫犯了错,皇帝也无法严加处罚,并且也不忍心处罚,毕竟皇上还要靠着锦衣卫来与官僚群体对抗。

所以说,锦衣卫已经成了明朝皇帝,实现极端专制的帮凶,其突出的特点便是法外治权,也正因此,严重损害到官僚体系的利益,也损害了皇帝、大臣、军队、子民之间的关系,间接促使了大明朝政令不通,并为明朝灭亡埋下伏笔。这也是为什么大明王朝,从始至终,在制度上都不曾进步的主要原因。

更多文章

  • 郑和七下西洋,按风水不能带女子上船,但为何带一船老妇人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详细,郑和下西洋神秘事件,郑和为什么杀了妻子和儿子

    说起朱棣,很多人或许对他褒贬不一,但其实不论他是否因为夺取政权被人们诟病,都无法掩盖他的丰功伟绩,甚至可以说他的丰功伟绩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比如,在他的时期,不论是在历史文化还是在科学发展方面,我们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不仅如此,他还发展远洋舰队,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海上军事力量,加强了与其他沿海国家的

  • “狸猫换太子”的宋仁宗当得起一代明君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宋仁宗是不是一代明君,宋仁宗为何被称为明君,宋仁宗是天下第一明君吗

    1012年前的今天(1010年5月30日),宋仁宗赵祯出生,他十三岁即位,在位四十二年,是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当时北宋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仁”为庙号是对皇帝的最高评价,《大学》有言:“为人君,止于仁”。史家将其在位时期概括为“仁宗盛治”。接下来,我们用4个清单看看宋仁宗如

  • 宋朝宗赵顼时期的“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会以失败告终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宋朝王安石变法涉及了哪些方面,宋朝王安石变法是为了什么,王安石变法和宋朝的兴衰

    宋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在后周皇帝周世宗郭荣病逝以后,带领自己手下亲信,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成为了新的宋王朝的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建立起来宋王朝以后,立马就“杯酒释兵权”,削弱了武将们的权力。这同时也让宋王朝变成了一个“重文轻武”的王朝。随着时间的发展,宋王朝的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问题

  • 元天顺帝:元朝在位最短的皇帝,为何在位仅一个月就被元文宗推翻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元朝在位最长三位皇帝,元朝皇帝在位排名,元文宗有后代吗

    致和元年(1328年),元朝泰定帝去世,其子天顺帝即位,然而天顺帝在位仅一个月就败给了堂兄元文宗而兵败身死。为何天顺帝会迅速失败呢,船长为你细细道来。一,出身宗室延祐七年(1320年),阿剌吉八出生于元朝岭北行省的晋王府,为晋王也孙铁木儿与王妃八不罕之子。原本阿剌吉八出生于元朝宗室,长大之后承袭王位

  • 奇葩皇帝代代有,明朝就是特别多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朝奇葩的皇帝,明朝历史上最奇葩皇帝,明朝的奇葩皇帝都有哪些

    首先来讲讲明朝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朱高炽。朱高炽从登上皇位到驾崩,一共仅仅十个月。这位明仁宗最大的爱好就是吃。朱高炽的副业是美食主播、热衷探店!有一次,他爷爷朱元璋叫儿孙们列队检阅,只有朱高炽到了中午才被人搀着出来,他胖到连走路都得俩太监扶着才行。说他是吃货可真不冤。心宽体胖的他,连翻个身都要老婆

  • 50多岁恋上歌姬,北宋李之仪写下的情诗,让无数男女感动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诗人李之仪个人资料,李之仪红颜知己诗,李之仪诗全集

    面对着浩荡的长江,李之仪没有念出与苏轼类似“大江东去”的豪情诗句,反而柔情百转,盯着杨姝的眼睛念道: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这一年,李之仪57岁,杨姝20岁。这一相差37岁的忘年恋,并不比任何青年男女热烈的爱情逊色。李

  • 真命天子朱瞻基,一出生就注定要当皇帝,登基后却烧死亲叔叔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朱瞻基登基的故事,历史上朱瞻基继位,朱瞻基多大年龄登基

    公元1399年3月16日,朱瞻基出生了,就在这天晚上,燕王朱棣做了一个梦,他梦到了老爹朱元璋给了自己一个大圭,在古代大圭可是权力的象征,朱元璋把大圭给了他之后,还说了句:“传世之孙,永世其昌”,朱棣醒来之后,看到自己刚出世的孙子,瞬间回忆起了梦中场景,难道传世之孙说的就是朱瞻基?看着小瞻基脸上的英气

  • 明朝中后期的名将水平如何?答案是和汉唐名将比起来就是渣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明朝将领前期和后期水平相差很大,明朝前期的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即便是遇到了卫青、霍去病也能挺直腰杆,因为他们的战绩就在伯仲之间。但明朝后期的名将嘛,在杀敌数字上就很难和汉唐名将相比了,战绩和前辈相比就好比是学霸VS学渣。明朝前期的徐达就动辄能取得俘虏数万人的成绩,在太原之战中徐达俘虏了北元军四万多人

  • 跛脚胖子也能当上皇帝?朱高炽是怎么做到的,他凭啥被称为仁君?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朱高炽是一位好皇帝吗,大胖子朱高炽,朱高炽为什么被称为最强皇帝

    朱棣连造反的事都干出来了,还会在乎一个嫡长子继承制?这当中究竟有何隐情。朱高炽在位短短几个月,为何能被称为仁君呢,他究竟干了什么?且听阿蛰细细道来。公元1378年,朱高炽在凤阳府出生了,从小他的性格就温文尔雅,平时喜欢读读书看看报,多吃零食多睡觉,导致身材管理失败,长成了一个大胖子,胖到什么程度呢?

  • 杨慎:他24岁中状元,却在37岁被贬边疆,明朝才子致死都未被赦免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杨慎轶事,古人对杨慎的评价,历史上的杨慎

    杨慎:滚滚长江水,愁见杨柳色 成都有个新都区,家门口有一路公车直达,甚是方便,我去过几次,每次去都要去桂湖公园,祭拜我心中的一代才子,那便是杨慎。学文史的都会知道他的,但一般人对他的了解怕是不多。“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