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一共有26个儿子,除了皇太子朱标和皇子朱楠早逝外,其余24个儿子全部封王。其中分封到山西的有三个藩王,晋王朱棡,明太祖嫡三子,母为马皇后,洪武三年封,洪武十一年就藩太原;代王朱桂,明太祖第十三子,母为郭惠妃,洪武十一年年封为豫王,洪武二十五年改封代王,同年就藩大同;沈王朱模,明太祖第二十一子,母为赵贵妃,洪武二十四年封,永乐六年就藩潞州(今长治市)。
分封在山西的三位藩王不仅享有丰厚的经济待遇,还拥有着相当的政治以及军事特权。山西的三大藩府为晋藩、代藩以及沈藩。
据不完全统计,山西三大藩府有亲王3位,郡王73位。其中晋藩共封有亲王郡王25位,代藩共封有亲王郡王25位,沈藩共有亲王郡王26位。
晋藩晋王朱棡
朱棡,明朝宗室亲王,明太祖朱元璋第三子。明朝第一任晋王,攘夷九大塞王之一。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封晋王,洪武十一年(1378年)就藩太原。
洪武三十一年,晋王朱棡薨。晋王一共有十一位,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农民军攻占太原,最后一任晋王朱求桂投降。后来被李自成的农民军带入北京,后来不知所踪。
晋藩子孙分封于太原、交城、阳曲、方山、徐沟等地以及汾州府和平阳府内,从第一代晋王朱棡到明末最后一代晋王,晋藩共历11王。
代藩代王朱桂
朱桂,明朝宗室,明朝第一任代王,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母为郭惠妃,明代九大塞王之一。洪武十一年封豫王,洪武二十五年改封代王,就藩大同。建文元年(1399年),因罪被废为庶人。明成祖即位,恢复其王爵。
代藩子孙分封于大同、广灵、山阴、灵丘、怀仁、襄垣、潞城等地,从第一代代王朱桂到最后一个代王朱传,代藩共历11王。最后的代王朱传,于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陷大同,全家被杀。
沈藩沈王朱模
明朝第一任沈王,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一子,母为赵贵妃。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十四日,被封为沈王。永乐六年(1408年)九月初四日,封地由沈阳迁至潞州,封号不变仍称沈王;同年十一月初五日,就藩潞州。
沈藩子孙分封于陵川、平遥、黎城、翟山、沁水、沁源等地。从第一代沈王朱模到最后一任沈王朱迥洪,沈藩共历14王。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部下攻陷长治,朱迥洪被俘,然后不知所终。明沈国灭亡。
山西的三个藩王都是朱元璋的儿子,然后都是在明朝末年被李自成起义军所灭。
明代山西藩府的数量是很庞大的“山西分封宗室独繁于他省,亲王郡王将军至郡县等主毋虑千余。”山西藩府人口增加速度之快世所罕见“时至嘉靖初年,山西己成为全国范围内拥有大数量的宗室人口的省份之一。据统计,隆庆初年时山西有亲王3位,郡王46位,将军2606位,中尉3760位,郡县主君3117位,庶人333位,合计9865位。”
这些藩王的后代都需要国家来养活。
王府宗室成员不仅享有政治上的优抚和优待,还在经济上享有朝廷的岁禄和朝廷的赏赐,但是这样还是不能得到满足,他们还想方设法的掠夺占有土地,对农民直接进行剥削。所以明朝中后期山西省土地侵占问题十分严重!
山西王府庄田基本上都是运用政治权力以及手中的特权以超经济手段获得的,在其兼并过程中有着强烈的破坏性和掠夺性。
清朝康熙皇帝即位后宣布将明代王府遗下庄田编入所在州县,给民为业,等于是承认了农民对于明朝藩王遗留下的土地的占有和耕种,因而称之为“更名田”更名田其实就是明代的藩封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