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一汉当五胡”,便是这么来的。这里的“五胡”指的是:匈奴、鲜卑、羯、氐、羌这五个少数民族。在西晋历经“八王之乱”后国力衰微,他们便起而自立,建立了少数民族政权。这便是“五胡十六国”,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的基础。那么问题来了,为何长城用了这么多年,到了西晋时就突然“失去作用”了呢?
因为这些少数民族并非是居住在长城以北,而是和汉人一起居住在内地,所以他们起兵时无需面对长城在军事上的阻力。至于他们是怎么到长城以南来的,就要从西汉武帝和宣帝时代开始说起了。首先来分别介绍一下,“五胡”都是怎么迁到内地来的。
一、匈奴
汉宣帝刘询是一个出身坎坷的皇帝,他是卫太子刘据的孙子,在“巫蛊之祸”中侥幸逃生。刘询在位时期的西汉,国力也达到了巅峰。在汉武帝持续数十年对匈奴用兵后,曾经将高祖围困白登山、不可一世的匈奴人终于被打趴下了。最直接的表现是,他们内部出现了分裂:南匈奴和北匈奴相互敌对。南匈奴因为毗邻汉朝,选择了向汉朝投降。
汉宣帝便将他们迁到了长城以内的山西和陕西北部一带地区,想用他们构建一条防御北匈奴的“人肉长城”,为大汉保卫边疆,是为“保塞内附”。汉宣帝时匈奴还居住在长城一带,到了光武帝时,他们进一步深入内地,定居在了西河。汉灵帝时“黄巾起义”爆发后,朝廷用匈奴人征讨黄巾,于是他们进一步南迁,到达了河南南部。此时的匈奴人已经到达了中原,董卓废立天子后,朝廷威严扫地。
因为天下已乱,匈奴人劫掠一番后便驻扎在了河内,也就是司马懿的老家。等到曹操平定北方,他将这支匈奴人拆分成了东西南北中五个部分,分散居住以化解威胁。但这五部匈奴的大致位置,都是在汾河流域。
二、鲜卑
鲜卑族的前身是东胡,是和匈奴类似的游牧民族。但东胡和匈奴并非一家,他们之间的冲突也持续不断。因为匈奴是当时北方最强大的势力,东胡在战争中被打垮。但东胡人并未就此灭亡,而是分成了两支,分散居住在乌桓山和大鲜卑山。为了加以区分,便以他们的居住地为名,称为“乌桓人”和“鲜卑人”。追本溯源,在《三国演义》中被曹操平定的乌桓和后来占据北方的鲜卑,是一家人。
在地理位置上,乌桓山离长城更近,汉朝便选择将他们内迁,继续实行“以夷制夷”的策略。内迁的乌桓人被安置在右北平、渔阳、辽西和辽东等长城沿线的边塞。“远亲不如近邻”,乱世初期北方最强的是袁绍,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军事实力,都会让乌桓选择支持袁绍。等袁绍被曹操消灭后,乌桓也被曹操一并平定。
原本是残兵败将的鲜卑人,由于远离中原,得到了发展的机会。在以前,草原上游牧民族众多,鲜卑人是非常弱小的一支。但随着南匈奴内迁、北匈奴西迁、乌桓被灭,鲜卑人在草原上没有了天敌,因此迅速接管了偌大的草原,成了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
三、羯
羯族是南匈奴中的一个小部落,即“匈奴别落”,随着匈奴一起内迁。因为他们定居在上党武乡的羯室,便以羯为族名。这一观点是我国近代“史学四大家”之一的吕思勉先生,在其所著《中国通史》中提出的,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羯人实际上是匈奴族贵族的奴隶军队,因此一直不是一条心。等匈奴人起兵造反时,羯人也趁机强大了起来,最后反过来推翻了匈奴人建立的政权。羯人和沾亲带故的匈奴人都不对付,更何况是汉人。
四、氐
《诗经·商颂·殷武》中就有关于氐人的记载:“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三国时期的的《魏略·西戎传》则记载了:“氐人,自相号曰盍稚,各有王侯,多受中国封拜。”西汉时,朝廷为了管辖氐人,在其聚居地设武都、陇西和阴平等三郡,置十三氐道等行政机构。随着氐人的迁徙,氐人逐渐扩散到甘陕与汉族混居。在“五胡十六国”中,氐族人建立的政权有前秦、仇池和后凉。
五、羌
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羌人叛乱,汉宣帝采用赵充国的计策,平定了叛乱。为了方便管理,汉宣帝将他们迁到了凉州的金城郡一带。随着汉末三国的战火不断,关中地区人口凋敝,也缺乏抵御蜀汉的有效军事力量。曹操便将羌人迁到了关中,让他们来防御蜀汉。在三国时期,特别是诸葛亮北伐期间,羌人经常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曹魏和蜀汉纷纷拉拢羌人,企图为己所用。
六、分析总结
自西汉到曹魏的三个世纪,历代帝王都采取了用胡人制胡人的方法,并且颇具成效。在长时间的实践中,把胡人内迁定居,并没有出现什么问题。这个方法不仅可以为汉朝以及曹魏分担部分军事压力,也能够促进汉民族与各少数民族之间的融合与交流。总体来说,是利大于弊的。从另一方面来讲,“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少数民族与以汉民族为主导的朝廷自然不可能是一条心,因此叛乱的隐患是一直存在的。
既然隐患是一直存在,那么自两汉至曹魏的300年间,为何一直没有爆发呢?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军事实力的差距。两汉和曹魏统治中期,强大的军事实力让五胡不敢轻举妄动,毕竟胳膊拗不过大腿。即便是汉末群雄逐鹿之时,割据北方的公孙瓒也未曾怕过匈奴人和乌桓,更何况是将北方统一了的曹操。及至西晋立国初期,因为常年战争导致的人口锐减,军事实力也有所下降。
即便如此,西晋诸多藩王加起来的军队也超过了50万!任凭统治阶级腐化,西晋也存在着前代众多积弊,但军事实力也是胡人不敢挑衅的。直到西晋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这场长达15年的内乱消耗了西晋几乎所有的主力军队。西晋军事实力的薄弱,为胡人起事提供了有利环境。再加上曹丕篡汉和司马炎篡魏给正统观念带来的毁灭性冲击,胡人们也纷纷有了称帝立国的心思。
公元304年,南匈奴单于于夫罗之孙、左贤王刘豹之子刘渊建国称帝,国号“汉”,史称“前赵”或者“赵汉”。一个被汉朝世代压制的匈奴人建国以汉为名,这是多么的讽刺?从而也可以看出汉、魏、晋政权更迭的模式,给传统观念带来的冲击之大。军事上的薄弱和思想上的冲击,在相互作用下,共同吸引着内迁胡人自立。再加上刘渊开了个好头,人心不齐,天下大乱也就不可避免了。
火药可以用来开山采矿,也能让自己丧命。“保塞内附”就是这样一个炸药包,可以用来解决许多麻烦,同样也能炸死自己。两汉和曹魏的君主,都能够合理运用,唯独到了西晋手里,把自己炸死了。“五胡乱华”的责任不能甩给两汉和曹魏,只能怪司马家玩不来。
参考史料: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魏略》
《晋书》
《中国通史》
《徙戎论》
《十六国春秋》
免责声明: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