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有些人也是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却经常被埋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今天文章的主人公王甫就是这么一位。
王甫本来就是四川人,他对于无论人物还是事情的评论这一块一直是颇有建树,可以说的炙手可热的评论员。起初王甫是在刘璋手下担任周书佐,其实就类似现在的主办文书行政这一块的职务。别的不说,起码能看得出王甫对文学这一块还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的,要不然也不会让他担任这个职位。
公元204年,随着刘璋投降刘备,王甫也跟着刘璋投奔了刘备。刘备的脾性大家都知道,他本来就是一个爱才如命的人,在蜀中地区也发掘了很多的人才任己所用,这刘璋带过来的王甫当然也不例外地被刘备欣然接受。
王甫最开始被刘备命令为绵竹令,也许之前的期望过高,也许是王甫并不适合在此职位上的工作,总之王甫在这个职位上的表现却是让我们刘皇叔大失所望,也导致了后来不受重用的结果。
后来刘备打下荆州以后,王甫也被调到了荆州,干了一些类似参谋的职务协助关羽一起进镇守荆州,业绩也是平平无奇。
其实在正史中我们能找到的王甫记载是少之又少,但在三国演义当中却描述了他在关羽麾下从事时的几个关高光时刻。
下面我们就来捋一捋王甫在关键时期做出了的那些抉择和预判。
第一,是他建议修建连绵的烽火台用来传递情报。
在当时交通信息科技并没有很发达的时期,大家传递情报的方式相对来说都很原始,基本靠人力。然而这样的环境下,对敌情的通报效率还是有所追求的,这个时候王甫就建议关羽在荆州沿江修建烽火台来加快消息传递速度,加强防守功能。
这样一旦发现有敌情,烽火台白天可以放烟晚上可以点火。消息传递起来明显要比快马加鞭来得要快很多。虽然说关羽对东吴方面一直就是处在一个藐视的状态,但是他觉得王甫这个建议还是很正确的,所以采纳了建议修建了烽火台。
第二,就是建议关羽荆州都督。
我们前面说过,王甫是一个在对时事评论颇有建树的人,自然就喜欢洞察别人优缺点。在军中处理事务的时候发现,这位现任的荆州都督潘俊反应能力并不是很好,做位一地之主怎么能如此的做事呢?
经过一番调查以后,王甫也确实发现这个人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人品层面,都是德不配位的。
从而也对此人的忠诚度也产生了一定的疑心,毕竟都督一职尤为重要,如果在危机时刻成为了汉奸,那造成的损失是不可小觑的,所以他上报给关羽这样情况,并建议撤换都督。
这一次关羽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因为他觉得王甫推荐的人能力实在一般,没发现有什么出众的地方。也正是关羽的这一次错误的抉择,为后面痛失荆州埋下了一个伏笔。
事实证明王甫的预判还是应验了,在孙吴拿到荆州以后,潘俊并没有像其他俘虏一样被处死,而是得到非常多的好处,这一点足以说明潘俊早就也跟东吴有所勾结。
第三、就是败走麦城的时候,让关羽走大路撤退。
在关羽被打败之后撤退到麦城,在大家一起商讨撤退路线的时候。王甫建议关羽走大路,但是此时的关羽却认为周自己现在兵少,走小路更不容易被暴露行动。
最后事实证明,走小路确实是错误,遇见了大量的伏兵关羽也在此被俘,并且遭到了斩杀的结果。
纵观王甫和关羽的这一系列交流可以看出关,关羽虽然是义薄云天的属性流芳千古,但是他偶尔骄傲自大的态度也害了自己。
至于王甫的下场,其实正史当中是说他在夷陵之战的时候战死的。而在三国演义当中可能为了艺术形象的刻画,王甫是在听说关羽被斩杀之后自杀身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