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公元176年的时候,就有人发现谯县上空漂浮着一条黄龙,看到这种天象的人们无不为之惊叹,纷纷表示此地将来会诞生一位帝王,即使不是帝王,少说也得是个将帅之才。
果不其然,公元220年的时候,曹操的儿子曹丕受禅称帝,建立魏国。那曹操父子功成名就之后,究竟为家乡谯县做了什么呢?
一、分田地,修祠堂
曹操自进入官场以来,因为其业务能力强,所以总招人嫉妒,处处受到排挤。
中平六年,董卓乱政,曹操因为出身不好反而被董卓大举重用,但此时的曹操发现董卓这人成不了大事,于是在一天夜里,曹操用七星宝刀刺杀董卓无果后出逃。
董卓发现自己的真心被错付,于是开始大肆搜捕曹操,无奈之下,曹操只能逃亡陈留,逃到陈留后,曹操和当时的陈留太守张邈一拍即合,随即组建了一支军队,举起了反抗董卓的大旗。
之后的曹操便如同开了挂一般,一路南征北战,成为仅次于袁绍的一方诸侯,此时的袁绍越看曹操越不顺眼,毕竟北方的老大只能有一个,那就是我袁绍!
于是在建安五年,袁绍以十万兵马向曹操发起进攻,曹操虽然人数不占优势,但其帐下虎将辈出,个个都是人中龙凤。于是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直接把袁绍打得一蹶不振,从此北方尽归曹操所有。当时的孙策正蜗居东吴,而刘备也逃亡荆州,整个中原大地没有一个人是曹操的对手,在这个意气风发的时刻,曹操想到了衣锦还乡。
官渡之战后不久,曹操就来到了他的家乡谯县,他来这里的目的很简单,首先就是炫耀自己的功绩。
正所谓“富贵不还乡,犹如锦衣夜行”,小时候吹过的“牛”现在都实现了,一定要让当初的小伙伴看看自己如今的成就,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其次就是回来建设家乡,毕竟生在这儿长在这儿,要说没有感情是不可能的,所以富贵之后的曹操必定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回馈自己的家乡。
但是当曹操回到谯县后,他发现这里大部分人家都是十室九空,因为连年战乱,家里的男丁被征兵入伍,许多人都死在了战场上。
曹操从县城的这边走到那边,居然没有看到一个熟人,儿时的小伙伴早已不知去向,有的已经战死沙场,有的流亡他地,而遗留下来的老弱妇孺个个都生活地十分窘迫,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看到这种情况,曹操泪如雨下,他深知战争年代给人们带来的伤害有多大,为了弥补家乡人民的损失,曹操流着泪下了几道命令,其中就包括:
家中因为贫穷没有耕地的,可以去官府免费领取耕地和农用器材;家中有阵亡士兵的,官府会把他们集中在一起,盖一座祠堂,以告慰士兵的英灵。
虽然战士们人死不能复生,但曹操通过这种方式间接地补偿了战士们的家人,家乡的人因为曹操的善举都受到了许多恩惠,纷纷赞扬曹操的大恩大德,虽然他是一个枭雄,但他无时无刻不在想着人民。
二、改造成水军基地
话说曹操在赤壁兵败后,意识到了水军的重要性,于是打算找一个地方专门训练魏国水军,以此来抗衡东吴强大的水师,对于这个训练地点,曹操选择了自己的家乡谯县,在谯县训练水军的过程中,曹军兴建了许多战船,发明了许多水军装备,还在此囤积了大量的粮草和兵马。
仅仅四个月时间,曹操就把谯县打造成了曹军第一水师基地,利用谯县的这支水师,曹操可以经淮河入长江,进而直逼东吴都城建业。
在后面的日子里,这支谯县水师和东吴水师展开了长达40年的战役,双方互有胜负,公元217年,曹丕率领曹军征伐东吴时,看到这支水师勇不可挡,顿时诗兴大发,写了一首《浮淮赋》。
三、给谯县减免赋税,建设成为陪都
曹操死后曹丕继位,和曹植不同的是,曹丕对谯县这块土地充满了深情。
因为曹丕从小就出生在谯县,在这里生活长大,谯县的花花草草都曾经是曹丕的记忆,而曹植出生在东郡,典型的一位城市富二代,所以儒雅高贵的曹植自然不会理解曹丕对于谯县的感情。
就在曹丕继位三个月后,他就在谯县犒赏三军。搭建戏台,举办酒席,宴请父老乡亲。
在曹丕的老家,他还在那里竖了一个碑,有意思的是,碑文是由曹丕的弟弟曹植写的,毕竟当时的曹植被纳入“建安七子”的行列,所以他的文笔大家都有目共睹。
除了在谯县犒赏三军之外,曹丕还免除了谯县两年的赋税,这个政策让当时饱经战乱的谯县人民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从而大大发展了当地的经济,此外曹丕还把冀州的五万人口迁入谯县,以此来扩充谯县的劳动力。
公元219年,曹操没死之前,他就把谯县升级成为谯郡,相当于一个县城直接变成了直辖市。这还不够,公元221年,新上任的魏文帝曹丕直接把谯县列为陪都,并在此建造行宫,你想想,当时的陪都都是洛阳、长安这样的大城市,一个小小的谯县居然也能被列为陪都,足以证明曹丕对谯县的“爱”。
公元225年的时候,曹丕率军东征,行至广陵郡的时候,当时的皇后甄姬就在谯县的行宫里等待着自己夫君的归来,由此可见,谯县行宫在曹丕心目中的地位。
结语:
纵观曹操曹丕父子的一生,他们父子俩一辈子都在外面领兵打仗,很少回到家乡,为了表示对家乡的怀念,才做出了诸多举动来造福家乡,尤其是曹丕,即使成为皇帝后,依然没有停止对家乡的建设,让一个小小的谯县,成为了当时乱世中发展最快的一个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