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大家还记不记得一部童年老剧,由吴孟达和叮当舒畅主演的《少年大钦差》,是《九岁县太爷》的第二部,主要围绕天资聪颖实为乾隆儿子的徐文杰的一些故事展开,在这部电视剧里,还比第一部多出了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和孝公主。
剧里,和孝公主和乾隆皇帝最小的女儿,因为老来得女,乾隆对这个女儿十分疼爱,对她有求必应,还把她许配给了自己的宠臣和珅的儿子丰珅殷德,不过丰珅殷德心系徐莲,实非和孝公主的良人。剧里,和孝公主刁蛮可爱,和徐文杰两人打打闹闹,互动也是十分有趣。
和孝公主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也确实和丰珅殷德有婚约,在乾隆五十四年,就嫁给了丰珅殷德。不过,和珅后来的下场,大家也都知道,嘉庆掌握实权以后,首先处理的就是和珅,作为和珅的儿子,丰珅殷德虽然因为是驸马,而逃过一劫,不过,也从此郁郁不得志,没几年就死了,和孝公主此后一直在守寡,假若乾隆能够预知未来,或许也不会把自己最宝贝的女儿,许配给丰珅殷德了。
为什么乾隆最宝贝和孝公主呢?因为和孝公主是在乾隆64岁的时候出生的,不仅有老来得女的喜悦,更是证明自己老当益壮啊,所以乾隆异常疼爱和孝公主,连带着和孝公主的生母惇妃,母以女贵。
惇妃,汪氏,是乾隆晚年时期的妃子,她出生于乾隆十一年,在乾隆二十八年进宫,进宫的时候她才17岁,被封为永常在,虽然年轻貌美,但是宫中不乏美人,所以永常在刚开始并没有得到乾隆的注意。
但这不是个简单的女子,见得不到乾隆的注意,她反而另辟蹊径,一心一意的去照顾皇太后。她觉得,乾隆是个孝子,活跃在皇太后身边,也能增加被乾隆注意的机会。
虽然永常在的预感是正确的,但这条路也并非捷径,她等了整整八年,才等到机会。多年的伺候,到底让皇太后对她上了心。皇太后眼看着她从十七岁的少女,变成二十五岁的深宫妇人,却连子嗣都没有。皇太后也不免为她心焦,便向乾隆引荐,夸赞永常在如何的孝敬,如何的贴心。乾隆帝向来是最孝顺皇额娘的,因此多看了永常在几眼,还晋她为贵人。十个月后加封为惇嫔,此后一直对她宠爱有加。
更为惊喜的是,三年后,她还怀孕了,这时候的乾隆已经是六十四岁的老人,不管是男还是女,这种老来得子的心情,总是喜悦非常的。惇嫔一时风光无比。
这个孩子就是和孝公主,她就是乾隆最小的女儿,女儿出生以后,立下大功的惇嫔便被册封为妃。乾隆对这个盼望已久的女儿,给予的关爱也是超过所有其它子女的。经常有世间稀少的珍宝被送入淳妃宫中,赏赐给十公主以及她的母亲。
乾隆非常喜欢这个小女儿,恨不得将所有的一切都给她,还曾经说,“汝若为皇子,朕必立汝储也”,还破格晋封十公主为固伦和孝公主。
不过,惇妃却被这宠爱迷花了眼,恃宠而骄,竟然活活打死一个宫女,而清宫的宫女制度与前朝不同,宫女都是在八旗自己的眷属里挑选出来的,在宫里如果得到皇帝宠幸,便能得到晋封,即使不能,到了一定年纪也还要送回家嫁人的。并不是就此卖给帝王家的。所有宫女出身一般也比较高,并不是什么无名小卒。
乾隆刚开始勃然大怒,本想狠狠处置,但是想到娇俏可爱的女儿,他又心软了,严惩惇妃,势必会影响和孝公主将来的前途。于是他手下留情,只是将惇妃革去妃位,降为嫔级。刚开始戴罪的惇嫔,没有资格抚养女儿,和孝公主被抱去其他妃子抚养。如果长此下去,乾隆即便是看女儿,也是去其他妃子宫中,而不是惇嫔宫中,那么惇嫔或许就此无出头之日了。
但和孝公主年龄太小,离开母亲以后,她日夜啼哭,乾隆心疼女儿,只得又将十公主送回惇嫔宫里。既然女儿回到惇嫔身边,疼爱女儿的乾隆自然少不了要去看孩子,于是又和惇嫔见面了,见面三分情,一来二去的,乾隆就看在女儿的份上,宽恕了惇嫔,将她恢复了妃位。
参考文献:《中国通史》,《清史稿》,《清实录》等
历史二:唐朝第一位宰相,参与唐朝建立,立下赫赫功勋,遭李世民迫害
唐朝开国第一任宰相的名字叫裴寂。长大后,裴寂眉清目秀,是个优雅的公子哥。杨坚建立隋朝后,裴寂先后担任左亲卫的职务,齐州司户参军、侍御史等职务。裴寂和太原李渊关系很好,两人经常坐在一起喝酒玩乐,相处得特别融洽。隋朝时,唐高祖李渊与裴寂之间有一段古老的友谊。
李渊起义期间,裴寂也站在高祖身边,在所有战争中都有裴寂的身影。后来,裴寂和李渊一路成为魏国公。李渊在皇帝面前,也是裴寂与众将相劝的时候,就是劝李渊起兵。可以说,李渊还是很重视裴寂,后来一路都成了丞相,后来就算是只要上朝,肯定裴寂然就坐了,散朝后也把他留在了宫中,所以当时裴寂享受的待遇真的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
裴寂作为唐朝的功臣,凭借资历,不把皇帝当回事,最终被唐太宗找了几个理由给他定罪,流放到外地。只能说,裴寂自己的问题多,把日子过得幸福,但是,裴寂挑战上级的尊严,结果被严重修理了。裴寂在大唐的建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时隋朝濒临灭亡,曾拥重兵的李世民也有起义的打算,但必须经过父亲李渊的同意,所以想到了父亲的好朋友裴寂。
裴寂因为与李渊关系密切,在裴寂然的劝说下才起身成立唐朝,对于这样的功劳李渊自然没有忘记,裴寂也是一生的荣耀和财富;就算裴寂想退山林,李渊也不肯放过他,可见裴寂然在里面很高。裴寂是李渊的老弟,当兵的时候,裴寂利用了方便的权力,倾晋阳行宫之财力,大力支持老朋友李渊。按理说裴寂到了唐朝,李世民应该感激这样的叔叔,为什么之后一直攻击他?
其实这很正常,皇家的生意也不正常。自古以来就是朝臣之子,每一位皇帝都要培养自己的亲信,而裴寂作为李渊的好兄弟,一直是李渊时期的支柱,王朝的重要大臣受到李渊的重视,为宰相昂贵,李世民继承王位后,自然是培养自己的亲信,裴寂作为老皇帝李渊和李世民的朝臣是不光荣的,所以不放心李渊。
裴寂自然是要慢慢淡出的。李世民一直在外征战,大哥李建成包括在内,两人正虎视眈眈的盯着皇位,身为宰相的裴寂没有替李世民说话。李世民当时的父亲是李渊,李渊在位期间,非常喜欢长子李建成,认为李建成很稳重,适合做太子,而李世民当时擅长战斗,是一个伟大的将军,各有各的优势。
当时玄武门之变,李渊曾经问过裴寂如何?就连当时的裴寂都没有替李世民说话,所以后来李世民一直不信任裴寂。隋末时期,裴寂就是隋朝的官员,在这时候,裴寂帮助了李渊。隋朝时期,裴寂与李渊交好,正因如此,李渊才得到了裴寂的帮助。可以说李渊能够顺利起兵,第一功臣就是裴寂,因此李渊对裴寂的功绩是心知肚明的。
裴寂进一步分析形势后认为:“城门之外,皆是盗贼,若守小节,旦夕死亡;若举义兵,必得天位。众情已协,公意如何?”李渊听了裴寂的透彻分析,点头称是,同意起兵的建议。裴寂参与策划太原起兵,对唐朝的建立贡献颇大,先后升任左仆射、司空等要职,后官至宰相。
裴寂本可悠然自得的活到终老,但是玄武门之变的出现,让裴寂的生活发生了改变。玄武门之变中,裴寂没有支持李世民,事实证明,裴寂选错了人。李建成在玄武门之变中失败了,因此裴寂的地位肯定受到影响了。贞观三年,裴寂受妖僧法雅牵连,被李世民罢去了官职,并放归原籍蒲州,至此裴寂官途一路下坡。
裴寂出身河东裴氏西眷房bai,隋末曾任晋阳宫副监,与唐高祖交好。这样的唐朝开国功臣,最终的结局如何呢?裴寂虽然不是被杀死了,但是裴寂被流放之后,最终病逝在自己的故乡。之后太宗李世民即位,怎么说都是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时候的裴寂已经没有了李渊的庇佑,在唐高祖李渊时期,裴寂无疑是得到重用的。
可是李世民对裴寂肯定是不信任的。玄武门之变这样的关键时刻,裴寂没有选择支持李世民,从这一点来说,裴寂就已经没有了优势。李世民称帝后也非常善待裴寂,他的俸禄甚至比长孙无忌、房玄龄这些李世民的心腹还要高。李世民这样做,肯定是有自己的目的,就是给天下人看的。首先来说,李世民的皇位来路不正,。
假如不重视曾经的大臣,那么天下的舆论肯定是对李世民不利的。不可否认的是,李世民的继位,让唐朝的发展到达了一个巅峰。李世民上台之后,对于裴寂这位老功臣也是极为尊敬的。但是裴寂却仗着自己的资历老,处处反对李世民,这其中当然也有裴寂的私心,裴寂的倚老卖老让李世民甚是反感。
可以说裴寂也是自己作死的。裴寂在过去的时候,曾经向李渊进谏,导致刘文静被杀,致使李世民怀恨在心。刘文静可以说是从李渊造反的时候就一直跟在李世民的身边了,但是在政治上,裴寂和刘文静的观点一直都不和。裴寂在被贬官回老家时,曾在路上遇到一个疯疯癫癫的人,这个人一直说裴寂有做帝王的命。
这样的传言流传到了李世民的耳中,因此裴寂的好日子就彻底到头了。贞观三年(629年),受到僧人法雅牵连,免官流放于靖州,讨平山羌叛乱有功。贞观六年,征召入朝,卒于途中,追赠工部尚书、相州刺史、魏国公。
参考文献:《中国通史》,《史记》,《旧唐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