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当时秦楚两国也是通婚的,秦王嬴政的亲祖母夏太后就是楚国人,养祖母华阳夫人是正宗楚国芈姓熊氏人(楚国王族),亲高祖母著名的宣太后(芈月)也是楚国芈姓王族人。可以说,秦王嬴政身上也流淌着楚国王族的血液,秦国实际破的也是楚国的旧王族统治,这个旧王族也不是代表人民、为人民服务的政权,秦破楚顶多算是周这个统治阶级大家庭的内部矛盾,换了一个家长。不过考虑时代局限,屈原那时可能还没有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想法,一千三百年后的北宋张载才系统提出来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var1]
现在又有点理解,或许屈原宁愿沉江,也不愿再做努力,是已看淡看透,君主昏庸、同党勾心斗角、排挤诽谤,这个人间丑陋太多,实在不值得,即使沉江,也不愿意再去为这些人努力或与他们为伍。再说,楚国破了,楚王没了,你让一个被流放的屈原去对抗强秦、恢复故楚王族,或是苟延残喘变身李斯那样的职业打工人(不是贬低李斯),也是强人所难。
秦破楚后,62岁高龄的屈原或许觉得报国的终极目标此生已无法实现,苦闷至极,于是自沉汨罗江。
30岁之前,和后来的屈原一样,我也曾有悲观倾向,偶尔遇到大的挫折,也往最坏的情况想,甚至也考虑自断来绝苦,再深想,怎么能因为那些小事留下父母家人独自背负重担,这不应该是生命的意义,这一步真走就太可怜了,于是感动了自己,就看开了,这可能也是我现在遇事相对乐观的背景。
仔细想想,生命哪有什么终极意义,当下每一刻的成长、超越、欢喜、感动…或许就是意义,意义永远在更新,永远在路上,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想这也是很多富豪、领导人、大佬,已经财务自由或xx自由,继续勤勤恳恳做事的内因。
[var1]
如果有一天真再给不了自己任何意义了,确实也可以找一个舒服的方式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不带遗憾,说拜拜。潇洒的写下像一个不知名的罗马人刻在墓碑上的话:
我死了,被葬在这里。
现在的我只是变成了一撮灰,但是灰会变成土壤,土壤会渗透到大地,创造人类世界的基础。
如此一来,我并没有死,而是活在这个世界上。
[var1]
再看屈原,还是觉得可惜,只是估计屈原自己也没想到,他最后会以这种方式不朽。相比较,我还是更喜欢那个四川人一些,三落三起,包括曾国藩,经历了很多大的挫折仍然坚持做事,宝剑锋从磨砺出,不放弃,也等待机会,即使自己不能做事了,对权力也不偏执,还可以帮想做事的年轻人更好做事,不能便宜那些坏蛋,这是更重要的意义。
非常怀念那个四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