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袁崇焕:名将的陨落,君臣关系的崩坏引发一系列恶果

袁崇焕:名将的陨落,君臣关系的崩坏引发一系列恶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913 更新时间:2024/1/17 6:01:15

在这份奏疏中,袁崇焕提出辽东兵员过多,兵不在多而在精,他希望朝廷能够精简兵员,在部队精选出八万人,其中二万人留在山海关内,六万人则布置在山海关外。精兵的目的,就是要减少辽东战事在经济上对整个国家的拖累。袁崇焕认为自孙承宗以来“以辽人守辽土”的策略很有效,后续还是得继续贯彻。袁崇焕提出的一系列要求最终都得到了朝廷的允许,但唯独回家为父亲终制这个要求被驳回。的确,此时的袁崇焕是明廷最耀眼的将星,辽东军务繁重,怎么会让他全身而退?

在朝野一片称颂中,袁崇焕不断被委以重任。为了让袁崇焕安心经略辽东,明廷提升了袁崇焕的地位,让原本节制关内外军事的辽东巡抚王之臣专督关内军事,关外军事则交给了袁崇焕。天七年,朝廷下旨让袁崇焕节制关内外军事,彻底将辽东重担托付给了袁崇焕,但是,像宁远大捷一样的胜利还能一直复制吗?

必须承认,宁远大捷有一定的偶然性。胜利的原因,既有天时地利人和,也有努尔哈赤轻敌的因素,还有武器的因素。但是,后金军队在受挫折之后,还会再轻敌吗?袁崇焕主持更大局面、承担更多责任时,武器的优势还会再有吗?

新式武器的引入,是明朝军队在经历一系列挫败后的一次自我改革。袁崇焕守城发挥巨大作用的武器便是明廷从荷兰人那里引进的巨型火炮,明人称呼其为“红衣大炮”。

明军依仗的红衣大炮虽然厉害,但这个大炮也有一个缺点,便是体型沉重,不利于运输和行军携带,只能作为守城或攻城的利器。但新式武器也不只是明廷有,吃了亏的后金军队随后也逐渐意识到火器的重要性,后续的战役也表明了后金军队逐渐掌握了火炮技术。

继续说回袁崇焕,为了守卫辽东,袁崇焕做了几件大事,先是派遣将领巡视锦州、大小凌河,恢复之前相继失守的城池。随后便是组织东北地区的屯田和移民,贯彻“以辽人守辽土”的战略,鼓励人们定居于此,从而增加本地居民抵抗后金侵略的恒心和决心。为了让明廷在后金后方有战略威胁,袁崇焕还遣兵援助毛文龙

总体来说,袁崇焕主政期间,明朝与后金互有攻守,处于一种均势状态。由于这种均势状态无法轻易打破,袁崇焕还试图与后金议和,虽然他向朝廷上报是要借此名义打探后金虚实,但他很清楚,与后金的博弈不会很快结束,这是一个漫长的战略相持阶段。用他的原话就是“守为正着,战为奇着,款为旁着”。

但是,朝堂上的大人们自然不会明白袁崇焕的苦心,他们捧他上位,就是要他屡战屡胜,这么相持下去,自然让他们非常不爽。从他们的角度看,我们给你兵马钱粮,不就是为了让你打胜仗,我们可以加官进爵吗?你这么拖着,不是在打我们脸?

于是,这些大人们从宫中派了一些太监以“查勘钱粮”的名义来到宁远。袁崇焕一看这不胡闹嘛?这些太监懂个啥啊?这不给我添乱吗?于是上书请求皇帝不要派太监过来了,但此时的天启皇帝沉迷于手工,大事都由魏忠贤做主,魏公公自然不会理会袁崇焕所说,还是执意派太监过去。

天启七年,明廷与后金在锦州打了一架,双方握手言和,谁也没占便宜。但朝中言官却弹劾袁崇焕没有将精兵全部救援锦州,是“暮气”。袁崇焕一看你们这些大人们靠着这场你们口中我打得不好的战役加官进爵,我作为主将却得不到任何赏赐,与其被你们喷,我还是趁早走人吧,就这样,袁崇焕在这年七月辞官回乡。

那么袁崇焕是否会就此隐退呢?他的最终惨死又是为何呢?要搞清楚这些事情,还得从天启七年八月说起,这月,天启皇帝逝世,其弟信王朱由检即位,改次年年号崇祯。新帝即位,万象更新,皇帝本人也有励精图治的愿望。

面对一直没有起色的辽东战事,群臣纷纷请求重新召回袁崇焕。崇祯帝听取众臣意见,于崇祯元年,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登、莱、天津。

来到京师的袁崇焕很快得到崇祯帝的接见。在见到袁崇焕之后,崇祯帝开门见山地问道:“卿认为边关何日可定?”袁崇焕为了博取崇祯帝的信任,直接回答道:“臣受陛下知遇之恩,倘若陛下能给臣便宜行事之权,臣必定在五年内收复辽东。”

此话一出,崇祯帝十分欣慰,于是更加信任袁崇焕。但这个信任的首要前提是袁崇焕能把自己画的大饼给完成,如果不行,这欺君之罪可不是闹着玩的。

然而,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原本袁崇焕安慰崇祯所说的五年平辽,却成为了他后续惨死的关键因素,当时的兵科给事中许誉卿在得知袁崇焕所说五年平辽只不过是夸夸其谈,他就断言袁崇焕离灾祸不远了。

其实就当时明朝与后金的军事形势对比来看,此时的形势比天启末年还要恶化了。后金皇太极即位之后,励精图治,实行改革,军力进一步增强。反观明朝,就在崇祯元年七月,宁远军队因拿不到军饷而哗变,巡抚毕自肃向朝廷奏报之后引罪自杀。

在士气不振、粮草难继的情形下,能够稳定地维持宁远、锦州数城,已属不易,谈光复全辽无异于痴人说梦。然而,面对崇祯皇帝的眷顾,袁崇焕似乎有些飘了,夸下海口“五年平辽”,这句话无疑给他自己立下了一道生死状。

也许换一个皇帝,对于袁崇焕所说的“五年平辽”会嗤之以鼻,认为他不堪大用,但对于想当英主的崇祯帝而言,这番说辞正好对他胃口。于是乎,崇祯帝也不管形势如何,迫切希望袁崇焕能够早日完成他的承诺。

五年平辽,便是生路;五年不能平辽,必是死路。虽说五年平辽的承诺已经很夸张了,但崇祯皇帝却决定不给袁崇焕五年的时间,因为接二连三的事情使多疑的崇祯帝不仅对袁崇焕失去了耐心,还起了疑心。

崇祯三年八月,督师袁崇焕被凌迟处死。三年间,从位高权重的督师,沦为阶下囚,再被残忍地杀害,前后的反差令人唏嘘不已。袁崇焕之死,官方给出的罪状有三条:擅杀大将、私自议和、失误封疆。三个罪状合力形成他的死局。

擅杀大将指的是他杀了镇守皮岛的毛文龙。宁远大捷让袁崇焕获得了更大的权力。但是,权力也使袁崇焕性格发生了变化。他一改昔日与诸将和睦相处的行事风格,反而与手下将领屡屡发生矛盾。

当时袁崇焕所属辖区基本没有人能和他相抗衡,唯独皮岛的毛文龙相对独立。袁崇焕对毛文龙的想法就是:能用则用,不能用则除去。随着毛文龙不能被袁崇焕所用,袁崇焕就起了诛杀毛文龙的心思。

诛杀毛文龙一事,袁崇焕布置周密,虽然解决了毛文龙专擅的问题,但是,诛杀毛文龙对明朝而言却是重大错误。袁崇焕诛杀毛文龙之后,其部下纷纷投降满清,这些人在清初建国中立下了赫赫战功,这也说明了毛文龙所部战力惊人,是明廷牵制满清的绝佳力量。

得知毛文龙被诛杀之后,崇祯帝虽然震怒,但为了安抚前线,他不得不默认袁崇焕的行为,但是,崇祯帝的内心自然是不想毛文龙死。袁崇焕擅杀毛文龙,虽然加强了自己支配全辽战局的能力,却无疑也招致了崇祯帝的怨恨。

私自议和指的是袁崇焕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恢复疆土上,反而向皇帝提议与后金和谈。袁崇焕的本意是,通过谈判使后金与明议和,让后金归还侵占的土地,送回叛逃的文武将吏,保证朝鲜继续向明朝朝贡。但关键是你战场打不赢的东西,靠谈判能谈回来吗?

失误封疆指的是没有拱卫和保护好京城,把皇帝的颜面丢尽了。袁崇焕在辽东,战没有恢复一寸土地,议和也没谈成,守却最终也没守住。啥都没干成,就是崇祯帝杀袁崇焕的原因。

崇祯二年十月,十万后金军队绕开袁崇焕重点布防的锦州、宁远,从遵化突破长城防线,进逼京师。袁崇焕得知消息后,虽然立马安排部队入京师救援,但还是又不少流言,说袁崇焕与后金有密约,引满洲军队入关。

最终,崇祯帝在召对召见袁崇焕、满桂、祖大寿三人。崇祯帝质问袁崇焕为何擅杀毛文龙,又问他为何战斗结束了还在京师“逗留”,面对崇祯帝的秋后算账,袁崇焕无颜以对。至此,崇祯帝命锦衣卫拿下袁崇焕。同样的平台召对,一年前的宠遇,变换成一年后的锒铛入狱。八个月后,袁崇焕被凌迟处死,时年四十七岁。

袁崇焕之死,固然有袁崇焕个人的问题,也有党争的背景,但崇祯帝猜忌多疑的性格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若不是崇祯帝素来多疑,皇太极的反间计未必能成功。杀袁崇焕的决定,毕竟是由崇祯帝亲自做出的。

袁崇焕有罪,但用当时人的话来说,却是一个“不怕死、不爱钱、能打硬仗”的足以与后金匹敌的军事人才,为什么就不能让他戴罪立功呢?根据《明史 袁崇焕传》说,袁崇焕一死,辽东战局更趋恶化,无人可以收拾。

也许从杀袁崇焕那一刻起,崇祯一朝的君臣关系注定是失败的,既然君主视臣下如草芥,则臣民也会视君主如仇寇。崇祯帝苛刻的态度,最终导致朝中大小臣工对一切事情都不敢出声,一切全凭皇帝做主。

更多文章

  • 杀害岳飞的真正元凶到底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岳飞是如何被杀害的,名将岳飞惨遭杀害的六大原因,岳飞是怎样被秦桧杀害的

    其实,真正杀害岳飞的元凶是宋高宗赵构。奸臣秦桧只是为了一己私利,猜中了赵构的心思,充当了赵构杀害岳飞的代理人和具体执行者。而岳飞的众多部将反水,成了秦桧的帮凶。靖康元年(1126),金人围攻开封,钦宗赵桓命康王赵构为河北兵马大元帅,征召各路兵马到开封勤王。但赵构并未采纳宗泽的全力救援开封之言,只给宗

  • 明朝不善海战,为何郑成功能收复台湾?除了英勇,还与他出身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郑成功替谁收复台湾,1553年郑成功从谁手中收复台湾,郑成功回台湾的时间

    明朝末期,荷兰人已经占据了海上霸主的地位。他们拥有先进的战舰和快艇,每个荷兰士兵都有步枪、手枪和手榴弹。他们统治台湾几十年,在海岸边修建了大量的城堡和炮台,上面安装了威力巨大的火炮,海面上还停泊着很多舰艇和小船,而郑成功的军队基本上是用弓箭、刀剑等冷兵器,为数不多的热兵器也制作粗糙,杀伤力无法与荷兰

  • 朱棣造反时途经一小镇,给它改了个霸气名字,如今变成国际大都市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有一座城市的名称就特别的有意思,它是朱棣起兵篡位时所经过的一个小镇,朱棣为了博个彩头,就给这个城市改了名,这个名字也一直跟随这个城市到今天,陪伴它一步步成为了国际大都市。朱元璋为了保证明朝的安稳,制定了许多集权政策,为了分给皇室宗亲更多的权力,他把朱家的子孙分封到了各地当藩王,朱元璋的本意是想让这些

  • 拐走李自成妻子的叛徒高杰,他的下场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高杰的老婆是谁,高杰和李自成妻子,高杰案

    高杰长得相貌英俊,仪表堂堂。李自成的妻子邢氏是那种英姿飒爽的美人,不但长相出众,而且聪明能干。她在李自成的军中负责发放粮草、武器等军用物资,把李自成大军的后勤管理得井井有条。李自成连年在外征战,不解风情,于是邢氏很快就看上了高杰,勾搭在了一起。就在二人打得火热的时候,李自成得到了暗报,说贺人龙最近要

  • 北宋的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说的是何人?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北宋的通判,王安石任舒州通判,通判的职权和作用

    历史背景六贼"之名最早出于太学生陈东在宣和七年(1125年)的上书,陈东说:"今日之事,蔡京坏乱于前,梁师成阴谋于后,李彦结怨于西北,朱勔结怨于东南,王黼、童贯又结怨于辽、金,创开边衅。宜诛六贼,传首四方,以谢天下。北宋末年的"六贼"。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朱勔、李彦,都是宋徽宗的朋友 。蔡京与

  • 万历为何在张居正死后差点对其开棺戮尸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万历后期怀念张居正吗,万历首辅张居正惨死,张居正与万历十五年

    在十六世纪中期,也就是明朝中期,大明王朝出现了各种内外问题,到嘉靖时期,明朝其实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尤其是嘉靖中期,嘉靖不再上朝理政,一门心思从事道教相关的事,炼丹、闭关、参坐成为主要工作,已无心朝政,主要靠严嵩一党处理国政。而严嵩一党腐败无能,导致国家政治混乱,民不聊生。海瑞曾感叹:“嘉靖者,家家

  • 战争狂人-永乐大帝朱棣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永乐皇帝朱棣打仗,朱棣的永乐盛世有多强,永乐皇帝朱棣几岁当皇帝

    明成祖朱棣画像朱棣出生于1360年5月2日,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出生时朱元璋正与陈友谅作战,并没有好好看看这个儿子,等到朱棣七岁时才有了自己名字。朱元璋登基后十分注重文化修养,因此朱元璋的儿子们都接受了儒家的正统教育,洪武三年(1370年)被父亲封为燕王。洪武九年(1376年)与魏国公徐达的长女结婚

  • 原来这才是包拯的本来面目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真正的包拯面目,关于包拯的资料简介,包拯原来的样子

    事实上这些都是经过演义的包拯,和现实中的包拯相差甚远。包拯出生元公元999年,卒于1062年。祖父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父亲考取了进士,包拯还有两个哥哥,但都英年早逝,独留下包拯传宗接代。传说中的包拯自小没了父母,是他的嫂嫂将他抚养长大,所以他管他嫂嫂亲切地称为“嫂娘”,这是第一个演义之说。事实上包拯

  • 朱棣曾残忍虐杀3000宫女?确有其事还是恶意中伤?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宫女们都为自己的处境感到担忧,苦苦哀求永乐帝可以放过自己,但并没用得到回应。这起甚至还引起了上天震怒,大明王朝的三座宫殿被雷击烧毁,即便如此,朱棣都没有在意上天的警示,依然我行我素,将这场惨无人道的虐杀进行到底,使得2800名宫女失去了生命。这起案件的真实性究竟有多少呢?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朱棣纵然

  • 靖康之耻发生后,南宋的复仇有多狠?金国700万人最终只剩下10万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南宋靖康之耻,靖康之耻后宋朝还剩下多少人,宋朝的靖康之耻到底是如何发生的

    最后,女真族赢了,成功入关,打倒了大明王朝,紫禁城易主,金人建立了满清政权,再次实现了大一统的局面,并统治了汉人近300年。金人为了抢占汉人地盘,真是“孜孜不倦、锲而不舍”。不过在他们取得最后的成功之前,也有被汉人打得头破血流,差点活不下去的时候。比如历史上有名的抗金英雄岳飞、于谦、袁崇焕等,都是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