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认为诸葛亮北伐是导致蜀汉灭亡的一个伏笔,因为这完全就是一场无用功,巨大的国力差距,让北伐成为了一场奢侈的梦。而连年的战争,几乎是耗光了蜀国的战争潜力,穷兵黩武,涸泽而渔。
所以他们就觉得,当时诸葛亮就该选择休养生息,伺机而动,待到曹魏出现问题再出手。但事实上,我觉得北伐并没有错,以魏、蜀、吴三国所占据的地理位置、与诸葛亮所处的政治环境来看,“北伐魏国”无异于是诸葛亮最好的选择。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将蜀国的战略发展道路,叙述的极为清晰。
第一、西和诸戎——夺四川(条件达成 );第二、南抚夷越——征孟获(条件达成); 第三、外结好孙权——刘备死后,蜀国与吴国重归旧好(条件达成);第四、“待天下有变”——曹操统治的中原地区长治久安、君严臣恭、百姓和睦、库富民丰(未达成条件)。
诸葛亮口中的“天下”,所指的是曹操政权。曹操控制着物产丰富、人丁兴旺、地势尚佳的中原地区。天下十三州,曹操独占其九,可谓一家独大。
反观蜀汉,正所谓“巴山楚水凄凉地”。蜀汉自古以来便是“荒凉之地”。当然了,益州天府之国,虽然偏了点儿,比之孙权的交州这些地方绝对是好上太多。而且其远离中原,并没有受到黄巾之乱以及群雄逐鹿时代的太大冲击,保全良好。这也是为何诸葛亮当年 建议刘备选择益州的原因。但是毕竟仅一州之地,且南中等大部分地方都是属于未开发地带。
特别是荆州丢了以后,蜀汉失去了荆州这个“出海口” ,基本上就失去了争夺天下的可能性,等于是被曹魏再汉中给把守住了咽喉。众所周知蜀道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天险之便利使得蜀汉相对安全。但这也有弊端,别人虽然进不来,你自己也不是那么容易出去。出不去就等于被困死在这里面,小小的益州根本无法帮助蜀汉争夺天下。
更何况魏国的疆土辽阔,地域甚广,北至辽东、中踞华北、南邻高丽、东及黄海。在地理位置上居高临下,而且中原地区文化兴旺、商贸繁荣,曹操可谓占尽了天时、地立。 因此,在曹操政权不被颠覆的情况下,任你蜀国再怎么发展、再怎么养精蓄锐,在经济、军事方面,也不可能超越先天条件极佳的魏国。
所以,诸葛亮才在《隆中对》中提出了最重要的条件: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诸葛亮一直在等待,等待着魏国内乱,或者等待着曹家出一个昏君、暴君。 因为只有中原大乱之时,诸葛亮才有机会挥师北上,一举攻灭魏国。
但是苍天厚待曹魏,却薄情于蜀汉。 随着曹魏政权越来越巩固,蜀国一统天下的希望也越来越渺茫。
一旦中原地区恢复了乱世之前的生产力、发展力,魏国将会屯器屯粮,招兵买马,南下西进,一统六合。诸葛亮必须在有生之年,为他所忠于的蜀汉政权 制造一个讨伐曹魏的机会。
于是乎,北伐战争开始了。
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什么呢? 并不是一举消灭魏国。而是要骚扰魏国,打消耗战,消耗魏国的经济、人力,消耗魏国的精力。总之就是不让你安心发展。而且如果运气好,像第一次北伐那样,如果成功了,关中也就拿下来了。届时蜀汉便可复制当年刘邦韩信的奇迹,一路向东了。
大家都认为当年刘邦是靠着在四川的资本搞定了项羽,其实不然。刘邦真正具备和项羽争夺天下的资格是在暗度陈仓之后,还定三秦,拿下了原本就该属于他的关中。当时项羽因为需要平定齐国,无暇顾及,最终让刘邦得逞,并建立起了反攻的大本营。否则哪有那么容易?
当然,即使没法夺取关中,诸葛亮依然可以采用“打不过就跑”的战略方针,不打硬仗、死仗。诸葛亮在汉中地区屯军田、扎营寨,最大限度减少蜀国内部的经济消耗。军食吃完就跑,绝不拖垮蜀国的经济。而曹魏在抵抗蜀汉北伐的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物力、财力、人力来在关陇地区设重兵、建军营、储军粮。
如果手握几十万大军的关陇地区的军事长官昏庸无能或者背叛曹魏,中原地区将会陷入一片混乱。届时,吴蜀联手挥师北上,魏国将无力抵抗。
很明显的一点,诸葛亮活着的时候,曹睿连行宫都不敢建,诸葛亮一死,曹睿立刻修建大型宫殿,可见曹睿被诸葛亮逼的有多惨。
综上,蜀国北伐是一场目的性、策略性极强的军事行动。
虽然北伐的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但是北伐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魏国的国力,制造了魏国内乱的可能性,延缓了魏国的发展。
蜀国若追求修生养息、闭门发展的战略政策,只能说被魏国越拉越远,最终等待诸葛亮和蜀国结局的只有死路一条,因为蜀国建国比较晚、先天条件比较差,放手一搏或许有一线生机,既然打也是死,不打也是死,为何不奋力一搏呢?
当然,其实这里还有一点,就是如果不用北伐来造势,蜀国内部很可能会分崩离析。很简单,战争时期,大家有共同目标和敌人,一致对外。
和平时期,那就得开始玩儿政治了。这个是很明显的,比如诸葛亮死后,虽然蜀国在休养生息,但前景堪忧,权力的斗争开始不断上演,费祎被刺,连姜维也被吓得不敢回朝,朝堂之混乱可见一斑。
这样的蜀国,拿什么去和人家比?自保都成问题,更不要说一统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