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原到长安的过程中,李渊其实手底下并没有太多可信任的人,他只敢相信李家人,所以他把兵权交给了两个杰出的儿子,李世民和他的大哥李建成。还别说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李渊的这两个儿子还真的特别的有能力,一路上横扫,打进了长安,尤其是二儿子,李世民更是展露出杰出的军事才能。
一代天骄,唐太宗。
这让李渊心中暗爽,因为儿子可是自己最亲最可信任的人,把兵权交给儿子可比交给那些外姓大臣们放心的多,而自己身为皇帝也不方便亲临前线,既然老二这么能打,以后就让他来剪灭群雄吧,老二是自己的儿子,用的顺手还听话。
打进长安之后,李渊先立了一个傀儡皇帝,等到时机成熟之后,李渊决定不装了,摊牌了,我老李就是想当皇帝,于是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出让位的闹剧,老李头终于羞羞答答的走上了台前,坐上了皇位。长子李建成被立为了太子,功勋卓著的老二李世民被封为秦王。
张丰毅版本的李世民。
在李渊的理念中,李建成尽管也是一个合格的将领,但是此时此刻身份不同,作为帝国的太子,不宜轻动,一旦有个三长两短,极有可能动摇国本。所以在李渊称帝之后,李建成长时间的留守长安,为前线作战部队做后勤工作。而能征善战的二弟李世民,则率军到处厮杀,为老李头的江山添砖加瓦。
然而李渊没有想到的是,在帝国草创的初期四处烽烟,每一战的胜败几乎都能决定整个大唐帝国的存亡,所以前线的幕府才是真正的帝国权力中枢,谁掌握了兵权,谁就掌握了实际权力。
年大将军怎么变李渊了?
随着李世民取得一系列的胜利,越来越多的文臣武将聚拢在李世民的身边,形成了庞大的秦王集团,在这个集团中,那些中高层的军官可以说和李世民是有着过命的交情,这也是情有可原的一个和自己朝夕相处,在战场上和自己一起纵马驰骋,与敌人拼命厮杀的长官,在这些老粗的心里,自然是要比那些坐镇后方,动动嘴皮子,指手画脚的太子要亲切的多,所以李世民集团的粉丝粘性很高,尤其是这些武将对于李世民的忠诚度相当的高,几乎没有出现背叛到敌人阵营的情况。而随着天下的评定,这些军官要么留在李世民的身边,要么就去各个重要的州郡当官,几乎整个北方都掌握在李世民派系的手中。
李渊的能力其实是很强的。
其实李渊也意识到了李世民的权力过大,势力过大的情况,也曾经想过办法制约。但是李世民的命实在是太硬,每当李渊开始动手剪除李世民羽翼的时候,就会有人跳出来和大唐作对,需要有人带兵,而当时整个大唐帝国最会打仗的就是李世民,而李渊最信任的将领也是李世民,毕竟是自己儿子,总不见得儿子会反对自己这个老爸吧,所以每次李世民都能凭借外出打仗的机会,化险为夷。
活捉了窦建德和王世充之后,李世民的老爸李渊就觉得天下大势已定,就想免了李世民的兵权,省得这个老二由于功劳太大,再加上手握兵权,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想法,将来造成骨肉相残的悲剧。
贞观之治里的唐太宗演的最好。
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在这个时候,在原本窦建德的地盘上发生了刘黑闼起义。刘黑闼是窦建德手下一个能征惯战的将领,再加上窦建德这个人是个比较贤明的人,在他的控制区内,很多人对窦建德是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唐朝只是刚刚占领了这些地区,并没有来得及收拾民心,所以刘黑闼作为窦建德的旧部,起来造反,这些地区的人民纷纷响应刘黑闼,使得唐朝的北方地盘一片风声鹤唳。
唐太宗与长孙无忌。
在李渊眼里比他实力更强,更难对付的窦建德都一战成擒了,刘黑闼这么一个跳梁小丑有什么难对付的,于是破天荒的没有派秦王李世民出征,结果却被实力打脸,要想解决问题还就得靠李世民,李世民这个史上最牛老二,专制各种不服,他就像一个熨斗一样,将刘黑闼叛军烫平。这样一来,原本想限制李世民权利的李渊,却惊喜的发现,李顺民的实力更强大了,自己作为皇帝,作为老爸都难以一时半会动摇李世民的地位。
张丰毅版本的唐太宗。
当然,李渊做过一个政坛老狐狸,对付自己的儿子还是有一手的,他决定来一次温水煮青蛙。首先下定决心不让这一个能征善战的儿子在出征打仗,把他留在长安,框死在长安。然后逐渐收其羽翼,天策上将府的那些重要人物纷纷调离,到地方上任职,削弱李世民的实力,使得李世民手中没有军队身边没有谋士良将,让他成为一个光杆司令。这样一来几乎就抹平了李世民与李建成的实力差距。李世民和李建成这兄弟二人太子之争就成了朝堂上嘴仗,由于武德重臣集团但内心深处都是偏向李建成的,所以朝堂之争,李世民没有太大的优势。
唐国强版本的唐太宗。
但是李渊忽略了一点,有句话说得好,叫做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李建成就是那个秀才,李世民就是那个不讲理的大兵。眼见得通过文的手段夺权,已经不可能了,李世民决定采用武的方式夺权,李世民决定在物理上消灭李建成,于是玄武门之变爆发了。最终李世民剁掉了李建成,而他的心腹大将尉迟恭干掉了李元吉,并且带兵向李渊逼宫,最终这位风流天子,在自己好儿子李世民的辅导之下,深刻的体会了一把,什么叫做枪杆子里出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