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种说法,老乐只能说是《三国演义》太过成功了,别说历史没有如果,即便庞统活到刘备立国,单纯加一个他的力量,就能逆转大势吗?说来说去,三国迷还是被毛批的观点影响太深,尊刘抑曹的思维定势轻易改不过来,就连毛宗岗老先生在这一回中,也提出了一个类似的假设,说如果庞统没在落凤坡遇险,那么荆州就会一直交由诸葛亮搭理,哪怕是到了后来,诸葛亮到成都辅佐刘备,庞统也会被安排在荆州重地,而有庞统在关羽身边,还怕什么吕蒙陆逊,更不会出现大意失荆州的悲剧了。
毛批的这段分析,有道理吗?在老乐个人看来,恐怕还是行不通的,毕竟关羽的性格摆在那里,别说庞统了,连诸葛亮他都不服,其他人说什么又能听进去多少呢?或者说辅佐在关羽身边守荆州的智囊不是没有,白眉马良绝对够得上刘备集团前五的谋士了吧?另外,伊籍先生也不差吧?再加上关羽也是熟读春秋的文化人,他们三个在一起,不是远胜过“三个臭皮匠”?那别说庞统了,诸葛亮不在荆州也没问题。但结局就是这么残酷。
怎么样?毛批的这种假设,是不是沾点“吃谁向着谁”的情绪在里面?当然,如果顺着毛批的逻辑,适当换成张飞搭配庞统看管荆州的话,哪怕最终还是守不住,起码不会像关羽输得那样窝囊。因为张飞跟关羽的性格正相反,关羽不轻视底下人,看不惯士大夫,张飞则是鞭打士卒,却很尊重文人谋士,更加听话。就连毛批在这一回都说了,张飞学会用计,就是受到了诸葛亮的影响。而三将军自从在耒阳县看到了庞统的本事后,就已经彻底服了这位凤雏先生,可以想象,真要是让这俩人守荆州,庞统的决策都能得到很好的执行。
但还是那句话,历史没有如果,脱胎于史实演绎出来的小说,无论怎么假设,也都是个人的想象而已,然而,这一回的毛批点评,却给了我们一个很有价值的启迪。那就是刚才提到的张飞,他的谋略逐渐在增长,使得诸葛亮带领张飞和赵云支援刘备的时候,上演了张翼德义释严颜的精彩好戏。所以,毛批以张飞为例,说勇气和反应等素质,都是天生的,后天恐怕很难学到更多,但智慧是可以靠勤学苦练逐渐增长的,因为智慧和经验教训分不开,张飞的成长空间自然更大。
这话对咱们每个普通人都实用吧?很多天资好的人,却因为贪玩厌学,最终变成了伤仲永,而天资不理想的人,坚持笨鸟先飞,多学多想,也一样可以取得出色的成绩。归根结底,不爱学,不懂得思考的人,有再好的天赋也是白搭,反而还会造成资源浪费,您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