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多祖的由来
很多朝代的建立,都是这个家族历经几代人,不断流血牺牲才换来的。因此,尽管在自己这一代终于结出果实,王朝兴立,但是为了缅怀先人,肯定他们的功绩,开国皇帝一般都会将自己的祖辈、父辈摆到开国太祖的位置,而将自己顺位后移,也就造成了“一朝两祖”的现象很多。
比如唐朝的建立者是李渊,但他是高祖,追认了父亲李虎为太祖;元朝的建立者是忽必烈,但他是世祖,追认了爷爷铁木真为太祖;再比如朱元璋建立了大明朝,他是白手起家,没有祖上的积累,所以他是当之无愧的太祖皇帝。不过朱元璋对亲人很好,为了纪念大家,基本把哥哥姐姐都追认为亲王公主了,而父亲朱世珍也被他追认为“明仁祖”。
这种追认主要是为了体现敬拜和用于祭祀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但也不是所有的开国皇帝都喜欢玩这个套路,据我所知,秦始皇就没有做这个事,刘邦也仅仅是尊父亲刘太公为“太上皇”。
清代为什么是三祖?
清朝之所以显得比较扎眼,主要还是因为这个朝代离我们最近,大家相对更了解一些。另外得益于各种清宫电视剧的热播,清代比较大热的皇帝,如康熙、乾隆深受广大电视剧迷欢迎,具备很高的热度,因此经常会被拿出来谈论。关于他们祖辈父辈的故事自然也跟着搬上银幕,逐渐地,大家才知道,原来清代有这么多祖宗。不算努尔哈赤之前还有不少追认的祖宗,就从努尔哈赤算起,也已经有三位了,绝对是众多朝代里,祖宗最多的一个。
清代之所以有三个皇帝敢称祖,且被大家普遍接受了,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顺治称祖具备合法性
顺治是满清入主中原后的第一位皇帝,在他之前,无论努尔哈赤还是皇太极都只在山海关以外转悠。我们评价一个国家是否建立了一个朝代,最主要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否“问鼎中原”。按照这个标准,顺治显然是合理合法的大清开国皇帝,他庙号带“祖”是很正常的。
2.追立太祖符合各朝代一贯作风
努尔哈赤作为后金建国事业的第一代奋斗者,虽然他当时不过是一位建州女真酋长,活动范围仅限于辽东附近,主营业务也还是最初级的打家劫舍。但他毕竟为后世子孙开了一个好头,没有他流血牺牲,也就没有顺治小皇帝捡便宜,坐享华夏大好河山。从这个角度去看,顺治为了感恩,把太祖的庙号给自己的爷爷无可厚非,而且之前不少朝代都是这么玩的,所以不存在道德或者礼法上的障碍。
3.康熙被拔高为“祖”见仁见智
本来事情到这一步就算完事的,但是清朝偏偏要在“立祖”上进一步推陈出新,结果史无前例的“三祖”出现了,他就是清圣祖康熙。
从庙号“圣祖”看,我们可以想象清代皇室对这位祖先是充满了崇拜感的,估计这种感情已经超越了太祖和世祖。而康熙本人的功绩确实也不少,比如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亲征准格尔,并且还和俄国人打了一仗,轻松取胜。虽然《尼布楚条约》签的很二逼,但这只是眼界问题,并不有损国威,甚至是扬大清国威的壮举。
不过大清的衰败也是从康熙开始的。本来之前的清代并不排斥先进思想,但是康熙平定了全部外患后,产生了从此以后天下太平的幻觉。近而将目光转向国内,研究怎么便于管理人民。他在这方面走了一步非常臭的棋,就是愚民!
康熙开始逐步收紧对外通商,限制西方科技在民间传播,排斥火器研究,并且开始搞起了文字狱。
在内政方面,康熙等于给后面的皇帝定下了一种错误的基调,以至于100年后的乾隆末期,中国已经远远落后西方国家。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屈辱经历埋下了伏笔。
结语
清代最有争议的就是“三祖”康熙了。喜欢他的人称呼其为“千古一帝”,讨厌他的人,称呼他为“康熙大酋长”。
作为后世人,确实觉得他不少政策十分可惜,不然中国可能会继续强大。不过假如我们身处他那个时代,也许未必比他做的好。其实他基本已经把他能看到的敌人都消灭了,让他有远见,开启民智,预防西方百年后的入侵,似乎有点强人所难。毕竟儿孙自有儿孙福,政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乾隆时期,康熙的政策不适应的时候,乾隆应该去积极改革,而他偏偏要固步自封,自缚手脚,这也不能怪罪到康熙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