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察举制为士族门阀兴起提供了条件,晋朝时其发展到巅峰

察举制为士族门阀兴起提供了条件,晋朝时其发展到巅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810 更新时间:2023/12/24 19:42:46

汉代察举制为士族门阀兴起创造了前提条件

在科举制度没有形成之前,如何为国家选取合适的人才,是帝国需要慎重考虑的大事。西汉初年,国家选拔人才的机制主要是通过“乡举里选”,由地方向中央政府推荐人才。那个时期并没有系统性的人才推荐机制,整个过程都比较随意。

直到汉武帝时期,这种随意才逐渐有所改观。刘彻是个爱折腾的皇帝,故而需要很多不同类型的人才来帮助自己。于是,“乡举里选”制度就被固定下来,逐步形成了一年一度的郡国举孝廉。之后,通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了贯穿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到东汉末年,察举制度开始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汉代读书的门槛太高,普通人无法获取知识,因此察举出来的人才基本都是高门大姓子弟

钱穆曾经说过:“印刷术对人类文化传播与严禁之贡献,应该远胜于近代新发明的原子弹”。这句话说得很真实。中国古代印刷术大发展要到唐代以后。因此在汉代的时候,文化知识传播的成本非常高。那时书本需要传抄,一篇竹简只能写二十来字,抄一本书,费用很高。另外,将书串起来的麻绳也非普通人家能花费得起。

但要通过察举孝廉,又必须要读书。所以,能否读书就成为能否当官的前提条件。汉代,读书的权利基本被高门大族所垄断。普通人没有条件读书,自然也就是无法通过孝廉入仕。故而,在朝廷之上,虽然官员来自全国各地,但他们大多都是富贵人家,很少有底层普通人。

(二)察举的权力在地方长官而不在民间,这种机制发展到最后就形成了士族门阀控制察举权的情况

汉代察举,其权在地方长官,不在地方民众。如果地方长官贤良,那必然能选出真正的人才;如果地方长官徇私舞弊,不顾民意,推选私人,那就不能选择出真正的人才。所以,后世看到这种弊端之后,直接就废掉了地方推举的步骤,人人可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展现自己的才能。汉末,地方长官在察举中徇私舞弊,相互之间察举各自的宗族子弟、门生故吏是十分常见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察举制下选拔官员开始只看门第族姓,而不问才能品第。久而久之,朝堂之上,几乎都被那几家几姓所占据。所谓的“四世三公遍地走,高门望第手牵手”。可以说,察举制是士族门阀形成的第一推动力。

三国到西晋时期是士族门阀的高速发展时期

曹操门下多谋士,其中比较著名的当属荀彧荀攸叔侄。这两人出自颍川荀氏,是当时一等一的世家大族。曹操要广纳人才,巩固自己的政权,就必须要跟荀氏这样的门阀合作。另外,还有清河崔氏,其中的杰出代表是崔琰。曹操为了拉拢崔氏,便与崔琰结成儿女亲家。

陈群

所以,经过东汉的发展,到三国时期,士族门阀的力量已然非常强大了。但是这还不够,在曹丕当政的时期,还有一项制度,会进一步加强士族门阀的力量。这就是陈群创立的才人选拔机制——“九品中正制”。

(一)九品中正制简介

魏文帝延康元年(220年),士族门阀之一“颍川陈氏”的杰出人才陈群,提出了九品中正制。这种对士族门阀非常有利的制度被曹丕采纳。九品中正制核心理念是,以士族门阀为各州郡选拔人才的中正(也即推荐官)。中正评定待选拔人才的品级,而该等品级将作为中央政府遴选和任用官员的重要依据。

各州郡的中正将人才品级一共分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实际中,由于州郡的中正都为士族门阀所担任,所以人才品级的评定过程和结果必然也为士族门阀所控制。当时盛传的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通过九品中正制,士族门阀堂而皇之地控制了做官的途径。

(二)九品中正制进一步加强了士族门阀的政治力量

九品中正制将才人分为九品级,这种制度设计原本是为了方便评价人才,提高中央政府选拔人才的效率。出发点很好,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就变形了。由于中正是士族门阀代表,与察举制一样,中正必然会在评判品级上徇私舞弊:与自己关系好的或者本家宗族子弟,给的品级就高;与自己关系不好或者非本家之人,给的品级就低。

所以,这种制度,经过三国及西晋的发展和继承后,就变得十分畸形。这种制度造成了士族门阀越来越强,寒族越来越弱的怪圈。如果一个士族门阀中有人身居高位,那么他的宗族子弟就容易获得上品评价,进而能快速入仕做官。等这类子弟做到高官后,又会使得下一辈子弟获得上品评价,进而快速入朝做官。如此循环,家族的势力便会越来越大。相反,由于寒族子弟朝中无人,在评级中大多会为下品,没有做官资格,只能充当其他官员的吏属,而他的后辈也会循着相同的足迹。

九品中正制示意图

久而久之,士族门阀与寒族在各自的社会阶层中越来越固化。三国和西晋时期,士族门阀就利用九品中正制,不断发展壮大。

东晋时期士族门阀力量发展到巅峰:“门阀与马共天下”

东晋时士族门阀发展到极盛的时代。西晋八王之乱以及永嘉南渡之后,皇室司马氏的力量已经极大削弱了。而东晋王朝本身,也是士族门阀王氏联合其他高门大第拥立司马睿建立的。当时所谓,“王与马共天下”,王就是琅玡王氏,马就是司马氏。可以说,东晋的本质是皇权和士族门阀势力平衡的产物。

之所以说东晋是皇权与门阀势力平衡的产物。主要是因为:东晋自开国之始,皇权就十分孱弱。经过八王之乱,司马宗室死伤殆尽,大伤元气,此后直到东晋灭亡都无法组织起强大的宗室力量。而永嘉南渡之后,各大士族门阀为了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对峙,需要一个皇权代理人,而不是各自为政。如果各自为政,必将被北朝各个击破。于是,司马睿代表的东晋皇室就成为士族门阀拥立的对象。

虽然,士族门阀承人东晋的统治,但并没有将孱弱的司马皇族放在眼中。终东晋一朝,门阀与司马共天下的格局都没有变。直到一个寒族将领横空出世,才打破了这种延续了100多年的格局。

南北朝时期寒族开始掌机要,士族门阀极盛之后开始衰落

士族门阀的力量在淝水之战后开始出现转折。寒族出身的刘裕在乱世中崛起,以武力掌握了东晋军政大权。永初元年(420年),刘裕代晋自立,定都建康,国号为“宋”。中国古代史正式进入南北朝时期。

刘裕

由于刘裕是寒族出身,他当皇帝之后,为了加强自身统治和巩固皇权,必然将削弱士族门阀的力量。所以,在国家选官制度上,开始偏向寒族。

寒族,或称庶族、寒门。他们不甘心受士族门阀的排挤,企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而皇帝也大多出身寒族,也希望利用寒族的力量抗衡士族门阀。

所以,自刘裕登基称帝后,南朝的寒族势力发展很快。首先,对于读书不多的寒族,主要便是通过掌握军权来获取力量。比如,南朝开国皇帝和将领多是领过兵打仗的寒族。其次,读过书的寒族士子掌机要。寒族士子多入中枢,担任皇帝迷失,掌起草诏令,参与军国大事,乃至于专断政务,煊赫一时。

之所以在南北朝时期,寒族开始进入政治舞台。主要原因在于,皇权与士族门阀势力的平衡被打破了。此时,皇权对于士族门阀势力的限制诉求十分强烈,如是皇权与寒族势力联合起来共抗士族门阀。

而士族门阀在东晋100多年期间,不断内讧,力量已经大不如以前。再者战乱期间,有许多门阀趁乱被灭族。因此,到南北朝时代,士族门阀的力量开始从巅峰走向衰落。

更多文章

  • 上官婉儿经历了怎样的感情波折?在旷世才女身边男人自然不在少数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上官婉儿的情感史,上官婉儿性格分析,上官婉儿人生智慧

    麟德元年,大唐上官氏遭受灭顶之灾。因为,早年上官仪曾向李治谏言废黜武后,在武则天上位后上官仪遭到了报复,惨遭诛杀。上官氏子弟受到株连,男丁被杀或流放,女眷则被充入皇宫沦为官奴。上官婉儿是上官仪的孙女,在这场横祸发生时她还只是个襁褓中的婴儿,与母亲郑氏一同被发配到掖廷。最终,在母亲的培养下,婉儿饱读诗

  • 武则天为何退位不到一年就去世?史书都不好意思写。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武则天退位一年就死了的死因,武则天退位后为什么没人敢动她,武则天退位后为何不到一年就死了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称“神都”,建立武周。武则天是我国唯一一位正统的女皇帝,她在建立武周政权的前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大肆打压李唐宗室,兴起酷吏政治,并公开在后宫中包养男宠。神龙政变后她被迫退位,失去了权力和男宠的武则天,退位仅仅不到一年就猝死了。武则天处入

  • 大唐到底有多牛?送波斯王子回家,突厥挡道就灭了他!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突厥让大唐绝望的将领,全盛时期的大唐有多强,大唐的真实实力

    有这么一个人,本来只想当个文官,结果打仗打得让人闻风丧胆。本来只是送波斯王子回国当国王,结果因为觉得突厥挡路,直接把人家给灭了……在很久很久以前,波斯帝国热衷于和罗马干架。干着干着,忽略了在自己身边的阿拉伯。那个时候,阿拉伯只是一只小猫咪,波斯并没有将它放在眼里。结果没想到,阿拉伯是一只橘猫,很快就

  • 五代十国,指的是哪些朝代和国家,您知道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五代十国指的是哪五代哪十国,历史上五代和十国同时存在吗,五代十国属于啥朝代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王朝的统治范围以中原地区为主,后世称之为五代。在五代存续期间,中原地区以外,还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对于中原地区先后出现的五个王朝,这些割据势力有的表面上俯首臣称,实际上只向中原王朝要钱,要粮,攫取利益,绝不履行臣子的义务。有的干脆公然和中原王朝对着干,中原王朝

  • 为何西晋追谥司马师为帝,而孙权只追谥孙策为王?一小事说明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孙权登基后追谥孙策什么,孙策与司马师,司马师和孙策谁厉害

    《虎啸龙吟》中的司马师剧照熟悉三国历史的网友想必都知道孙策和司马师。“小霸王”孙策是江东基业的奠基者,对于江东其功劳甚至超过了父亲孙坚,可以说正是有了兄长打下的基础,孙权才能拥有三分天下的霸业。但是孙权称帝后追谥父亲孙坚为武烈皇帝,却只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三国演义》孙策剧照司马师是西晋王朝的奠基者

  • 南唐三代帝王简史!李煜:捡来的皇位,终究坐不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南唐后主李煜,南唐后主李煜历史记载,南唐国主李煜的一生

    “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后世郭磨的《南唐杂咏》可谓是对李煜一生评价中的精髓。文采斐然,却出生于乱世帝王家,踌躇满志,却背负着承担不起的责任。论辞藻,李煜的词形象生动、语浅而意深,每每拜读,只觉口齿生香、意犹未尽。论治国,李煜才能平庸,生性又温和纯良,他扶不起留存于战火纷飞、群雄逐鹿背景下

  • 安史之乱后,才子派人冲回长安寻找爱妾,写下亦诗亦词的千古佳作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安史之乱著名诗句,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安史之乱后表现唐王朝盛衰的作品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个事件我们都很清楚,只不过当时的兵荒马乱,惊慌恐惧,却是后人无法体会的。只有在史书之中,我们才能感受到那种触目惊心地人间惨剧。在此之中,也发生过许许多多令人唏嘘不已的故事。当安禄山的叛军逼近长安时,唐玄宗未做抵抗,带头逃跑,抛弃了帝都的百姓。因此,唐帝国的都城,轻轻

  • 把唐朝搅乱的人是谁呢?他是怎么做到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谁打败了唐朝,唐朝朱五登死于谁手,帮唐朝打天下的名将

    他派人到长安,说要出家,要求朝廷将卢龙一分为三,彻底消除割据的隐患。此外,为了不让封建氏族反抗,他还把朱克容(朱韬之孙)等嚣张的士兵收拾起来,送到京城,并付给朝廷一万五千元。战马。只要李衡按照刘先生的话,将卢龙一分为二,然后将那些骄傲的士兵留在京城,将高官授给高官,卢龙就完全回到中央了。但可悲的是,

  • 最幸运陪嫁丫鬟,熬死小姐后做了皇后,差点成为第二个武则天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上最幸运的陪嫁丫鬟,陪嫁丫鬟逆袭成皇后,史上最成功的陪嫁侍女

    那这位幸运的丫鬟是谁呢?她就是南唐李昪的元敬皇后宋福金。宋福金祖籍江夏,出身书香门第,父亲宋韫是一位饱读诗书的有识之士。但在五代十国那个战乱频繁的年代,读书人又会受到多少重视呢?所以当家庭败落后,宋福金小小年纪便开始在乱军中流浪。后来升州刺史王戎看她孤苦无依,便将她收留,让她给王家小姐做个丫鬟。后来

  • 皇帝甘愿让位的女人:大辽萧太后,其强悍程度不输慈禧武则天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大辽萧太后堪比武则天,大辽萧太后是个好皇后吗,辽代萧太后有多厉害

    历史上,他有一个比较嚣张的名字,叫做承天太后。这位太后不一般。让我们从她的家人开始。这个家族有五个皇后。北府丞相17人,驸马21人。你觉得这个家庭教怎么样?这位萧太后有一个特别美的名字,叫萧绰,外号也挺好听的,叫艳艳。和许多来自大家庭的女孩一样。她让父亲安排嫁给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叶律贤,也就是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