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啸龙吟》中的司马师剧照
熟悉三国历史的网友想必都知道孙策和司马师。“小霸王”孙策是江东基业的奠基者,对于江东其功劳甚至超过了父亲孙坚,可以说正是有了兄长打下的基础,孙权才能拥有三分天下的霸业。但是孙权称帝后追谥父亲孙坚为武烈皇帝,却只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
《三国演义》孙策剧照
司马师是西晋王朝的奠基者之一,司马懿长子,司马昭之兄,在高平陵之变和司马懿死后,继续执掌曹魏实权,巩固了司马家的地位,为后来的篡位奠定了基础,在侄子司马炎称帝后,被追谥为晋景帝。
司马师病逝
从孙策和司马师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二者之间其实有很多共同点,都为东吴、西晋的建立做出了卓越贡献,都是王朝的奠基者,都在早逝后都把继承权给了弟弟,但是为什么后来的追谥却有天壤之别呢?一个为帝一个为王?是因为孙权薄恩寡义,还是司马炎更重情义?还是有其他的原因。
孙权称帝
孙策和司马师的谥号的不同,有可能和孙权、司马炎的性格等都有一定关系,陈寿在《三国志》中就认为是孙权忘恩负义、太过于吝啬和小气。但是其实最大的原因却和一件小事密切相关,那就是孙策有子孙绍,而司马师只有五个女儿。
孙策遇刺剧照
大家都知道中国自从启建夏开始了“家天下”的模式,几千年的封建时代基本都在遵循“子承父业”“兄终弟及”的政治传统,这个传统一直影响着广大士大夫阶层,成为了我国封建时代的政治铁律。大家从这个角度看就会发现,司马师只留下了五个闺女,而孙策是有儿子孙绍的,正是二人的后代不同导致了孙权、司马炎态度的差异。
                       
从吴大帝孙权的角度来说,其实追封孙策为帝只是一个虚名,但是孙策毕竟有儿子,如果孙策为帝,那么孙策之子就是具有帝王继承权的人,这很有可能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从而造成政治动荡,对以后自己儿子继承皇位产生潜在威胁,所以从政治稳定的角度来说,孙权仅仅追谥孙策为王是有良苦用心的。
《三国演义》孙权剧照
在东吴景帝孙休死后,由于当时蜀国刚灭,为了对抗外敌,大臣们认为需要拥立年长的皇帝,于是废太子孙和之子,大臣们认为颇有孙策风采的孙皓便被拥立为帝。而孙皓继位后,残暴不仁、喜好杀戮,于是民间有了应该立孙策之孙孙奉为君的舆论,孙皓听说后,大开杀戒处死了孙奉。
孙奉只是侯位,比孙权许多封王的皇子皇孙们地位还要低,但仅仅因为被民间认为适合当皇帝就被杀死了。可想而知,如果孙绍、孙奉被封为王,那么地位更高,也就更容易处于风口浪尖,说不定孙绍时就已经因为被皇帝猜忌而导致家族内部自相残杀了。所以孙权虽然和孙策之间兄弟关系和睦,但是还是在称帝时有意降低了孙策和侄子的地位,而司马师都是闺女,自然这种风险就小了很多,因为在古代我国不同于西方,女儿是没有继承权的,所以司马炎也就不会有太大顾虑。
当然话又说回来,帝王的家事就是国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两位奠基者的后代也并非什么“小事”,而是影响两国国运的大事,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对孙策、司马师的追谥也绝非什么虚名、小事,估计当时的吴大帝孙权和晋武帝司马炎都是经过不断掂量、深思熟虑的结果。孙权只追谥孙策为王,到底是忘恩负义还是其他原因?欢迎大家发表看法。
胡侃文史三国系列其它文章:
有英雄之名的刘备,一战就被打回原形:他的错误几乎所有人都会犯
刘协因为聪明而登上帝位,而他却因为聪明被废?乱世帝王身不由己
是“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还是“卧龙将出,郭嘉即死”?结果明显
刘备骂吕布:忘恩负义的小人;刘璋骂刘备:伪君子,你比他更可耻
为何势如破竹的黄巾军几个月就被打的落花流水?原来是豪强在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