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宫是紫禁城内廷正殿,它的名字中虽然有个清字,好像和清朝有什么渊源,但其实并非如此。明朝永乐年间,紫禁城刚刚落成时,这座宫殿就已经被命名为乾清宫。乾清二字取自道德经,原文为: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清气上升称为天,所以乾就是天。为表示帝王之位极尊,皇帝的居所故命名为乾清宫。
紫禁城中的每个建筑的命名,都有出处,都有深层次的含义,清朝皇帝很懒,入主中原后,直接沿用,连名字都没有改一个,紫禁城还叫紫禁城,乾清宫还叫乾清宫。自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来,明朝十四位皇帝都在乾清宫居住和办公。清朝的顺治和康熙两位皇帝也是如此,照旧住在乾清宫,直到雍正继位后,才搬到了养心殿居住。明清是两个王朝,那么为何清朝皇帝还要沿用明朝旧历,住在紫禁城呢?
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紫禁城的位置特殊,正好坐落在北京中轴线的中心。当年朱棣扩建北京城时,特意建立了一条中轴线,紫禁城位于正中,其他建筑均围绕中轴线而产生,前起后伏,左右对称,为的就是强调皇帝的中心地位。明清时期,这条中轴线全长7.8公里,连接着内城,外城,皇城和紫禁城,它就像北京城的脊梁,体现了封建帝王居于天下正中的唯我独尊思想。可见除了紫禁城,清朝皇帝实在找不到其他更有王气的居所了。
第二修建困难,紫禁城是我国古代宫廷建筑的精华,它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四年,耗时十四年修筑而成,所选的材料均为全国最名贵的材料。紫禁城所需的木材取自云贵高原的深山楠木,这样的木料多生长于崇山峻岭之中,历经百年才能成材,工匠们冒险进山采木,很多人因此丢了性命。
所用的石料为房山的丹陛石,这种石料一般为整块运输,古代没有起重设备,运输这样的巨石,只能选在寒冬腊月时节,工匠们每隔一里打一口水井,沿途泼水成冰,然后将巨石拖进北京城,有时运输一块石头就需要数万工匠耗时一月之久。清朝入关后,主要的精力都花费在和南明的战争上,没钱也没有精力修建更豪华的宫殿,所以住在紫禁城是当时的不二之选。直到康熙四十八年,清朝的统治稳固之后,康熙才着手修建了更豪华,环境更优美的圆明园,不过圆明园只是皇帝休闲避暑的夏宫,紫禁城依然是皇权的象征,它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